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演唱会门票遭疯抢、五月天蔡依林计划开巡演,线下演出迎来复苏-今头条
搜狐娱乐专稿(林真心/文)演唱会门票能有多难抢?
(资料图)毛不易巡演苏州站13秒售罄、杭州站12秒售罄、深圳站10秒售罄;张杰广州演唱会定在可容纳8万人的场馆,门票还是秒售罄:周杰伦在三个城市开巡演,门票被黄牛炒到4500一张。
经历了三年沉寂的线下演出市场,似乎已迎来复苏。
演出市场会在2023年迎来大爆发吗?搜狐娱乐对话了北京华乐非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熠明、永稻星(北京)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航,了解从业者对演出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的看法。
秒售罄背后
是演出市场的补偿式增长
“眼睁睁看着它售罄,太难了。”
酷儿和搜狐娱乐分享了自己抢薛之谦演唱会佛山站的经历:本来想买317元的看台票,刚选完价位就显示没票了;然后赶紧抢717的一档,不出所料选完又没票了;最后,她想再试试抢个最贵的1717,还没等反应过来就又售罄了。
“整个过程就是心跳加速,手抖,真的太难了。”酷儿感慨道。
为了看这场演唱会,她还特意去咨询了黄牛,得到的回复是“没钱不建议看佛山场,这是目前最贵的一站”。
就在她以为没戏了的时候,薛之谦在佛山加了场。“因为广东比较多谦友。黄牛现在炒得太厉害了,薛之谦抵制黄牛,只要可以的话他都会加场,他会来我们的城市找我们。”
感受到这种“双向奔赴”,酷儿又信心满满。她觉得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自己一定能在第二场抢票大战中胜出。
前一秒“开启预售”,后一秒“已售罄”,不得不说,近期和酷儿有类似抢票经历的人不在少数。
演出市场已然热闹起来了。自2023年1月起,剧场、剧院演出场次、观众数量呈现出大幅上升态势,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与2022年同比增长40.92%。
重磅艺人的线下演出“批量官宣”。据中演协相关讯息,包括五月天、周华健、任贤齐、刘若英等港台艺人,李宇春、张艺兴、许嵩、许巍等内地艺人在内的数十组艺人,年内都有演唱会计划。
歌迷们则热情高涨。林俊杰、五月天、陈奕迅等歌手的新演唱会还未官宣,但大麦上的想看人数都已经达到6万、8万以上。
已开抢的演唱会,门票统统售罄。周杰伦2023年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张杰未live曜北斗巡回演唱会、毛不易幼鸟指南全国巡回演唱会,都被吐槽“门票难抢”。连李润祺巡演上海站、陆虎2023年全国巡演的Livehouse演出门票也都秒售罄了。
一票难求的背后,是线下演出市场的“补偿式增长”。
“线下演出的观看体验是难以被线上复制的。演出这个行业其实是相当传统的,难以取代。”张熠明告诉搜狐娱乐,虽然经历了三年空白期,但当下的歌迷和粉丝对现场相聚的热情并没有减弱。“大家需要线下聚会,需要音乐,也需要休闲娱乐,放松身心、释放情绪。以演唱会的名义是一个能让大家见面的好机会。”
自2020年疫情爆发后,线下演出行业一度陷入了停滞。突发的多点疫情,不断给复苏中的演出行业带来新的挑战。
周杰伦、陈奕迅、刘若英等歌手的巡演都被推迟;THE9的毕业演唱会一再改期,最后也只能无奈取消;更别提在地方举办的10多场音乐节,有的甚至拖到演出开始的前一天才宣布取消。
“说补偿式增长也没错。就像刚开放堂食那会儿,一瞬间大家都涌入饭店聚餐了。”在张熠明看来,短期内的爆发式增长也很正常,毕竟大家都“憋了三年”。
