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正文

杜牧历史资料介绍?杜牧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杜牧历史资料介绍?杜牧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关于赞美党的五言绝句(杜牧的一首五言绝句)的知识大家了解吗?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赞美党的五言绝句(杜牧的一首五言绝句)的介绍,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一起来了解下吧!

今天接着读杜牧的诗。还会顺带着说说杜牧的生平事迹。


(相关资料图)

升调池州

杜牧在黄州待得不开心,因为他想家,更确切地说,他想念长安,想念朝堂,一心一念地想以自己的有用之身(刚过四十岁的他竟然发自己已经满头白发)替国家做点事,所以他更加着急。甚至不在其位也要为国分忧,他无数次地写信给李德裕,替他出主意,对回鹘用兵时,他上书,对泽潞用兵时,他又上书。

(杜牧像)

历史上没有李德裕采纳杜牧谋略的记载,因为归根到底,杜牧是“牛党”的人(至少不是“李党”),这一点,他在牛僧孺幕府里任判官时就已经定了下来,在党争为祸甚烈的时期,这样有“牛党”背景的人,李德裕是不会让他冒头的,即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

杜牧在黄州“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喊声终究是喊给了空气,他只能一边思念故乡,一边在黄州的旷野里做点闲诗,他的匡扶社稷之心,只能在日升月落中消磨。他甚至感叹说自己“闲人似我世间无”(《重送绝句》),但临风洒泪也好,对月长吁也罢,“消磨”是他这一段时期生活的主旋律,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着。

(池州杜牧像)

844年九月,秋风已起时,杜牧的职位发生了变化:好友李方玄的池州刺史任满,杜牧奉诏去接任。前面说过,两地相距不远,池州在长江沿线,下辖四县,比黄州多管一县,分别是秋浦、青阳、至德、石埭,秋浦是池州治所所在,就是现在的安徽池州,这个地方也是文化名城,李白曾在这里写过《秋浦歌》十七首,最有名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其实这首诗所写的李白的状态,正是杜牧在池州时的状态。

(白发三千丈)

他来池州他不情愿,因为这仍然是京外官。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池州与黄州的城市级别,就会发现,这并不是刺史到刺史的平调。前文我们说过,唐时的州是分等级的,不同级别的州,刺史的官品也不一样(上州刺史是从三品,中州刺史是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是正四品下)。黄州是下州,而据《唐会要》记载,到会昌四年五月(就是杜牧接任前几个月),池州已经升为上州(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这里盛产铜铁,朝廷要在这里铸钱),也就是说,杜牧其实被提拔了。

原因可能有三个:杜牧不停地给李德裕上书,虽然李德裕未加理睬,但很显然,他看到了杜牧的态度(杜牧的态度当然不是为了靠近“李党”,他就是想做点事),觉得这个人并非无可救药的“牛党”;杜牧的堂兄杜悰刚刚从淮南入相,他一定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不能把杜牧召回朝中,但多少改善一下杜牧的现状,把他换到条件好、熟悉的地方,还是可以出点力的;杜牧曾经两次在宣歙幕中,他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有利于工作(这是官面上的理由)。

(立在池州的杜牧诗意牧童像)

无论如何,杜牧的官品由正四品下升到了从三品,他也不得不沿着驿路,态度消极地赶往池州任上。虽然驿站提高了他的待遇,但他仍然不高兴,集中体现在《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看似只是想家,其实很明显,他想回长安,对于他来说,家乡也意味着朝堂。

对白居易的评价

杜牧曾经在洛阳担任过一段时期的监察御史。在此期间曾经交过一个朋友,名字叫李戡。

李戡这个人很有个性,依照唐时科举考试规定,参加进士试的士子在进场时,都要搜身检查,李戡认为这简直就是人格侮辱,坚决反对,最后索性打包回家,不参加考试了,称宁愿终身布衣也不受此辱。

(白居易像)

其他士子虽然忍辱参加了考试,获得了功名,但对李戡却十分敬重,杜牧也敬其德性,结交为友,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李戡死得较早,托杜牧写了墓志铭,问题来了。

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话:“尝痛自元和已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人雅士,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铭中所记,可能是李戡的话,但墓志铭却是杜牧所作,且全文也不长,这段话占了很大的比重,大意是说:元稹、白居易的诗实在不好,是纤艳不逞之作,是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作品,流毒危害世间,意志力不强的人容易被教坏。他自己是没有能力,如果有,一定“用法以治之”。幸亏他没能力,要不然元、白的诗要毁于另一种“文字狱”了。

对于杜牧来说,白居易、元稹都算是诗坛前辈。但杜牧却在替朋友写的墓志铭中写上了这样一段话,就算这些不是杜牧的原话,至少他该是认同这种说法的。这实在让元白的拥趸看不过眼,最让人不服气的是,杜牧自己也经常写男女艳情的诗,跟元、白有什么差别呢?五十步笑百步吗?

