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相声界拜师收徒乱像之——收徒该不该收钱?

相声界拜师收徒乱像之——收徒该不该收钱?

上一篇《相声演员能拜几个师父》,引来不少共鸣,也有不少持异议者,有人认为我所举的例子中,王凤山、高凤山、李润杰、高元钧四位大师都拜了不止一位师父,所以当今相声演员多拜师是有传统的。持此种意见的只能说您没看懂我的文章,我文的主旨是:快板是相声的分枝艺术,快书则有一大枝并入了相声门内,所以不能在相声门内部认多个师父,但是您要认了相声师父,还想学京剧、评剧、评书、二人转等等其他门类艺术,您敞开拜师父,拜多少只要不违反人家那门艺术的行规都没问题。

王高李高四位确实都不是只有一位师父,王凤山在入相声门拜朱阔泉为师前曾拜天桥艺人海凤为师,高凤山在拜高德亮为师之前也曾拜天桥八大怪之一的曹麻子为师,李润杰在拜焦少海为师前也曾拜评书艺人段荣华为师,高元钧在拜常连安之前也拜过山东快书名家戚永立为师。这四位可以分作三种情况来说,首先海凤和曹麻子都是数来宝艺人,快板来源于数来宝但不是数来宝,之前讲过,快板是被相声艺术从数来宝吸收过来的一种分枝艺术,所以快板已经不具有独立的门户,快板演员就是相声演员;第二种情况,李润杰的师父段荣华是位评书名家,评书与相声不是同一门艺术,相声演员再拜评书师父是没有问题的,但李润杰这一枝同时有了相声和评书传承关系,如果在评书门的家谱中已有名字,就是不能再拜评书师父的;第三种情况,高元钧的师父戚永立是山东快书名家,快书与相声也不是同门艺术,是因为高元钧的跨界和他的巨大影响力,才使他这一枝的演员们同时有了相声和快书两种传承关系,只要不是高派快书演员,也是可以同时拜相声和快书师父的。

我一直持的观点是,传统不一定就是有益的,很多所谓的传统和规矩并不存在现实意义,完全可以抛弃。同时传统也不一定是有害的,所以尊重传统也无可厚非。关键点在于,如果您强调传统,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传统,必须尊重传统,以传统的名义来另搞一套或者歪曲传统为个人所用,那就是胡闹。说白了,不按老规矩办,完全可以,非按老规矩,你就得知道什么是规矩。

还有人提出了所谓门户是什么、快板到底有没有门户,这个问题之前说过多次,以后也会有专文论述。以上是关于上一篇的补充,下面咱们切入今天的正题《收徒该不该收钱?》。

相声界这些年很繁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老艺术家们广开山门,很多相声爱好者也趋之若鹜,相声队伍不断扩大,有的相声名家就以此为生财之道,做起了无本生意。收一个徒弟多少钱,明码标价,绝不打折,童叟无欺。有人认为把收徒做成生意是相声界的陋习,也有人认为收徒传艺,老先生以本事谋生计也算合理。

讨论这个问题,可以先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礼记·少仪》说:“其以乘酒壶、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乘壶酒”指“四壶酒”;“束脩”则是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古代士大夫拿这些东西互相赠送,学生入学时也向老师进献这种礼物。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就是讲“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条肉干儿做见面礼,我不会拒绝收留他做学生的。”后世师者教授学生所取的学费,也是以“束脩”称之。按朱熹所作解释,“束脩”是至薄之礼。也就是说,孔子收徒也收礼,但只是象征性的收些薄礼而已,实际上更偏重于礼节性。

那么,相声界有无收徒收礼的传统呢?相声界讲究摆知,就是收徒弟摆个仪式让同行业知道,而这个仪式一般都是由徒弟一方来支付费用的,徒弟也会象征性地送师父师娘一些薄礼,比如衣料、点心等等。旧社会的摆知仪式,因为学相声的大多是贫寒子弟,也会非常简陋,往往是请几位同行或相关人士,摆上一两桌而已,有的甚至只是师父一家与徒弟一家吃个便饭。关于旧社会摆知仪式最规矩的,就是苏文茂先生拜常宝堃先生,此事此前说过多次,此处不再赘言。苏先生“摆了两知”,都是由苏家借钱置办,仅此而已。

可见,相声界的收徒,就是由徒弟出费用办仪式这一项,当年并无收一个徒弟多少钱这种交易。那么现今的收徒收钱合不合理呢?那就要看收的是什么钱了:如果是学费,那就该收。孔子收徒还有“束脩”,况吾辈乎?教人本领收学费以供生计,本是天经地义的。曹云金与郭德纲师徒之争,焦点之一就是收没收学费,而关键点不在于收没收钱,而在于收了钱郭德纲就不应该把曹云金当做学徒要求他所谓的几年效力,不收钱则曹云金就符合郭德纲所说的“儿徒”,如今与师交恶就是不合孝道。收没收钱本身不是问题,收没收钱对于现在行为是否存在合理性解释才是问题。

学费可以收,大部分人认可这个观点,但是对于明码标价卖徒弟身份,大部分人还是不认可的。首先这不是传统,其次拜师收徒这种旧社会艺术传承的形式变成了交易,就不具有积极的意义了,成为了商品的师徒关系也就不那么纯洁了,更容易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很多人会说,收徒弟的钱就是为了“摆知”用的,那做师父的就不如干脆让徒弟去做这件事情,花多花少不要干预,免得让师徒关系染了铜臭味。

收徒收钱的,价码也不相同,听说有收一个徒弟20万的,其实别人也不必大惊小怪,人家师徒之间也是周瑜打黄盖,有敢要的就有敢给的,师父要的是名气变现,徒弟要的则是扯虎皮拉大旗,各取所需而已,只不过带坏的是风气。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师徒以利势相交者,翻脸时也会很难看。

各需所需,也无大碍,只是师徒一定要商量好,前几年参加过一次拜师仪式,就是收一个徒弟多少钱,结果仪式都快开始了,其中一个徒弟不愿交钱,临场退出,条幅都挂好了,现场从上边往下抠名字,下边一帮同行坐着看笑话。其实要按那位先生所订的价码来看,还真不贵,估计都用在摆知仪式之后也未必剩下多少,只是师徒没交流好,倒成了别人的笑话。

当然相声行谨守规矩,收徒不收钱的老先生也很多,张志宽收徒不少,摆知却都是他自己花钱。冯巩的徒弟也说别人收徒都赚钱,我师父却得搭钱。

还有一种就是收徒不收钱,但是要摆排场,动辄几十桌上摆桌,徒弟们比给钱也省不了多少,劳民伤财不说,除了脸面也落不下什么。很多人认为所谓“摆知”,是相声界的传统,还是那句话,相声界旧社会摆知的传统最多的只摆了六桌,你们这么铺张有违传统了。还有就是相声界也有另一种不摆知的传统,这是从解放后一直到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传统。大办宴席和明码收费,都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只是愿打愿挨。但非要拿传统说事儿,收钱和大办就都不是传统,打着传统旗号另搞一套的就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