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今日影评 |《脐带》:连接着“逆位”的母子情

今日影评 |《脐带》:连接着“逆位”的母子情


【资料图】

正在全国院线热映的电影《脐带》,讲述了音乐人阿鲁斯因不满哥哥对患有阿茨海默症母亲的照顾方式,决心带她返回草原,寻找母亲记忆中的“家”。为了防止母亲走失,阿鲁斯用一根绳子系在两人腰间,似脐带一般的连接,建立起一种奇妙的“逆位”母子情,牵引着两人向草原深处漫游。

影片在无锡、宁波、北京等城市路演时,收获观众动情反馈,网上不少观众留言“想回家了”“想妈妈了”。一个发生在大草原的故事,究竟为什么会勾起观众对自己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这部以蒙古语为主的电影,通过浓郁的情感、内蒙古特色的人文风情与音乐,在大自然的风光下,道出了人生中关于生死、告别的命题。演员在母语、故乡的环境中,为观众们呈现了最为自然、动情的表演,让影片故事情感表达极为细腻、生活化。电影的结尾修改过多次,因为与影片中的角色们一样,主创团队也在寻找着生命告别的答案。

而在拍摄的过程中,影片监制、摄影指导曹郁的母亲逝世,也正是这份哀思,让他的母亲仿佛在冥冥之中带领着主创团队,找到了最适合电影结尾的表达方式。人会告别一切,而被告别的,终会化作天上的月、湖中的水、迎面而来的风,这便是死亡。

在曹郁看来,影片有四个空间,第一个是在大都市北京里,演出中有蒙古音乐与电子乐相结合;第二个是小县城里,男主角哥哥的家中,看上去非常闭塞;第三个是男主角以前住过的地方,也是在这里,他们开始放松下来;第四个是他们踏上草原之旅,随着一路前行,空间越来越开阔,景色也越来越美丽。观众的观感也随着越来越轻松,好像做梦一般,在心里听到了自己故乡的呼唤。

在前不久,《脐带》于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了一次提前放映,影片结尾时,可以听到观众在啜泣,影评人沙丹表示:“观众非常专业,提的一些问题涉及到电影的方方面面,而且从电影中收获非常多的温暖和感动。电影当中谈的是母子情,我总是想到我和母亲之间的记忆,每个人都必将会面对告别,电影给了我思想本身的建设,怎么样能够活得更好?怎么样和她珍惜相处的时间?巴德玛老师的表演非常朴质、动人,她和孩子告别的场景,可以看到她脸上非常乐观的情感,哀而不伤。它是一个相对来说严肃的主题,但最后你会以一种非常温暖的心态面对生活。”

影片中阿鲁斯一直用绳子与母亲连接,而在告别的戏份中,他亲手剪断了这根与母亲连接的“脐带”。脐带代表着新生,但影片却反其道行之,用来告别死亡,而这种手法在影片一开始就已经体现:妈妈因为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变得越来越像个女儿,儿子变得越来越像父亲,要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剪断“脐带”,对于新生儿来说是拥抱自己崭新的一生,开始茁壮成长,对于已然成年的阿鲁斯而言,则是一种放手。影片用意象化的手法,呈现了阿鲁斯与母亲之间的告别,他从此送别母亲,独自走向新的生活。那一刻天边悬挂着月亮,湖水反射着月光,母亲从此只在他心上。

近年来,阿尔兹海默症题材产出了许多优秀影片,有《妈妈!》《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等。这其中,《妈妈!》用母亲照顾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女儿为主体,将传统的孩子照顾父母情节进行了反转,年事已高的母亲重新照顾女儿,让人落泪;《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则运用了悬疑电影的手法,将视角聚焦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身上,让观众代入他们的世界,用不同布景展现了他们脑海中错乱的时空。

以上电影都在叙事上进行了创新,而《脐带》也有着自己的不同。电影有着三个核心:母子情、阿尔兹海默症以及少数民族风情,其中的少数民族风情,让影片有了别样的风味。得益于内蒙古草原靓丽的风景,主创团队在拍摄过程中,对视听这个领域下了大功夫,画面既真实又诗意,自然而浓烈;同时大量运用了蒙古族配乐,让电影整体的气质非常轻盈,观众随着男主角与母亲的返乡之旅上的自然风光,在配乐的引导下,慢慢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找到那根维系情感关系的“脐带”。

《脐带》是一部全程蒙古语的电影,但这并不会妨碍观众去与影片共情,片中传达出来的温暖情感,可以打动每一位观众,收获属于自己的感动。而除了母亲与孩子的真挚情感,《脐带》还有着优秀的视听效果与配乐,希望观众们能到电影院中欣赏这样的视听之美、欣赏电影《脐带》。

本文由'[db:作者]'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侵权处理分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