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正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专访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之《砺剑》主演郭晓东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专访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之《砺剑》主演郭晓东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被世代传颂,撞击过一代又一代铁血男儿的胸膛,也深深刻在了演员郭晓东的脑海里。2022年春,他走进《砺剑》摄制组,成为“猛虎团团长”,从此,这首诗便融入了他的血液。这一年是农历壬寅年,恰好是郭晓东的本命年。


【资料图】

四十八年前,郭晓东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从小他就有过当兵的梦想,却从未想过自己穿上军装会是什么样子。后来从一本电影杂志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另一个“样子”——演员的样子。他想成为这个“样子”的人,尽管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梦想,但他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正是这种坚韧,让他最终如愿以偿,在经历了多年的演员生涯之后,他在自己的第四个本命年遇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般的《砺剑》,化身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猛虎团长陈剑锋。

或许这就是命运。

其实,当年那本电影杂志上登载的不过是一个“电影学院组织夏令营”的消息,却让郭晓东跃跃欲试,欲罢不能。他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参加了这个夏令营,从此便驾驶着装满“演员梦”的小船开始了“北漂”生活。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苦日子”,他住在地下室,有一次生病,三天只吃了一袋方便面。下大雨的时候,地下室灌进来的雨水横流,早上起来,他竟然找不到鞋了……

再苦,他也不会对别人诉说,只是默默地忍受,坚定地等待。

机会终于在他22岁那年降临,而此时的郭晓东也积累了一定的表演知识,顺利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费是一家人东拼西凑借来的,沉重的债务压迫了这个农民家庭很久,这让郭晓东很有些自卑。所幸老师和同学们对他都很善意,大家曾背着他偷偷开会讨论,如何帮助他度过难关……

这份善意,使他追逐梦想的脚步更加坚定:一定要学业有成,做一个好演员,才能对得起这些好人。

四年后,郭晓东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原演员剧团。一夜间,演员梦、军人梦双双实现,他恍惚感觉到一种人生的圆满。但是,在八一厂这个有着战斗传统的集体里,一身戎装时刻在提醒他: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圆满。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一个虎年,郭晓东为拍摄《砺剑》来到部队体验生活,军营的火热扑面而来。他来不及体会这种火热给他带来的温暖和鼓舞,因为剧本中有大量的“军事术语台词”,需要他找到最符合人物特征的表达方式。他在与陈剑锋这个角色的原型不断接触中,深深领会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千古绝句(同时也是角色台词)的内涵。

当一个有志青年成熟之后,才明白“立志”容易,而要实现自己的这个“志”,需要付出很多很多。

从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追梦少年,到一个知名演员,郭晓东很清楚自己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为了出演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他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去兰考等地体验生活,走遍了当年焦裕禄在兰考走过的村子,和村民们一起种地、刨红薯。拍摄期间,他一直穿着焦裕禄的衣服,为了还原人物瘦弱的状态,他只吃三四成饱,也很少洗澡。在片场他几乎不喝水,为的是让嘴唇自然风干。他三个月内减掉30斤,以至于身体出现抗议,他开始脱发。

只有这样的路,才是通往成功最近的路。他要在银幕上还原一个真实的焦裕禄,就要像焦裕禄那样执着,那样坚韧不拔。而在《砺剑》中扮演猛虎团团长陈剑锋,他更要将这个角色的特质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表现出当代军人为实现“强军梦”而树立的那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

接演《砺剑》时,郭晓东已离开八一厂整整八年。在这漫长的八年里,郭晓东在家时经常会不由自主打开衣柜,那里面挂着他曾穿过的各种式样的军装。这些军装,是他心头的爱,也是他心头的痛。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扮演他所挚爱的军人,但是,当《砺剑》的剧本送到眼前时,他却陷入了深深的犹疑和困惑之中。

剧本里大段的台词,有很多军事词汇和部队习惯用语,专业性极高,令他不能没有顾虑。改革强军的十年征程,电视剧只有四集的体量来表现,是高度的浓缩。如何表现出陈剑锋这个人物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难题。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但是总导演毛卫宁的诚恳相邀,以及一种挥洒不去的军人情愫,促使他义无反顾接下了这个角色。

