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香港三级片,今年终于火了一部_环球微速讯

香港三级片,今年终于火了一部_环球微速讯

这几天,又被一条可怕的新闻占了头版头条——

一则杀人碎尸案在香港发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震惊之余,不少人还是会觉得纳闷。

2023年了,怎么香港还有这种反社会的“奇案”发生?

细看案件背后,像是一部港版《寄生虫》的故事,集结了社会阶层、财产争夺、人性深渊......

案件正在进行审理,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但,总有那么些故事,有些不尽人意——

比如像Sir曾经提过的这个案子。

正义回廊

已经出碟了。

错过香港上映的Sir,这回可不能再错过了。它刚上映,Sir就已经写过一次预告了。(戳这里回顾)

导演何爵天,监制翁子光。

演员是两位经验老道的话剧演员,杨伟伦、麦沛东。

这部电影,也是改编自一个真实案例:

2013年香港发生的大角咀双尸案,凶犯周凯亮携好友谢臻麟,策划、谋杀自己的亲生父母,杀人后分尸,并将残肢冷冻于冰柜之中。

同样是碎尸案,以至于案件发生时就有人提到了这部电影。

甚至还有人怀疑:凶手是不是看过本片?

所以,又一部《香港奇案》?

不。

导演何爵天并不是只想将这部“奇案”拍得光怪陆离,血腥异常。

而是在用这个故事,在刻画一个香港的“众生相”。

它以“十二怒汉”陪审团模式,与涉案的两个人为中心,打开香港城市的内核。

与监制翁子光的《踏血寻梅》追问一致——

“真相”,只是第一层疑问。

“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才是对这个社会发出的,最终疑问。

01

和以往的奇案片不同,《正义回廊》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在电影的第一秒,第一个镜头,就把案件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观众。

一开始就“泄了底”,剩下的130多分钟拍什么?

拍故事里的人。

比如主角,张显宗(杨伟伦饰)。

电影开场没多久的一场戏,张显宗作为杀害自己父母的凶手,不仅将父母杀害后,还找来了记者拍了一部“寻亲片”,妄图拖延、干扰警察的判案时间。

但仔细看他的眼神

上下飘忽,左右乱转。

他哪里还有一丝半点的真诚?

甚至,在他说出“警察”这两个词时,双眼紧闭,是回忆父母走失的信息?

不如说,他着实是一个烂演员,把“撒谎”写在了脸上。

△ 电影里这一段,可以说是精准复刻youtube上周凯亮的视频

没错,导演告诉我们,一个人撒没撒谎,语言不重要,眼神才重要。

于是,当他撒谎说自己性经验老道时。

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

于是,当表姐在审判席上被问到张显宗是否利用了对他的关心时。

他低下眼睛,难得地显现出了他应该有的懊恼与痛苦。

眼睛,直指人物的内心。

所以张显宗是个什么样的人?

两场戏。

第一场是上述的法庭戏,表姐作为证人出场。

但看这场戏的设置——

导演在人物的眼睛部位打上了一行矩形光。

它像是在阴暗的门缝里,窥到了一丝光明,这种光,有一种宗教意味,也具有很强的信念感。

在表姐的供词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从小被无视的张显宗。

家庭无视他的选择,从小不让他打篮球,逼他学钢琴,所以他身体发育矮小,在澳洲留学时也饱受同学的霸凌,由此一直责怪自己的父母。

社会无视他的存在,面试工作,公司却已找了更合适的人选,插在他前面。

就连在法庭上,他也没能获得自己辩护律师的重视。

也是因此,张显宗成为了一个反社会者。

另一场戏是贯穿始终的,张显宗的幻想。

他对希特勒极度崇拜,以至于觉得自己在那个时代,可以做到希特勒所做的事。

所以,当镜头面对张显宗时,现实与幻觉相重叠的画面,时不时地就会在他的脑海里出现。

他将自己幻想成为希特勒,并且幻想了身边也有一位女导演里芬斯塔尔,无时无刻地在注视着他,并且进行跟拍。

他将这些时刻,都意淫成为了他的“show time”。

是的。

极度的自卑促成了极度的自大,他急切地想变成另一个人,急切地想证明自己。

于是他与自己的律师见面时,对方眼神躲避时——

选择无视他。

他抓住了这一0.1秒的轻蔑,在发现被无视后,他并没有移开目光,而选择盯着面前的律师。

他恨这种无视,但,也屈服于这种无视,越是被无视,他越想去证明自己。

怎么证明?

