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流浪地球2》的“票房骂战”骂出四个门派,你是哪一派? 世界快看点
从来没有一年的“春节档电影”,能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票房第一的《满江红》和票房第二的《流浪地球2》,两个电影的影迷打在了一起,而且观点分成了4派。
第一派,激进当立派。
挺《流浪地球》,骂《满江红》。认为《流浪地球2》票房第二便是失败,而且这个“失败”,是拜他人资本操控所赐。
经典代表言论:“虽败犹荣这话只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
第二派,阴谋论派。
帽子扣得很重,认为有“神秘力量”在搞流浪地球的票房,阻止中国的重工业硬科幻电影。
经典代表言论:“一个落后时代的导演……陪着太子玩了一个剧本杀……并使用各种黑手段和境外水军一起登顶票房第一。”
第三派,受众论派。
认为两部电影的票房排名与资本和阴谋无关,只是受众不同而已。
经典代表言论:“票房大卖,这跟中国百姓的观赏水平有一定关系,很多中国老年观众平时几乎不看电影,只是过年时陪家人看,这些老年观众比较适合《满江红》这类电影,对《球2》有些看不懂。”
第四派,和谐共生、美美与共派。
认为春节出现两部高质量电影是好事,没必要互比高低。
经典代表言论:“票房少了7亿,不代表流浪地球输了,这又不是高考。”
哎呀,记得去年的春节档冠亚军是互贺票房啊!今年为啥是“互黑”的氛围?是片方“激进”了?还是影迷狂躁了?
客观看看两部电影的真实反响
我们先来客观看看两部电影引起的反响和商业变现情况。
先说《流浪地球2》。
北美票房表现十分出色,超过了本土大片《阿凡达2》,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全的电影数据库网站IMDb给了8.0的评分,真是给国产电影挣脸了。
除了斩获本土33亿票房和北美136万美元票房,《球2》的商业价值也挺吓人——载止1月31日,周边众筹已破亿,超过目标金额1000余倍。
当然,《球2》的“技术含量”对得起这个商业变现。
科幻的背后一部分是“大国重工”的力量。很多硬核装备并不是CG特效,而是用国产尖端装备设计“改造”出来的。比如电影中用于太空电梯基地建设的步履式挖掘机……据说,全世界只有5个国家可以建造。
还有一部分是地球上最前沿的物理研究成果,编剧把这些成果的论文“刨”出来,让国人看到。
比如太空电梯,是一位加拿大物理学家研究快20年的项目,这个项目正由日本耗资100亿美元落地。
还有关于宇航员“待机”休眠、量子计算机MOSS,也都是正在研究中的项目。
据说,为了实现《流浪地球2》,制片方把中科院的物理、天文、地球科学、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的科学家请了个遍。
“小破球2”的硬核让《纽约时报》发慌,刊登文章骂它只值30分,国人欢呼:
“在盎撒人破防的瞬间,恰恰证明我们是对的,中国加油!”