杨航同样觉得,这阶段演出售票的火爆和观众们的热情相关。在他看来,各大演出的票被哄抢一空,九成代表了该艺人的真实票房号召力,剩下一成则是大家被演出行业复苏浪潮席卷起来的消费冲动。他预测道,今年上半年演出市场会出现一场“报复性增长”。
爆发式增长后
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演出市场迅速回温,从业者也忙了起来。
张熠明告诉搜狐娱乐,预计3月下旬开始,户外演出复苏,各大重磅艺人的演唱会、音乐节会百花齐放。
疫情爆发前,华乐非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为五月天、李宗盛、陈奕迅、蔡依林、刘若英、梁静茹、邓紫棋、杨千嬅等一众歌手举办演唱会。公司运作了包括但不限于纵贯线北京演唱会、滚石30鸟巢演唱会、Metallica、Muse等国外大牌在北京的演唱会,以及五月天6年间的14场鸟巢演唱会等。
永稻星(北京)文化娱乐有限公司举办过超百场国内外S级艺人巡回演唱会,2023蔡依林、梁静茹、小鬼王琳凯全国巡演全程主办,也主办了NINE PERCENT全国粉丝见面会、UNINE全国粉丝见面会、SNH48 GROUP公演,小鬼王琳凯、蔡徐坤2021个人巡演及R1SE全国巡回演唱会。
疫情期间,他们不得不按下暂停键。如今形势好转,大家新一年的工作计划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据杨航透露,自2022年11、12月份起,永稻星就已经开始筹备起了今年年初、年中的场次,2023年计划办超30场线下演唱会。“2020-2022年,我们的压力来自于想‘活’下去,现在是复苏后的竞争压力。”
艺人的演出计划纷纷提上了日程,挑战也随之而来。场地不够分?档期怎么选?从业者面临着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压力。
张熠明提到,高密度的演出项目让当下演唱会的场地格外紧张。而演出项目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洽谈场地档期。按现在的情形来看,今年全中国各大场馆每周末一场接一场,“不停歇”地演下去。
“如果同期两个艺人都想预定场地,场馆将要根据艺人的咖位、场次数量进行评估。”言下之意,今年的场地竞争会相当激烈。
同样,排期也很紧凑。
杨航透露,像“520”这种有特殊意义的档期格外抢手。“同类型艺人很多,同类型的演出也很多,各个一线城市的场地都被塞满了,黄金档期、有特殊意义的档期都要早早定下。可以预见,今年上半年的线下演出市场会非常红火。”
作为两家行业头部的演出商,华乐非凡和永稻星也在过去的项目中积累了经验,搭建了各自成熟的体系来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
自5月起,华乐非凡的艺人巡演、个唱会陆续启动,这其中有因疫情被搁置的项目,也有2023年全新的计划。
“陈粒、任贤齐、刘若英、李宗盛演唱会,都是2019年、2020年就官宣了的。”张熠明透露,这些演出在宏观的节奏把控和内容安排上不会有大的变化,但一些细节需要推翻重来。
至于门票定价,他的观点是,“目前演唱会所有的成本都相比疫情之前有增加。我关注到电影票这些年基本上已经翻倍,但是演唱会门票却涨幅不大。我预测今年演唱会整体票价将有可能略微上涨10%-15%,这也是自然合理的市场行为。”
“观众们的选择很多,作为从业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好的娱乐产品、把服务和安全保障做好,尽一切可能杜绝黄牛,尽量公平。”张熠明总结道。
对他来说,竞争激烈意味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但其实整体思路并没有变,就是尽可能的用高品质的演出来吸引观众。“不管竞争如何,根据具体的档期选择,也要对票价有一定的预期和把控,假设项目在旺季撞上周杰伦、五月天这样的S级头部项目,就要对市场有更理性的评估。”