让自己变成一个别人猜不透的人,拥有把控全场的能力。

在与三级片监制会面时。

他并没有真的试图去把握面试成功的机会,而是处处语带攻击,以显示自己的能力:

现在那些其实不可以称为演员

在与年轻的记者会面时。

当记者问他杀人的感受时,他并不急着回答,而是岔开话题:

不如我们聊一下,现在外面流行什么明星好吗?

所以,当精神医生说出唐文奇的智商不足以计划杀人时,张显宗露出了自豪的微笑,且同意医生论断,附和点头。

在此刻。

他用凶案,证明了自己的天才。

可殊不知。

他在这个案件里致力于,扮演一个极致的“天才”。

却忘了,如果,有人要想扮演极致的“蠢材”时。

是可以完全脱罪的。

甚至,某些方面,这个人才是“天才”。

02

这部电影在张显宗入狱后,出现了第二个人的故事——

唐文奇。

智商只有75,曾经多次自杀,导致记忆力受损的一个胖子。

作为一个需要有人认可、崇拜的张显宗来说,唐文奇是他最合适的崇拜者;而唐文奇时常被人欺负,张显宗显然是最佳保护者。

他们的关系,看似主仆。

但,实质上。

胖子唐文奇更擅长用“口(语言)”进行对人的控制。

举个例子,在唐文奇自杀未遂被姐姐救后,第一句话是——

嫁人就扑街(完蛋)了。

姐姐突然有点诧异。

接着,他又找补了一句:

你嫁人,就扑街(完蛋)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轻松地,就将姐姐拴在了自己的身边。

唐文奇是如何与张显宗相熟呢?

也是一句话,“你人很好”,接着好像想起来什么似的,补了半句,“好像”。

没有朋友的张显宗第一次听到有人肯定,自然高兴,而后半句似是而非的“好像”,又促使他努力去证明自己,于是,他自然而然地,也就将唐文奇当做了自己的朋友。

在张显宗眼里,他和唐文奇的关系,就是高智商的人在以“某种方式”控制低能儿。

但,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

其实是唐文奇,恰如其分地“控制着”他呢?或是,唐文奇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低能?

一个很大的反差——

在法庭上,律师拿出他的笔记本,他的口供等证据,想让唐文奇认罪。

他都只有一句话:

我不知道。

但与此同时。

他却能清晰地模仿出被警察暴力问询时的一举一动,甚至精确到了语气跟表情动作里。

对自己有利的记忆精确,对自己不利的完全忘记,也许,唐文奇的家人、律师,已经教会他一套说辞。

在电影里也有这几个镜头——

唐文奇的辩护律师说,可能傻人有傻福,暗示着辩护方向......

唐文奇的姐姐教着弟弟“听话”,只要他跟要求照做就行......

就如吴律师说的,唐文奇用自己的“胖子”“弱势群体”“自杀者”的样子,佯装可怜,获得周围人的同情。

他不是惨,他是用惨让别人同情他,获得自己生存空间。

唐文奇甚至可能很清楚,自己的局面。

只要,把“笨”发挥到极致,让陪审团的人同情他,就赢了。

聪明那个不是什么也厉害

笨那个只要做对一样东西

就会有机会赢

于是电影的高潮,变成了“各执一词”。

本案最关键的一点:

“杀人动机”,是定罪、量刑的准则。

谁有动机?

张显宗一次与唐文奇谈起,自己想自杀,割脉,喷得整个屋子里都是血才最好。

但,在这个故事接下来的发展就变了样——

张显宗的故事里,胖子劝他不要自杀,对他说:“反正也是死,杀人也是死,不如杀人,多带几个人下去。”

但,在唐文奇的故事里,是因为张显宗觉得自己死,不过瘾。

不如,再带多几个人下去陪葬。

一句话,在这两个人的嘴里,真相俨然就成了一种“罗生门”的闹剧。

说了什么,有谁听见了,现在极为重要。

口。

对于当时的两个嫌疑人来说,是“口说无凭”

于陪审团之间,是“众口嚣嚣”

但有意思的是,导演并没有将视角放在案件真相的追查,或是自己编一个“罪无可赦、大快人心”的故事结尾。

而是用语言,带出了各个阶层的思考。

如果,在陪审团里,曾有一员是你。

你,又是作何反应呢?