相比于《流浪地球》,满江红的“硬核部分”,则是“国师”讲故事的能力、盖·里奇式的快节奏黑色喜剧+对传统文化的“写意”运用,还有贴近老百姓的审美。
剧中人物人手一把刀,源自宋代“刀八色”中的手刀。
张艺谋以其独特的审美,创造了一个新型的电影串场——豫剧摇滚。电影结尾处,又出奇招“让秦桧念出满江红+全军复诵”,成古诗词在商业电影里最震撼的一次演绎。
除此之外,还有京剧打板和“击缶倒计时”等,都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揉碎了、嚼烂了才可能琢磨出的艺术形式。走出电影院的观众说:
“满江红复活大宋刀,阳刚血演绎家国情。”
“一部电影让国人能重新背诵满江红,这就是一种成功。“
《满江红》的后劲儿也延伸到了线下——
电影院中有青年和孩子大声朗诵《满江红》;秦桧等五佞臣跪像前游人排队“抽秦桧”;大年初五,“岳飞庙”被带火。
商业变现上,《满江红》虽没啥周边可卖,但截止本文发表之时,仍稳居春节档票房第一,高达33.82亿。
四派人背后的心态
看完影片的群众反响和商业变现,再来看看这四派人的心态。
第一派“激进当立派”的心态,是认为《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影迷们无法接受一个震动全球的硬核科幻大片,竟然不是票房第一!?因此30多亿的票房才被他们定义成了“失败”。
而第二派,“阴谋论派”则完全否定了《满江红》的价值,把张艺谋定义为“落后时代的导演”;
甚至还认为《满江红》肯定是请了“境外水军”一起黑《流浪地球2》……
(这些人的激进,可能不亚于“用铁板抡秦桧跪像”的那个游人。)
第三派,“受众论派”明显比较中立。
他们认为“票房差”的产生缘于市场运作,而非有意为之。
比如说,《满江红》可能在“硬核技术”上确实与《流浪地球2》不在一个档次,但是市场就是市场。这个市场上老年人是有很大份额的,影院排片也很可能是考虑到这一点。
也有网友提醒前两派:
“别忘了电影的受众是全民大众,作为冷门科幻题材,《流浪地球2》的票房已经不算低了,而且如此之高的原因,还有同档期没有其他大片的原因。”
至于为《流浪地球2》在影院的排片比《满江红》低?受众论派也给出了解释。
因为《满江红》的成本少,那么宣发费用就多,给影院的分成自然就多,影院肯定愿意给利润高的高排片率,市场规律如此。
第四派,和谐共生派的心态,是纯欣赏者的心态。
这一派最为跳脱出“营销之争”,他们不赞同把传统文化与科幻文化对立起来,认为没必要“捧一踩一”。
“什么时候拍商业片就是旧势力了,拍科幻片就是新势力了,拍商业片的人多去了,都火了吗?我觉得电影就应该百花齐放,这样老百姓的选择才会多,去看自己喜欢的类型,为什么一定要较真谁是第一呢?”
满江红和流浪地球的骂战,是软性与硬性电影的意识形态之争
姑且假设,两部影片之间都没有“互黑”,四派主要成员都是“纯影迷”。
那么,造成《满江红》和《流浪地球》骂战的,应该是意识形态之争。
第一,国人急于拍出比肩比美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的出现让他们兴奋。
“满江红这类电影早就百花齐放了,流浪地球这类电影在中国还没人拍出第二个。”
第二,国人在纠结,两部电影究竟谁更能代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在这点上,张艺谋的“山西大院、豫剧、宋刀、岳飞历史故事”,一些年轻人并不喜爱也不被视为“文化”,甚至某种程度上被视为靡靡之音。
第三,民族情感的作用。
以某视频平台流行的一个视频来比喻。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时,扮演洛夫演员发表演讲:
“中国人和俄罗斯人在这部电影里拯救世界,没有美国元素的电影,真爽。”
话音一落,满场掌声雷动。
很明显,国人的民族情感被点燃,电影成了一个寄托的载体。
两部电影在意识形态有别:《满江红》以艺术价值、贴近百姓审美取胜是“软性电影”,而《流浪地球2》以关注现实意义争先,是“硬性电影”。
其实,这种“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的舆论之争,在中国电影史上,不是第一次发生。
1933年至1935年间,三派电影人曾就此问题进行过“世纪之辩”,
一派认为“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而另一派认为,电影不应该躲进艺术的象牙塔,置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于不顾。
最后是文艺学家巴赫金的声音”一锤定音”:
“电影的意识形态不应该“一元论原则:它强化等级制,企图压制一切非权威力量。它扼杀创造潜力、窒息蓬勃的生机,它导致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僵化。它是培育教条主义的温床。”
巴赫金,不赞同电影意识形态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
而从当代电影产业发展上来讲,出现强竞争对手是好事,它不仅能拓宽市场、互相激励还能发现问题。
比如,如果希望《流浪地球2》获得票房第一,那么应该审视:造成它排名不能靠前的“电影排片机制”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为《满江红》打抱不平,那么应该反思: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再热爱传统文化,不兼容老年人的电影市场?
如果我们在中立派,也可以想想:为什么“软性电影”和“硬性电影”不能共存?
“象牙塔”型的电影和“现实意义重大的电影”真的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