“接下这个角色之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制片人和导演提出,我必须要下部队体验生活。”郭晓东说,“我虽然当过兵,但毕竟是文艺兵,跟野战部队的生活有很大的区别的。尤其是近几年部队改革后的情况,我了解得就更少了。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时间一拖再拖,一压再压,最终只给了我半个月的时间,但是这半个月非常重要。我跟部队官兵同吃同住,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训练,参观他们的荣誉室,了解部队的光荣历史和红色事迹,没过多久,陈剑锋这个角色就在我心里立住了。”

郭晓东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笨的演员,扮演一个角色,不仅坚持体验生活,而且为了找到角色的感觉,宁可吃苦受罪。

拍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的时候,为了拍焦裕禄书记最后在病床上的戏,郭晓东生扛了三天三夜不睡觉,实在困了就做俯卧撑。他这样做,就是为了能更准确地表现出“憔悴”这两个字的质感,他用牺牲健康的方法将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这的确不是一个高明的办法,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

在电影《推拿》中,为了扮演好盲人,拍摄中郭晓东全程闭眼,站在马路上打车,差点就被街上的车撞到。

吃过了这些自讨苦吃的“苦”,也换来了鲜花和掌声的“甜”,但郭晓东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生活每时每刻都会有新问题,遇到的角色也往往是陌生的,带着挑战而来。

他就在这样的路上继续走着,一路走过了《我们这十年》,走进了一只“猛虎”的内心世界。

郭晓东坦言,《砺剑》确实是他近几年拍得最难的一部戏。在2004年,他出演电视剧《大校的女儿》里的军人姜士安。但是那一次扮演军人,他并没有遇见过这样的纠结和矛盾,因为他觉来姜士安就是他,他不需要演,他只要走到摄影机前,把属于姜士安也就是属于他郭晓东的台词说出来就可以了。

但是《砺剑》里的陈剑锋显然不同,这个靠大段台词表达“坚守、奋进、改革和火热情感”的人物,这个身上有千千万万基层军官影子的中国军人,需要一个扎实的支点来支撑他。这个支点,究竟在哪里呢?

《砺剑》的拍摄是在春天,正是柳絮飘飞的季节。郭晓东的鼻炎犯了,每说一段台词,都要赶紧停下来处理一下。在和陈剑锋这只“猛虎”的一次次“涕泪交加”的内心交会中,郭晓东终于找到了这个人物的“魂”。作为猛虎团的团长,他不仅仅是要在军队改革之路上有所作为,而是要大有作为,大显神威。

人物有了魂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郭晓东对这个角色的表现不是刻意的设计,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表达。

《砺剑》中有一个情节,猛虎团要移防大西北,部队深夜出发,正要登车时,忽然看到一群留队家属带着孩子来送行。当孩子们排着队伍喊着口号走过来时,按照剧本要求,陈剑锋只要满怀深情地注视着这些孩子就可以了。但是在实拍中,郭晓东不由自主向孩子们敬了一个军礼。

同样的行军礼,是在移防之前和家属的恳谈会上。陈剑锋默默起身,给自己的妻子,行了一个郑重的军礼。

两处军礼,一种情感。《砺剑》的拍摄结束后,郭晓东为陈剑锋身上的军人气质和精神总结了三句话:有一种语言叫承诺,有一种力量叫坚守,有一种灵魂叫军魂。

在《砺剑》中,有一场戏,陈剑锋指着那面千疮百孔的团旗说:“我们再看看这一面带着战场硝烟和一百零三个弹孔、沾满烈士鲜血的团旗,我们是不是有悖先烈的重托?一个撤销小食堂的表决并不重要,重要是我们能否重振猛虎团雄风做出自己的贡献?面对烈士的英名,面对我们的团旗,请各位先扪心自问,再举起表决的手!”这段话,是陈剑锋说给几位团领导听的,也是郭晓东说给自己听的。

“这样的语言,你说出来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承诺,一种坚守,是军魂所在。”郭晓东如是说。

千古绝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对“军人之魂”的一种诗意表达,郭晓东将这首诗深深刻在了自己的心里。我们期待他在今后的演艺道路上,塑造出更光彩夺目、更生动感人的军人形象。

(陈华 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影视部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