03

电影给了一个非常开放式的结局——

以8:1,裁定张显宗有罪;却以全票通过,裁定唐文奇无罪。

真的无罪吗?

影片结尾,唐文奇坐在布满蜘蛛网的阴暗房间里。

双眼无神,呆滞宛如一个提线木偶,而一只他最害怕的蜘蛛,正慢慢从胸口慢慢向他爬去.....

也许,他这辈子都要成为这样的木偶,活在恐惧中。

或是,他也可能是陪审团们相信的那样,就是个误入歧途的可怜人。

判处谁有罪,谁无罪,其实并不是这个电影的最终目的。

《正义回廊》更大程度上,是在追问所谓公义到底为何物?

比如,舆论能否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法庭是否是个可以实现公义的地方,人们所见的真相是否真的是真相,等等等等。

就像电影里以不同方式被提及以及被质疑的那句话:

冤狱比放过一个有罪的人更不公义。

导演是疑惑的、踌躇的,就像站在回廊中间,眼前曲折环绕,总是望不到头。

但对Sir来说,这些思考似乎过于“宏大”了,我更关注的,其实是更小的方面,比如——

人的情感。

犯人究竟有没有同理心?

无论是在自己的口中,还是别人的叙述中,张显宗都是一个冷血动物,是没有同理心的。

他说他杀人时是没感觉的,说对这个世界没有感知。

但看一个镜头。

电影的结尾,张显宗与哥哥会面,哥哥说原本的遗产里就有张显宗的份,他满脸错愕,而当哥哥继续说律师建议剔除他的名字并挂断通话时,他忽然崩溃了。

神情悲痛地拍打着玻璃窗。

为什么?

与其说是他在幻想的博弈中落了下风,不如说,是他忽然意识到,他是真的被彻彻底底地抛弃了。

他流露出了真正的情感。

所以真的没有同理心吗?

不,也许,“没有同理心”,不过是他掩藏自己的一个借口,是一件自以为无往不利的武器。

那么。

与此同时,看这部电影的人呢?

当我们看惯了奇案电影,看惯了《羔羊医生》《溶尸奇案》《纸盒藏尸》《人肉叉烧包》《乌鼠机密档案》,甚至于一系列多部的《香港奇案》,是否会产生同理心的钝化或退化?

也正是如此,导演在影片中极力地渲染“情绪”。

最直接的一场,就是陪审团讨论,他们“仿佛”真走进了张显宗的家里,看见他在自己面前杀人。

有人害怕地在角落缩成一团,有人甚至像看到血了一般,狂呕不止。

这种“同理心”成了《正义回廊》里的重头戏。

因为“奇案”的极端,就容易造就看客心态;

越吸引眼球,就越让人忽视“奇案”中受害者的悲惨,以及这个社会的失责。

就像是当我们面对这几天的“蔡天凤的谋杀”时。

不少新闻又回到了猎奇、八卦的标题之上——

豪宅、身家过亿、名媛......

这些事看上去真的与我们无关。

但,这个案件有一个细节。

凶杀案当晚10点,龙尾村的街坊就已经听到了传出来的吵架声,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却没有人报警。

甚至,在深夜里,还有人听到在房间里传出撞击声,虽没有大声喊叫的声音,但也持续了10分钟左右。

在“奇案”的包装下,除了对案件“猎奇”“八卦”之外,是否还应该问一句:

如果,在10点时,有人听到争吵后报警,那故事是不是就会完全不一样?

在消费着花边新闻时,它可以是个谈资,一个八卦,但,它更是一件血淋淋的可怕的真实故事。

但可惜的是。

大多数人就像电影里给张显宗辩护的律师。

由于打了太多官司,以至于对案子的理解只剩输赢:“给这样的杀人犯辩护,不知道算是买庄还是买闲”。

太多这样的故事,早已让人变得麻木。

以至我们逐渐模糊了狂欢的背后。

那近在咫尺的现实,与曾经鲜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