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正文

《种地吧》:在辛勤劳作中深耕乡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种地吧》:在辛勤劳作中深耕乡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耗时6天成功抢收62.66吨水稻,从看说明书开始研究打谷机的使用方式,顶着风雪在田地里挖沟排水,疏通排水渠冻到手脚冰凉……这些早已远离大多数人的农耕作业,正通过劳作互动纪实综艺《种地吧》,以一种超长纪实的全记录方式进入大众视野。


(资料图片)

网友们追着看节目的衍生直播,还在线催问种地小队“羊棚的门升级了吗,通沟怎么样了,土弄松了吗,玫瑰花长出来了吗,花架子做了几个了”,爱奇艺这档聚焦“种地”的节目上线一周,一下子激起了大众对农耕生活的浓厚兴致,以别样的生活风貌传递耕耘的快乐与幸福。

回归真实田园,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

沉浸式种地与综艺节目的“牵手”,实属首次。37次收割机陷泥、48次农机维修、收获62.66吨水稻……第一次体验农耕生活的“种地小队”,在田地里经历重重考验。与播种下的种子一起成长。节目真实还原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并透过他们展现中国当代农村普通的劳动人民如何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钱”,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习惯和精神。

作为飞行嘉宾的作家麦家做客《种地吧》,他被节目真实呈现的种地环境所震惊:自己做的板凳、借来的餐桌、田地旁的寝室……谈起对节目的感受,麦家惊讶于年轻成员们连续种地192天勇气,并直言这种勇气与真实带给他的冲击,“《种地吧》是一个疯狂的节目”。

的确,很难想象现在还会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主动踏踏实实地投入开垦、耕种、养殖等农村劳动中,此次“种地小队”在土地里摸爬滚打、经历挫折与失败、探索的中国新农人生存与发展技巧,既满足了荧屏外的观众对于现如今农耕生活的好奇,也引发他们对于满身泥泞仍意气风发的强烈共鸣。

三期节目下来,“种地小队”每天都会以一场例会作为当天工作的收尾,10个人聚在一起,复盘当天面临的问题,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案,做出未来的种地计划。《种地吧》所谓的“回归田园”,表面上是在种地,本质上是人类回归原始环境中的社会观察,是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生动展演,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环境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鲜活体验。

在飞行嘉宾张绍刚看来,这场长达192天“疯狂”的社会实验,为“种地小队”带来的不仅仅是种地技能,包括为人处世的方式、人际沟通的方式,如何在一个团队里生存,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挑战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等,都会在结束的时候得到新的回答。

沉浸式追综,一次全民见证的乡土传承

相比以往田园类综艺侧重于对田园生活本身的聚焦,《种地吧》不仅在立意上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粮食观与劳作观,在节目模式上更是突破传统综艺制作思维,打破原有制播形式,创新采用了长、短内容协同的方式,让观众在各个视频端口看到“种地小队”怎样劳作,从他们的视角体验种地的“第一现场”。

每天早上9点半,《种地吧》官方微博开始“种地吧日常打卡直播”,从通沟排水到悉心栽苗,从生活家具改造到协助无人机施肥,观众不仅可以在爱奇艺上观看《种地吧》正片内容,还可以在抖音、微博双平台观看海量衍生视频,包括选手短视频vlog、助农直播内容,通过长短视频联动,带给观众全方位、沉浸式的追综体验。

在节目传播上探索出一条“长视频+短视频+沉浸式直播+直播带货”的新思路,显然,这档节目并不想简单为田间生活的记录或呈现,更意欲让每一个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年轻人,在烟火气升腾的生活场景中,沉浸式感知耕耘的魅力,收获“秋收三径草,月满万家砧”的喜悦。

随着节目的播出,“种地小队”的小麦种植计划与乡村生活有了明显进展,蒋敦豪一行买来了种子和化肥,在家“留守”的赵一博着手对“破败”的工具房进行了初步改造。同时,每一期节目也在不断地扩充新的现实议题,除了对国家有关“粮食安全”等政策进行深入解读,节目也对新科技、新理念在乡村的应用进行了展示。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如何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成了既紧迫又具有长远意义的重大课题。单从农耕文化保护角度而言,《种地吧》将文化创意产业引入乡土空间,通过更具体的“种地”全流程展演,传播农耕文化,挖掘和开发乡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领悟脚下土地蕴含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