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装剧服化道的正确打开方式,《云襄传》真是新剧里的一股清流-天天观天下
追剧达人们应该能感觉到一个转变,近几年由影视新剧“服化道”产生的相关话题,越来越容易诞生“腥风血雨”,往往戏外比戏里还要热闹。
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关于影视剧画面布景、服装设计“倭化”、“西化”的争议,以及由演员妆造引发“艳压”或“让妆”的掰头,惊喜不多,无奈却不少。
与之相比,网播数据处于同期新剧一位却不怎么受热搜“宠爱”的《云襄传》,不仅剧情让观众眼前一亮,在服化道方面,也是当下国产剧里的清流。
【资料图】它的打开方式,难得没什么死角,相当舒适。
在人物妆造方面,《云襄传》基本遵循了两个规律。
其一,为角色服务。
在顾及基础视觉效果的基础上,剧方会根据角色身份、性格设计最符合他们的发型与服饰,而不是完全以美为王道,让主角陷入比美、比帅的“内耗”之中。
这一点,在主角与配角妆造方面体现最为典型。
剧中男女主为陈晓饰的云襄和毛晓彤饰演的寇莲衣,但这两个角色的造型,却不是全剧服饰最华丽、最多样、最贴合“人群里最靓的崽”风格的。
云襄一角走的是以智为谋的江湖书生路线,人物多以色系淡雅的道袍为主,简单朴素,既有古代书生感,又带了一丝能融与山水之间的世外高人味道。
后续虽换过风格不同的造型,却大多都遵循着书生、文人、低调这个规律,配上陈晓耐打的颜值,观众完全可以get到武侠小说中的文弱俊书生风韵。
男性角色里造型最为华丽多样的,反而是男配苏鸣玉。
他的服装不仅配色多样,还多以昂贵的刺绣面料为主,如果仅看衣服的话,男配明显“压”了男主一头,按很多古偶的逻辑,这是男主给男配让妆?
非也,因为苏鸣玉是南都首富继承人,本身就是贵公子人设。
如果造型师按照男主一定要“妆造待遇最佳”来设计的话,反而会颠倒两人的设定,让角色造型变得不贴角色,只顾及了主角风头,没顾及角色需求。
在选择突显某个角色还是选择贴合某个角色方面,女性角色的对比也相当明显。
女主舒亚男前期几乎都是以简约干练的男装造型,仅有的一套女装是为配合云襄作戏穿的,且选择的并不是多么华丽、明艳的款式。
待恢复真实身份后,作为凌渊大小姐寇莲衣的她,终于正式开启女装模式,但造型仍旧不是美艳系,而是简洁轻便风格,面料也多以耐用的棉麻为主。
服装之朴素,委实是古偶女主里的独一份待遇。
与之对照的是女配柯梦兰,前期服化风格鲜艳多样,后期高雅贵气,稳拿全剧最美貌剧本,能在衣服上和她对打一下的,可能只有苏家前当家人苏怀柔了。
但将女主和女配放在一起,绝对不会有观众怀疑剧方刻意“偏心”,演员粉丝亦没有出现过“让妆”、“艳压”的质疑,因为两者的造型与角色是相辅相成的。
舒亚男是侠女,角色武力值相当突出,随时都可能进行战斗模式,在妆造方面,根本不可能顾及多少绰约风姿,她需要的是飒爽观感,与适合打斗的服装。
由这个角色传递的,是侠女之美,独树一帜。
主打商业头脑的柯梦兰则不一样,前期她是赌坊博头,以美艳风靡南都,妆造必须突显人物的妩媚,后期她是苏家主母,低调的华丽才能与身份对应。
人物需要给观众第一眼的惊艳,与第二眼的温柔。
不同角色,不同的美。
这些角色的美不是完全由衣服数量的多少或面料华丽与否来呈现,而是通过妆造与角色适度的融合,由人物由内向外散发,呈现她们的独有风采。
没有谁艳压了谁,亦没有谁故意“让妆”。
只有多元的人物魅力,与相互欣赏、百花齐放的风采,为角色本身服务,而不是为核心演员服务,这才是影视剧妆造应该拥有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然,《云襄传》妆造也有明显的短板。
比如女主毛晓彤穿男装的底妆处理。
为了更贴合江湖侠女形象,化妆师刻意涂黑了毛晓彤的肤色,眉型也因为编发改变,这些原本是为了贴合角色做出的努力,但在效果呈现上,却不够自然。
这一度让毛晓彤被质疑“动脸”,她不得不晒化妆过程的视频澄清是妆容问题,小细节影响了大观感,可见影视制作对方方面面的依赖,每个细节都不可疏忽。
其二,为剧情服务。
近几年偶像剧,尤其是滤镜泛滥的古偶,除了妆造过于沉迷于跟着演员跑而非为角色服务外,还存在一些美颜“包袱”,在特定妆造方面,往往会脱离剧情。
