1. 首页 / 快讯 / 

选秀可以押宝,但《浪姐》不行

选秀可以押宝,但《浪姐》不行

《乘风2023》才出第二期,流程已经快进到播完第一次公演,并通过霸榜热搜,再一次证明了这档金牌综艺IP的底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观众仍然热爱讨论这档综艺:灯塔专业版显示,《乘风2023》(以下简称“浪姐4”)登顶上周舆情热度周榜,大大小小的热搜话题覆盖了龚琳娜美依礼芽的《花海》舞台、徐怀钰划水以及谢娜组票数争议,甚至你能在热搜上看到完整的故事线,从发生再到投票观众的解释,都可以登上热搜。

观感上,今年的《浪姐4》也看上去比上一季富裕许多,郑秀妍去年要16个伴舞都要跟舞台总监谈判,第四季的《Problem》直接上几十个伴舞,看得上一季粉丝艳羡连连。

“浪姐”就这样走到了第四个年头,然而这次,从首播结束后的当天就一直有唱衰的声音:毕竟与去年相比,第四季并没能捧出下一个国民级的“王心凌”,Ella和徐怀钰的初舞台情怀没能拼过二次元的神曲《极乐净土》,品如艾莉《回家的诱惑》带来的话题,似乎也止于开播首周。

所幸节目依然红了,龚琳娜和美依礼芽在B站不会联合投稿,《花海》舞台视频被严重分流,还是双双挤入了全站排行榜TOP3。秋瓷炫也火了,只是火的不是复仇大女主的童年回忆,而是工地芭蕾直拍和“我对你一辈子好”。

一档基本模式不变的节目,能够做到连续四季引爆网络话题,必然拥有它的制胜法则。

但对于生命力会减退的综艺来说,难免会让观众和市场担忧它的未来:《浪姐》需要“姐姐”们的话题,“姐姐”们也要通过《浪姐》赢来新的机遇,只是,《浪姐》给“姐姐”们带来红利的机会,还有多少次?

芒果,又押错了?

这一季《浪姐》从名单传出的时候,就在主打“国际化”。

竞演综艺到了第四季就开始变“汉语桥”,这个思路在内娱101选秀里见过,在《这!就是街舞》也见过:到了第四年,不论是爱奇艺、腾讯视频面临的内地练习生的储备问题,还是优酷想要进一步拔高街舞的格局,三大平台的招牌节目,无一例外都在引进“外国人”。

好处显而易见,他们不仅有实力,还能展现“文化交流”风貌。到了第四季,芒果TV也开始做相似的动作,大批外籍选手的引入是开播前的重要噱头。

传得煞有介事的艾薇儿没来,那就请来几乎是“中国观众好感度最高的韩国女星”秋瓷炫,和越南国民流量女星芝芙,前者观众已经帮她设计好了淘汰之后点颗痣再复活的环节,后者在越南本土知名度极高,黑粉追来微博和小红书科普她的“黑料”。

秋瓷炫 芝芙

“汉语桥”在第一期如期而至,秋瓷炫、Amber和唐伯虎中文还算流利,龚琳娜给美依礼芽吃折耳根、蔡少芬教芝芙中文的画面,兼顾文化交流和笑点。

国际化的文化交流主题之外,《浪姐4》在选手名单布置上,也相当“听劝”:上一季哪些姐姐们红,这一季就依样画葫芦地请类似的选手。

这一点前几季就有体现,金巧巧在接受娱乐资本论采访时透露,去《浪姐2》之前就被节目组问过:“觉得自己最像第一季里的谁?”

“二代团”出品的业务水平可靠,去年有郑秀妍,今年就请已经上过《创造营》当导师的Amber(刘逸云),Amber自己带出的INTO1前不久刚解散,现在就要自己去“乘风破浪”。上一季的唐诗逸和朱洁静拔高了舞台的舞蹈水准,也有不小话题度,今年也请来《舞蹈风暴2》的冠军谢欣。

更重要的是情怀类选手。《浪姐》已经不是第一次启用“情怀杀”,去年又迎来王心凌引发的全网《爱你》热潮,今年更没忘记下足功夫:演员组有贾静雯的赵敏、被喊“娘娘”的蔡少芬,秋瓷炫和李彩桦在那个大圆桌边再会,特意安排了两人对《回家的诱惑》剧组的回忆镜头;Ella的S.H.E和徐怀钰的金曲,都是像去年王心凌一样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话题组也有吴倩和张嘉倪,直指“离婚搞事业”的经典叙事。

