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当年家喻户晓的小品王陈佩斯,如今66岁,过得怎么样?

文|田惠东

4月16日是一代喜剧之王卓别林的诞辰,网友纷纷表示对他的怀缅。而在知乎上出现“如何评价卓别林”的问题,陈佩斯充满敬意的留下了对他崇高的评价,这引起网友对陈佩斯的热议。

“对我来说,他应该算是我的精神导师。”这样的一句寥寥数语却表达了他对卓别林的崇高敬意。

为什么消失?

也有人说,是陈佩斯成就了春晚。从1984年被称为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品节目”的《吃面条》,到1998年最后一次上春晚的《王爷与邮差》,陈佩斯为春晚舞台共贡献了15个小品。也正因为此,小品作为一种新的喜剧形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了电视综艺节目的统治地位。

去了哪儿?

陈佩斯用这30万元钱和以前买荒山剩下的5万元重开了影视公司,开始了他的话剧生涯,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陈佩斯只专注一件事——研究和实践喜剧的种种可能性。

2003年,第二部舞台喜剧《亲戚朋友好算账》上档。一年内在全国演出近六十场,观众达8万人之多。

《托儿》《亲戚朋友好算账》和《阳台》一起,并称为“陈佩斯舞台剧三部曲”。在他自己看来,《托儿》和《阳台》,是无论如何都会被以后的人写进中国戏剧历史的,“它就像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这个文化现象里头,不是空白的,这两部东西不管好坏,就在这站着。水落石出,就剩这两块石头,就在这。”显然,他已经从小品演员成功转型为话剧艺人了。对于“艺人”这个概念,陈佩斯坦言,自己不是娱乐明星,而是更愿意做一名踏踏实实的手艺人。而如何在中国做好喜剧,是他一生要研究的课题。

在不少人看来,陈佩斯似乎不在意外部世界的节奏:主旋律电影盛行时,他拍喜剧;春晚流行相声时,他搞小品;在剧场黑着灯的时代,他开始做起了话剧。他的入场和退场,从不看时代的脸色。

要做怎样的喜剧?

之所以观众会对陈佩斯的表演刻骨铭心,对他念念不忘,也许是因为陈佩斯使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喜剧技术。

再后来,陈佩斯对喜剧的理解更加透彻,将重点转移到对社会的讽刺上来。他接连拍摄了《临时爸爸》《编外丈夫》《太后吉祥》等电影,依旧是小人物,不过,在《孝子贤孙伺候着》中,陈佩斯运用了伦理喜剧、误会喜剧和计谋喜剧的叠加。母亲想土葬,儿子又是干部,老舅开了纸人纸马铺子,想让外甥犯错误保住自己的生意;在《编外丈夫》中,陈佩斯尝试了错误喜剧,小官僚被免职了,不敢回家,找工作又没有一技之长。到了电影《太后吉祥》,陈佩斯对喜剧技巧运用达到巅峰。他饰演的乡土医生偶然进到宫里,恰好碰到太后怀孕了,一系列阴差阳错由此展开。

陈佩斯擅长于制造窘境,《太后吉祥》最经典的一个桥段是:陈佩斯饰演的郎中质问陈强饰演的王爷:“太后肚子里的孩子是不是你的,没想到你这么老还挺能干。”这段把人物情境推到极致的表演,就是专业术语所谓的喜剧中的“窘境”。

他说:“窘境是所有人都有的。利用自身残缺、错误思想、错误意志都是窘境。喜剧的技术就是让人陷入窘境,再解脱出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至今仍旧认为,《太后吉祥》是1990年代最好的喜剧电影。

如果说陈佩斯的喜剧天分让他在喜剧表演中误打误撞、收放自如,那么近十年,陈佩斯不断学习并糅合喜剧理论,他的喜剧创作则变得更为“有意识”了。就像在《阳台》中,他将包工头讨债,处长藏娇,小三转正,处长老婆报复四条线精确地合在一起,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他在坚持什么?

陈佩斯至今都不太喜欢跟人谈春晚,谈那些过往的纠葛。他更乐意去谈他的小喜剧院,“这关乎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一个民族的文化市场是怎么建立的。”

这个意识是在一次偶然的会议中萌生的,当时陈佩斯了解到浙江几乎每个县每天都有两到三台民间的舞台艺术活动,完全是民间自发的。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市场。“我当时特别感动,突然感觉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它那种顽强的生命力,那种草根的力量,无论外部环境有多大的压强、多么严酷,它都能够排斥掉,能够在这个环境里顽强生存。那个时候才感觉到我不孤单,我只是在北京做了一件在文化市场上开拓性的事,让这个文化市场的不毛之地终于有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例子。”

二十一世纪伊始,被认为是中国的舞台文化在近代史上最凋敝的一个时期。然而,陈佩斯的《托儿》可以脱颖而出,完全以市场运作的形态出现并且取得成功,这在当时是没有或者很少的。“我那时候很有成就感,很得意。”陈佩斯说。

如果没有陈佩斯长久的坚持,或许也就不会有观众的掌声和笑声,也不会填补历史洪流之中的某个空缺。他曾被家家户户传出可乐的笑声所打动,当时大家的电视里正在播出由自己主演的喜剧电影,那个时候他确定,拍喜剧是有意义的。

有人说陈佩斯是中国喜剧工匠中的独行侠,他自己也并不否认,至少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可以共同切磋的人,“也可能有,只是一时半会儿老碰不上。大概齐的都是大概齐,在某一个点上可能很优秀,但是总体的水平大家都谈不到一块儿。没对手是孤独的一个原因。”

陈佩斯说过,自己非常喜欢卓别林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个镜头,他说这让他真正认识到喜剧的真谛:一个伟大的日子,卓别林在舞台上完成了自己追求一生的事业,最后跳进一面大鼓。以痛苦换来了观众暴风骤雨般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