永稻星娱乐目前正在筹备梁静茹、蔡依林、小鬼王琳凯的全国巡回演唱会。“小鬼的歌迷相对属于比较年轻前卫,定城市的时候我们会首选一线或者准一线。”
涉及城市选择方面,主办方们对于国民度歌手和年轻流量歌手有不一样的考量。“像梁静茹这样的实力歌手,歌迷的年龄跨度比较大,面向的市场更广阔,会有更多的选择。当然,这些实力歌手其实也有偶像属性。”在杨航看来,两类歌手其实同样具备票房号召力。
杨航透露,永稻星娱乐会为偶像型歌手的演唱会提供额外的“情绪关怀”。“考虑到他们的歌迷们比较年轻化,相比传统项目,我们会更加关注歌迷的出行问题、安全问题、情绪问题。”
而这些幕后的努力,其实大众是看不到的。“包括如果有粉丝出现丢了票这种情况,我们也愿意帮忙解决。因为她们是奔着我们的项目来的,所以我们会提供援助。”
回归冷静后
行业将迎来哪些变化
事实上,国内的线下演出行业是从2010年左右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此后,演出市场容量逐年增大,一直到2019年,演出市场总体规模达到了572.28亿元。
受疫情影响,2020-2022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规模各有下滑,尤其是2020年,同比下降54.07 %,近乎腰斩。
回顾三年间,线下演出被叫停,行业在摸索中“自救”,“云演出”借助线上直播顺势崛起。
罗大佑、朴树、孙燕姿、刘若英等歌手纷纷投向线上演出,天漠音乐节、“宅草莓”线上音乐节等也在线上进行了直播。周杰伦两场演唱会连映总观看量超1亿人次,刘德华线上歌友会观看人次超3.5亿,规模可谓空前。
在特定时期内,线上演出的发展让步履维艰的演出行业看到了希望。但录播、票价等种种争议依然存在,云演出始终无法替代线下演出。
受创后的演出行业,无疑需要一个“回血”周期。从业者们也希望能挽回过去三年空白期的损失。
而眼下的行业复苏信号似乎预示着2023年演出市场的总体经济规模即将恢复,甚至突破新高。“可以预见,今年年终总结的时候,全年票房、行业宏观经济规模等等各种各样的数据都会大幅增长。”张熠明推测道。
那么,整体向好的形势之下,演出市场的“补偿式增长”能持续多久?
杨航认为,在上半年的“报复性增长期”,有消费习惯的消费者都可能会投身抢票热潮之中。这也就意味着,这一阶段正是线下演出短暂回血的最佳时期。
但随后,市场大概率会出现一个“冷静期”。
“当下来看,演出市场非常火热,但等冷静期之后又会回归正常。因为演出属于文娱精神消费,大家是有选择性的。”杨航补充道:“我个人觉得,下半年无论是演唱会定价还是观众消费的冲动行为,都会恢复冷静。”
张熠明提到,上半年场场售罄的火爆情况也许不会一直延续下去,艺人的票房号召力会逐渐出现“分层”现象,相应的梯队分层也会直接体现在售票情况和票房成绩中。“到了今年年中项目扎堆,竞争格外激烈的时候,就能看出每个艺人对应的真实情况,相应也会清晰体现在票房上。”
对从业者而言,每一场演出都是“试金石”一般的存在。
“线下的演唱会和专场活动就是试金石,会直接反映出艺人的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杨航告诉搜狐娱乐。
在他看来,演唱会门票并没有过高的溢价:二十年前可以卖到一千多一张票,二十年后也大多最贵卖到一千多。
“很多消费者只看到了表面的票价波动,但在从业者的视角来看,成本都在追加。”杨航举例道,落地成本、运输、制作及相关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涨价,才导致筹备过程中综合成本的升高,最终影响了演唱会票价。但不论如何,“每一张票都卖得不冤枉。”杨航总结道。
不知道这轮抢票潮过去后,演出行业还能否喜报频传。但可以确定的是,国内的线下演出市场想象空间仍然非常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