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作为影史经典的《入殓师》

我心目中的好电影之日本电影: 作为影史经典的《入殓师》

该片让日本电影时隔54年后,再次问鼎奥斯卡,拿下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人们总是盛赞绚烂,却对静美缄默。电影《入殓师》以“入殓”探讨生与死,在用温情的细节让观众寄托深沉冥思的同时,也通过轻喜剧的叙事风格,调节了影片的张弛度,兼有泪点和笑点。虽名为“入殓”,但全片毫无血腥、暴力和恐怖的气氛,反而凝缩着“静”的哲思,极具东方美学风格。

“未知生,焉知死”是中国哲学常思辨的一个问题,其实反过来问“未知死,焉知生”也同样发人深省。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因为乐团解散,他只能回到故乡重新找工作。在看到一则高薪且不限年龄的招聘后,小林大悟前往应聘,却发现所谓的“NK的配置”其实是入殓师,这不禁让他犹豫起来。

回到家后,他向妻子隐瞒了真实的情况,谎称自己在结婚场所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小林大悟开始发生转变,他从吃不下饭到珍惜家属大些的丸子,从无从下手到能为逝者做好精致的妆容,从只为谋生到敬重这份职业。

在直面死亡的过程中,小林大悟也更懂得了爱和生活的真谛。父亲在小林大悟年幼时抛妻弃子,父子两人再见面,却已是天人永隔,两人都无法向对方倾诉。当记忆中的父亲变成眼前一具冰冷的尸体,小林大悟内心的怨恨顷刻间消散,父亲送给他的小石头,成为了唯一的信物。入殓过程中,父亲的脸逐渐清晰起来,小林大悟再也无法克制,真正地为父亲和迟到了许多年的父爱哭泣。

死之静穆,在悠远的镜头语言中,更显神圣。导演泷田洋二郎用平实的运镜,讲述着一个个有关生命旅途的故事。导演没有采用过多的技巧,甚至极其克制,只是在缓缓地推近与拉远,便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生命的柔软之处。沉稳的配乐,像一个垂暮的老者,分享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影片多采用柔和的黄色调,营造了温暖、美好和舒缓的气氛,体现出了生死离别之际的温情。观众也能淡化对死亡的恐惧,体悟生命的静谧之美。

入殓也被处理成一种充满艺术之美、生命之静的仪式。在清寂的气氛中,入殓师庄严而肃穆的按顺序整理遗体,手臂的起落,都饱含着美感。在这样的过程中,任何惊诧与无措都是一种冒犯。小林大悟曾在一次入殓过程中,发现对方可能是易装者。在请教家属后,小林按照逝者的愿望,为他化上了女性的妆容。死亡之静穆,生命之尊严,莫不如此。

在东方文化中,生与死是生命的两极,因此格外以仪式来纪念。但相较于生,人们总是避讳谈起死,但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且重要面对的命题,与其回避,不如更深入地了解。影片通过入殓师的视角,将世人总在回避的问题诉说出来,没有说教与煽情,只是通过隽永的画面、意味深长的对白,来传达有关生命的哲理,来给予坦然面对生死的勇气。

饶曙光:现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资料馆原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主任。

(三十三)

高尚君(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