在这方面,《云襄传》也打了个好样版。
角色该灰头土脸的时候,就抛开颜值包袱“灰头土脸”,用“光鲜亮丽”代替“灰头土脸”并不会让观众觉得演员“美”,只会让大家觉得角色悬浮。
需要人物凌乱颓废的时候,便向真实靠拢,好的表演可以让镜头在凌乱寻求别样美感,但绝对不能为了美而不顾剧情需要,妆造既要贴角色,也要贴剧情。
《云襄传》中有一个桥段,皇后秘密下南都寻求破解福王谋逆的方法,此时的她,既要有皇后的威仪,又不能脱离“秘密、低调出行”的现实。
妆造方面,便采用了低调奢华的方法,没有为了烘托皇后华贵出场氛围而刻意让她珠翠满头,或者穿皇后形制服装出行,细节处理很经得起推敲。
那些为了表现角色是大家贵族而让她们游山玩水都穿“拖地礼服”的剧组,委实应该好好学学,影视妆造是为角色与故事服务,而不是来玩美颜服装秀。
除了角色妆造,《云襄传》服化道风格恪守的传统底蕴,亦值得行业借鉴。
该剧是架空背景,服化道走了仿明风格,造型与布景设计,不仅能让观众看到浓郁的大明风华,还贡献了大量过往影视剧中罕见的古代汉服及传统用具再现。
比如,大气精致的中式灯笼,放量总算接近正常的明制服装。
再比如明制道袍与大帽。
看到这个组合时,大家还能在弹幕里看到不少观众提及“这不是韩服吗?”字眼,显然,在过往古装剧对汉服传承、宣传的忽视,让不少中国观众已经被韩剧带偏。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韩网网民选择性遗忘他们的老祖宗请求明太祖朱元璋“请赐祭服制度,命制给之”,不愿承认起源,是为了把源于我们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独有”。
我们的部分网民,为何也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反而助长他们气焰?原因很简单,话语权这个东西,你主动放弃,别人便会抢占。
对专业的人来说,很多东西不难分辨,但大部分普通观众都不是储备丰富的历史专家,汉服的传承也在历史长河一定程度上遭遇到断层破坏。
这便导致普通百姓没办法从日常生活中更全面的接触汉服,传承的复兴也需要一步步挖掘,若非兴趣使然,大众很难完全分得清我们每个朝代的所有服饰风格。
现状如此,承担了文化传承与艺术探索任务的文艺作品,便需要担起这个责任,通过大众日常能接触到的影视作品,为传统与现代人搭建沟通了解的桥梁。
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快速被现代人熟悉、继承,从而发扬创新。
可惜,很多影视作品在传统文化的守护上,显然没有足够的耐心,往往会为了追求高效率、低成本而热衷中外元素乱炖,让传统的东西,逐渐走样。
经历一些导演、设计师偏爱及“爆款”作品的影响,让唐破风、枯山水、日式灯笼等问题不仅在国产古装剧泛滥,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仿古设计被带偏。
客观来说,由影视剧传统文化还原错误导致的后果,不仅误导了普通人,有时候连古风爱好者也经常中招,有些观众不是故意捧错,而是受到了隐形影响。
影视作品较少涉及的明代,又最常被影视行业“魔改”的明代,便是典型代表,相信不是部分观众故意把明制汉服送给别人,也不一定是他们刻意捧外压内。
而是很多人本身对这些东西接触较少,加上过往的追剧印象,让他们没有认识真正的明,当别人的影视剧率先抢占了他们的记忆后,话语权便悄悄偏移。
如果影视作品一味在服化道方面放弃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无尽宝藏,去推崇舶来品与失去传统底韵的“魔改”,未来普通观众的记忆,会不会也被篡改?
这一点,希望影视行业能够重视,服化道之于影视剧,不仅仅是艺术的重要组织部分,还肩负着传承与宣传我们文化责任、担当的意义,两都皆不可抛。
与其沉迷于无意义的让妆、艳压噱头,或者让作品因为倭化、西化产生争议,不如老老实实遵循影视剧服化道的正确打开方法,回归原本应有的踏实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