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热讯:今日影评·奋进在春天| 电影里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
“《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
(资料图片)“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也想成为一头雄狮!”
“中国航天飞行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
“他们也许练过一千次,但咱们练过一万次。”
以上电影台词,囊括了中国电影中的国色、神话、非遗、精神等各方面,很多观众在看到、听到这些台词的时候,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电影作为一种承载文化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如此深入人心。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冠平表示:“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影像对于传统文化传播魅力的展示。电影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最有力的一种形式,电影是一个真实的再现,所以观众们能够在电影的影像中看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服饰、器物到人物的行为举止,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美。”
电影具有情感性,当人们在博物馆看到出土的文物时,文物是不会说话的,它沉睡千年的所见所闻无法表达,很难让人们从内心激发出情感来,但却可以通过电影的形式,从人物、故事、叙事等方面,讲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其从形式到内容,都能让观众产生一种由衷的情感共情性。电影是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有某种日常生活的影子,所以能让很多大众通过电影的传播,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所以电影作为这样特殊的文化载体,透过声、光、电等特殊的材质,让观众能够从内而外、最好程度地感受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也在电影人创作的时候提供灵感。当人们谈及如何用电影进行传统文化传播,或者如何用电影形式把传统文化中美的部分传递出来这些问题,这其实对于电影人来讲更多是精神性的。这个精神性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有《妈妈!》《人生大事》这样体现出来的亲情、生死观,讲述的都是非常中国式的思想观念。
吴冠平提到:“另外一个层面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体育题材的影片像《夺冠》《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只要中国乒乓这盘大棋能够活过来,那么牺牲任何一个子都可以,这种大义我想只有在中国电影中,才能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我看来,传统文化在电影的叙事中,实际上更多的是体现这种精神的美。”
对此,《今日影评》栏目组也采访到了几位年轻人,有致力于让中国古典乐器焕发新活力的古筝演奏家墨韵,也有把传统技艺与时代热点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郎佳子彧,他们作为新鲜血液,努力让传统文化和当下产生共鸣。来听听看他们是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又是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传播的。
墨韵:“我觉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长河的发展之后,能够让大家都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产生一种共鸣感。我们应该去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类型,把它与自己的乐器进行融合,但是不可以抛弃掉传统音乐当中的音色、表达、技法。本身《流浪地球》是以管弦乐为主的音乐,我们把它融合到古筝的民乐中时,也是尽量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质。”
郎佳子彧:“如果是因为想要服务到传统文化,无论是题材还是题材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美学,都不是不可变的。其实在日常的面人作品当中,有一些关于经典电影角色的塑造,有的时候也不是在用传统的形象,但是其实当中包含了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方式,这才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内核。”
墨韵:“我觉得在中式浪漫的科幻电影里面,如果加入一些比如古琴、古筝的音色,就有点像当时载人航天把古琴名曲《流水》在太空当中播放一样,非常有民族特色和意义。”
郎佳子彧:“特别期待有越来越多的这种以非遗传承人,或者以非遗项目为主题的电影能搬上大银幕。”
可以看到,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希望电影能够跟传统文化更多结合起来。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电影和传统文化之间真的是有一个关键字“承”,这是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指导的一脉相承,也是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的承前启后。所以在未来,中国电影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流行起来,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方向。
吴冠平认为:“第一个是对内,最近有一部动画片《中国奇谭》有很高的点击率,很多年轻人非常喜欢。它通过‘奇谭’这样很中国式的叙事方式,把中国人的善良、圆融、仁义传递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对内‘承’的成功作品;第二个是对外,《流浪地球2》是成功的,它提出了一个中国式的方案,把中国人对外太空、对地球和月球之间关系的理解,通过科幻的形式传递了出去。”
两会进行时
文化软实力的底气,永远来自于硬实力的增强。航天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我们对于外太空探索能力的增强,而这样的能力的增强,让中国电影人在拍摄《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时候有了很足的底气。期待着中国电影人,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创造出更多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培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