(杜牧的风流诗意)

元白有元白的地位,杜牧有杜牧的地位,诗与诗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赞美,就会有人批评,我们无法准确的评判二者的笔墨官司,但至少,这段旧事,也对杜牧的仕途产生了些微的负面影响。

继续在刺史任上窝着

会昌六年,唐武宗病死,宪宗之子李忱(初名李怡)继位,是为唐宣宗。

唐宣宗不喜欢李德裕,觉得在他跟前不自在,于是让李德裕出镇荆南,白敏中(白居易的从弟)接过了相印,牛党的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五人同日北迁,回朝任官,牛党要执政了。

(唐宣宗像)

杜牧当然觉得高兴,总算换天了,看着被李德裕打压的旧人们一个一个回到朝堂。他也满心欢喜地等着诏令的到来,可等来却是让他调任睦州刺史,睦州虽然也是上州,但距长安更远了。

牛李换政,并没有给杜牧带来立刻的好处,表面看似不对,其实深层原因很清楚:杜牧算是牛党的人,但牛党失势时,他不断地上书给李德裕,牛党失势的人都看在眼里,这一次风水轮流转,牛党也不喜欢他了,党争很惨烈,杜牧正好夹在缝中(文人总是不喜党争的,后来的苏轼也是,他跟两边都不对付);此时秉政的是白敏中,他与白居易感深甚殷。白敏中自幼丧父,基本是在白居易的照料下成长起来的,对白居易如此不敬的杜牧怎么可能获得重用。

更何况,就在这一年,白居易去世了,时间也是九月,就是杜牧调任的时候。所以,他这次调任多半是他自己“作”出来的,怪不得别人。

(《清明》诗意)

人是要受点委屈的,特别是文人,杜牧有两首杰出的诗,一首是《清明》大致写于黄州或池州任上(肯定不是山西杏花村,杜牧没有去过那里);另一首《泊秦淮》写于从池州向睦州转徙的途中。如果不是这前后连三赶四的“挫折”,这样的好诗,恐怕就不会诞生了。

(《泊秦淮》诗意)

倘若真是没有这两首诗,怕是杜牧的诗坛地位都会受影响吧。

一首五绝小诗

杜牧的代表作多是七绝,《山行》、《泊秦淮》、《清明》,首首叫得响,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其他诗体写得不好,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他在睦州写的五绝,诗的标题是《盆池》,全诗如下:

(石头上的《盆池》诗)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所谓“盆池”,即埋盆于地或挖地成池,引水灌溉而成小池,用以种植可供观赏的鱼类与水生花草等。唐诗中写到盆池的诗很多,一个人被扔在边州过平常日子的杜牧,心里不甘,但也没有办法,他只能委屈着打发日子,他在自家的阶前空地上挖了一个池子,装了水,或者是为了浇花卉菜蔬什么,总之,他有了一个类似盆子大小的一池水。

但妙就妙在这盆子大小的池沼,让诗人用20个字创造出了另一番天地: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这是平淡浅易的写法,当然,也只有大师级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平淡却又隽永的的句子,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文集中没有记载,但放在睦州的心境与条件,十分契合。门前遍铺苍苔(为什么是苍苔呢,或者就是实写,或者就是人迹罕至,诗人孤独得紧),的地上,被诗人凿了一个盆池,这是很平常的小事,但到了诗人笔下,却用来表达心志,池水中映出的青天白云是属于我的,谁也夺不走,这是我的一片天,是“偷”来的。虽然也落落寡欢,但终归并未屈服,还敢“偷”,愿意“偷”,细思语气,又象个调皮倔强的孩子,真真妙不可言。

(池水映白云)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池水如镜,映出青天白云,到了晚上,天边的明月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我的阶前。这是字面意思,但我们相信一定还有深层的隐喻,杜牧通过这样的语句调适自己的心态,虽然江湖之远,但处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之下,天下所有的事,不都在我的眼前吗?你看,他有多么想回到朝堂上去。

诗的好处就是意思都在字面之外,我们相信杜牧借这首小诗有更多的话想说,但也可能他就是想写一写门前的一池水,可能是我们过度解读了?

有人认为这是杜牧恬淡自然生活乐趣的体现,说他超然物外,说他热爱自然云云,我们并不赞同,此时,他还远没有到那种生活状况。至少我们认为,这一首五言绝句,只有短短的20个字,却说尽了杜牧心中所有的委屈与不服。当然了,“诗无达诂”,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就是了。

历史无法假设,我们无法说假设杜牧真在朝堂之上,晚唐的气象会不会为之一新,但真正一个向上强力发展的国度,需要一大批正能量满满、身怀济世安邦之才的人,这是肯定的,

可惜了,有才华的杜牧没有赶上适合他的好时代。

(【唐诗闲读】之203,图片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