但芒果这次似乎又猜错了。去年王心凌第一期除了初舞台就没什么镜头,结果《爱你》全网走红;今年前文提及的种种都在热搜上短暂停留,最终走红的却是引来二次元的美依礼芽(MARiA)《极乐净土》。

这首七年前的中毒神曲曾经引爆过二次元圈层,被当时红极一时的手游《阴阳师》买来当宣传曲,B站的MMD和舞蹈区视频几乎全部被极具特色的“蝴蝶步”占据。

像去年的王心凌一样,美依礼芽引发了二次元受众的集体回忆,直接把她投到榜单断层第一,《极乐净土》又火一把,京东和蜜雪冰城都让自家的吉祥物在B站蹭起了热度。

同时,因为美依礼芽的唱跳水平突出,但《极乐净土》甚至没在评委评分那里排到前五,也有不少观众鸣不平。

这种情绪在第一次公演进一步发酵:芒果显然看到了她的热度,把她和龚琳娜的二人组舞台播出顺序放到第二期(上),还在APP内成为了节目的封面,俨然成为“主推”。

《花海》舞台水平高到赵兆发微博称赞,但最后却惜败于卢靖姗刘惜君的二人组舞台《吻别》,考虑到《吻别》舞台质量也不低,观众就将矛头对准了谢娜组的《龙拳》,认为这个舞台效果不如《花海》,但票数高出许多,相关争吵不断。甚至出现了罕见的吵完之后现场投票观众现身说法,结果又是新一轮的争吵。

本就比选秀“难押”

从节目组“押宝”的角度看,101选秀的结果无疑比《浪姐》更容易预测。

男团女团的偶像选秀自有一套标准的评价体系,从年龄、颜值、性格、业务能力到对粉丝是否真诚、是否有黑历史和绯闻,还有背后经纪公司能否具备运作出道选手的能力——大公司出身,有海外训练经历(最好是韩娱“三大”练习生),长相秀气、业务能力突出且没有恋爱传闻的,都是出道位待选。

大热门选手往往从亮相的机场开始就被人关注,被有经验的选秀粉和站姐“入股”,从选手报名表直通决赛夜的出道席位。

比较典型的有《青春有你2》的孔雪儿和《创造营2021》的周柯宇,都是赛前被看好的热门选手,即使选秀过程中被曝出过黑料,也最终成功成团出道,受到的影响可能只是名次比秀粉最初预测的要低。

孔雪儿 周柯宇

两者的受众圈层也有较大差异。101选秀的节目逻辑是,能出圈爆红最好,但即使节目没能走向大众,也有稳定的秀粉群体投入热情和金钱。

但《浪姐》从第一季开始,节目的逻辑就与选秀不同。“三十而骊,青春归位”的口号让节目不单单局限在一个“选秀”,还有女性成长与突破困境的大众意义。节目的选手也不是籍籍无名的练习生,而是在行业里奋斗多年、有一定大众认知度的姐姐们,受众群体一开始就比单纯的偶像选秀更广,节目也更出圈。

如果把浪姐和选秀放在同一维度的“舞台竞演”,那差不多可以肯定的是,越是走向大众,此类节目走向就更容易“失控”。

“秀粉”本就是年年看选秀、熟知选秀潜规则的群体,他们本身就熟悉并接受了选秀的这套规则,也更容易选出这套体系之下的“标准”练习生。

反过来,谁能打破这套逻辑,谁就能和节目一起出圈:不够白、不够瘦、不够符合女团固有审美标准的王菊在《创造101》走红,就是人和节目共同出圈的好例子。

而在更大众的“浪姐”身上,大众潮流和话题风向本就难以预测,想要在综艺里提前预判未来的大众流行,自然要比圈层内部的风向要难以预测。

另一方面,《浪姐》的选手,“30+女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多元的概念。

偶像选秀的练习生们年龄相近,进入行业后受到的培训内容、练习生活也相差无几,又是刚进入行业、要在生存战里努力走下去的新人,看着往届的成功模板,性格和面孔都难免趋同。

但“姐姐”们的生活和形象面孔,要更加多姿多彩。张嘉倪清新甜美得像现役女团,朱珠是完全相反的成熟风韵,不妨碍观众“两个都爱”。宁静喜欢各类夸张眼妆,热爱美黑的瞿颖这次在《Problem》舞台中心走出来的气场,对于历来偏爱白瘦美人的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冲击。

“姐姐”们的人生经历也各有差异。四季至今的选手里,有从小出道打拼的歌手和演员,和名校毕业、边上班边组乐队的刘恋,甚至还有也徐梦桃、赵丽娜这样初涉娱乐圈的运动员。未婚未育的姐姐们,和已经育有子女的姐姐们,人生经历和在节目中谈起的话题,也会大相径庭。

竞演类真人秀的节目亮点,终究是“人”的魅力。“30+女性”的多元,没有固定的审美标准可以评判,节目自然无法提前预测观众会爱上哪一款——而这种多元本身,或许也是《浪姐》的魅力所在。

双向需求,都在变弱?

