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匠人文化传承与传播研讨会在乌镇召开:探讨如何让非遗重归市井、活化传承-世界快看点
当下,短视频和直播连接了人们的生活,其创新性的内容呈现和广而快的传播效果也为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时代活力。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推动非遗文化贴近群众、破圈传承,11月27日,“让非遗重归市井,非遗匠人文化传承与传播”研讨会在乌镇召开。据悉,该活动由浙江省旅游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分会与快手联合主办,主办方领导、专家、媒体人及非遗传承人出席会议,共同就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传播展开探讨。
(资料图)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新媒体让非遗走进生活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出更广阔的新路径。浙江省旅游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分会秘书长李罕梁认为:“数字化技术除了扩展线上传播外,还能对线下的空间功能拓展、场景营造、互动方式等进行转变。非遗跟传统博物馆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它是活态的、是一种生动的形象。许多没有产品形成的非遗项目很难让人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像传统节日、仪式类的项目,通过数字化的情景呈现,可以用更低成本、更快速度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项目。”
新媒体技术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同时也带来文化传承中的挑战。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刘志军对数字化时代下非遗文化的原生态保护提出建设性看法:“非遗走向民间、走向线上、走向元宇宙,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非遗要做好传播,一方面必须用好如快手等信息高速公路,另一方面也要满足老百姓短平快的消费习惯,但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尽量避免对原生态的非遗产生冲击,尽量让非遗保留其原真性的一面,非遗拥抱线上化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过度的演绎和编造。”
中国文化报浙江站站长、《浙江文化和旅游》主编徐继宏从媒体的角度,对非遗文化的活化与传承提出策略:“非遗是人民的非遗、生活的非遗、品质的非遗。首先要为传承营造好环境,通过我们的媒体讲给大家听。其次要创造条件,非遗的传承人要有信念坚持,政府要有政策扶持,媒体要有舆论支持,要勤吆喝,给传承提供条件。”徐继宏表示,要把平面媒体和新媒体结合起来,把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结合起来,做到非遗传承的立体化传播。
快手作为短视频直播的新媒体平台,在非遗文化传承上也付出了诸多努力。快手泛知识与资讯业务负责人周晓晗表示:“快手在非遗传承上坚持两个使命,一是守正创新,守住非遗的魂,保留其中原汁原味的文化,同时通过新技术让非遗文化走进生活、重回市井;二是要陪伴每一个非遗种子的成长,扶持他们在快手开花结果。”
在今年的乌镇戏剧节中,快手与乌镇戏剧节联合举办了线下“快手新市井匠人集市”,集聚了一批传承非遗文化的快手“新市井匠人”,在11月25日至12月4日期间带来惊艳绝伦的才艺秀和精美的非遗文创产品,打造线下非遗文化盛宴,让更多人走进非遗的世界。
非遗匠人展现传承坚守,连接非遗文化与时代生活
在非遗文化传承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本次研讨会上,三位非遗传承人代表也分享了自己的传承故事,展现了非遗文化在时光下的接棒与传棒。
彝族少年乐队“拾光者计划”的指导老师刘烨龙,讲述了自己从支持孩子们的音乐梦想,到让彝族民歌被更多人听见的经历。据刘烨龙介绍,“前几年身边的年轻人都不唱民歌,当拾光者计划快手帐号粉丝突破15万后,身边唱民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彝族的年轻人唱民歌的越来越多”。
除了让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看到,新媒体也改变了非遗的传承方式。“魏氏糖画”第五代传承人魏生国分享到:“我父亲那个年代就是货郎摊,挑着担子赶大街、赶庙会,我作为非遗手艺人,很荣幸生活在短视频、直播的时代,也很开心看到很多非遗手艺人通过手机屏幕,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快手粉丝的支持下,魏生国也在线下建起工作室,学生已经有上千位。他强调,手艺人在做好本分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学习传播方式,为非遗传承创造更多机会。
非遗文化需要和时代同行,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之奋斗。出身川剧世家的周正华带着儿子华华,把主流艺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快手走出了一条新式传承之路。“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要让别人发现你的酒香得先修路。我们做快手不仅是传播川剧,也要把自己的小家做起来,希望能够拍出更多好作品,让更多人知道学习这个东西有出路,可以养家糊口,这个是有意义的。”
非遗文化源于市井,要让非遗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重现光芒,就要重回市井,走进人们的生活中。随着短视频和直播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非遗传承势必要拥抱新媒体,在以快手为代表的数字社区的持续助力下,非遗文化将迎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