回应一公舞台“划水”的热搜,徐怀钰的经纪人表示,很重要的原因是《浪姐》的录制受到了早就定好的演唱会的影响,来回奔波影响体力。

她不是唯一一个在《浪姐》录制过程中还有其他行程的“姐姐”。秋瓷炫唱不好《孤单芭蕾》的韩语rap,特意飞回韩国找老师练习。美依礼芽所在的团体GARNiDELiA,5月7日在日本神奈川开始巡演,也需要从录制间隙抽出时间。

《浪姐1》在疫情中的2020年播出,当时的文娱行业受到疫情影响,许多剧组、综艺项目举步维艰,对于一些并非正当红的女艺人来说,参加《浪姐》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这也客观上给节目的“封闭性录制”带来了便利。连续三季的节目录制过程中,选手往来或多或少都因为疫情影响有所不便,聚集在长沙的排练和生活时间更多,丰富了真人秀部分和选手vlog的素材,也更容易铺垫姐姐们彼此之间的感情。

对于《浪姐》这样同时注重舞台和真人秀的节目来说,这两者的呈现几乎缺一不可。第二期播出当天,《龙拳》组就被诟病真人秀部分太过单薄。

今年疫情放开之后,虽然也更方便外籍姐姐录制,但势必更需要协调各位姐姐们的日程,集中录制的时间减少。无论是像徐怀钰这样因为演唱会“分心”影响舞台效果,还是分组真人秀部分没有故事线,都会影响最终在节目的曝光和收益。

诚然,《浪姐》还是一档足够有国民度和热度的节目。根据云合数据的2022年网络综艺有效播放年榜,《乘风破浪第三季》以6.6亿的正片有效播放和4.3%的市占率拿下年冠。品牌投放数据也在综艺赞助大盘持续低迷的现状下相当可观,这一季除了独家冠名的金典以外,还有5个合作伙伴和4个行业指定。

《浪姐》和“姐姐”们是双向需求的关系:姐姐们需要依靠这档节目获得曝光,幸运的能够再度翻红;《浪姐》也需要姐姐们的国民度唤起一波童年回忆的情怀,真人秀的看点本就有嘉宾之间的关系,姐姐们的知名度让原本可能出现的矛盾更容易成为热搜话题。

只是节目走到第四季,这种互相需要的“强绑定关系”,正在被消解。

本身《浪姐》第一季播出时,抓住的话题就是女性艺人的职场困境,需要一个舞台让她们获得市场的关注,在当时最流行的“成团”叙事下,突破原有的自我。

只是,作为一档综艺节目,《浪姐》肯定需要考虑话题和热度,选手的知名度和粉丝量本身就是一道门槛,比较让观众熟知的就有刘美含的两次落选,然而走到今年的第四季,节目当中已经出现了不到30岁的女艺人,节目本身也不强调年龄的“硬门槛”。

而节目的唱跳舞台形式和最终决赛人选,都能看出观众们的取向:舞台表现突出的姐姐们还是占据最大优势,如果是唱跳0基础的演员,很容易单纯变成扩大节目知名度的“工具人”。

那么对于有工作有热度的“姐姐”来说,除了想转型制片、需要拓展圈内人脉的,《浪姐》的性价比,其实也正在一遍遍的消磨当中打上问号。

作为最关注当下潮流的娱乐产品之一,综艺的内容总要随时间流变。《浪姐》已然是芒果系打造出的新一代金牌IP,舆论场上的争吵指向的大抵还是“黑红”:只要观众对姐姐们的讨论热情仍在,那么不论是第一季的女性话题,还是这两季的情怀复古,就都可以足够维持观众的惯性。

只不过,和所有综N代面临的现实一样,没有主航道的惯性,随时都有滑向虚无的危险,对芒果系的金牌制作人们而言,居安思危的时刻或许已经来到。

本文由'[db:作者]'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侵权处理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