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陈建斌、陈晓师徒档,角色有点意思,故事差点意思

陈建斌、陈晓师徒档,角色有点意思,故事差点意思

迷雾剧场终于又上新。


(相关资料图)

冯小刚《回响》不太响之后,陈建斌和陈晓的《尘封十三载》接棒上线。

同一天开播的古偶声势浩大,沸沸扬扬吵吵闹闹。

对比之下,《尘封十三载》显得更“收敛”几分。

另一边,陈晓主演的《人生之路》依旧在热播;

这一边,据悉他的古偶《云襄传》也或将于4月播出。

夹在主角陈晓“三部戏可能同时播”的热闹里,《尘封十三载》究竟表现如何?

前六集观感,四平八稳中规中矩,有点淡。

标准的本格刑侦剧作,质感相对周正。

十三年前后两位主角不同阶段的性格对比,角色塑造都鲜明立体;

频繁切换时间线,没影响叙事结构,讲述清晰、转换丝滑;

几组被害人死亡的惨烈场面、油画般质感,都指向凶手的丧心病狂,也颇有冲击力。

侦办线索的推进,嫌疑人群像、办公室群像的展开,没有特别明显的硬伤,但也缺乏核心吸引力。

或许是因为同期同类型剧作太多,特别容易审美疲劳;

或许是因为这种传统老派的刑侦本格故事,过于典型套路所以丧失吸引力;

或许是剧作自身少了最致命的灵光一点;

自始至终都有巨大的未知谜团牵引着故事,但这种悬念感并不特别抓人。

种种“变体”刑侦故事,都在向外淌新路。

《回响》完全不是我个人喜欢的类型(部分戏份甚至让我恶心),但无论是在悬疑剧里讲婚姻关系,还是和传统刑侦不一样的语言调性,都是更多样态更多元的有趣斜枝。

《狂飙》一半内容都在本格刑侦之外(或许形容为扫黑剧更合适),讲的是“卖鱼阿强的血色发家史”,逼上梁山的故事有情绪共振基础。

《模仿犯》前半段浓墨重彩渲染苦主的悲剧和坚韧,后半段连环反转、解开“凶手套凶手”的罪犯结构。

虽然后半段本格刑侦特别弱、近乎完全掉线,但有鲜明的情绪力量。

《尘封十三载》前六集看起来,某种意义上或许和《模仿犯》互补。

有板正的本格路数,但缺乏有冲击力的情绪力量。

隔壁《他是谁》,和《尘封十三载》,或许是严格意义上的同一类型。

前者开局的高口碑,后续内容不断被稀释、大结局之后评分暴跌的奇观,对时间相近的竞品而言,或许是颇为尴尬的映照。

既然不向往拓展融合其他类型,那么就要向内,不断深化优化本格悬念的每一条线每一环细节。

来,我们先说优点。

一,师徒二人组横向纵向对比饱满

《尘封三十载》中陈建斌、陈晓饰演的师徒二人,十三年后、十三年前的出场,都很有信息量。

陆行知(陈晓饰)出场,是和狗狗凶猛对峙~

眼神老凶老紧张了汪汪~

一段抓捕现场处理狗狗的意外、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判断“还有一个左撇子”的内容,迅速勾勒出干练形象。

三分细三分稳三分狠。

卫峥嵘(陈建斌饰)出场,则有点“大隐隐于市”的意思,松松绵绵外表下还留着点硬茬。

镜头中他溜达的背影,刚买完菜溜达回家的隔壁大爷。

俨然很松弛很“在野”。

远远看见警车堵在路上,热心上线找前方司机协调,手上拿着可可爱爱的萌萌保温杯,一言不合、理讲不通便动手。

种种矛盾因素、掺杂在层层内置反转中,开场个性就很有存在感。

再说若干年前,二人第一次在刑警队共事,远非如今状态。

刚从派出所调来干刑警的陆行知,很是青涩,还颇有些书呆子气。

卫峥嵘呢?风风火火骂骂咧咧。

前者在家给老婆恩恩爱爱做早饭,后者在澡堂子里颇有架势调解纠纷。

一个是现世安稳的小幸福小美好,一个是摸爬滚打带着几分江湖豪气的狠劲与大开大合。

二人相见闹出误会,这一言不合就动手、还不给人机会解释的作风,虽然是十三年前版老卫的一贯作风,虽然很符合他的角色特点,但桥段本身着实太老套太无趣。

二人一同外出探案,遇上想讹点钱才说信息的人,陆行知都选择乖乖掏钱,而老卫分分钟选择“威胁”打人。

你看,一个角色“给点钱就能解决”,一个“你钱多了烧的啊”,一老一少两位处事手段都很清晰。

再比如杜梅被杀后,陆行知得知被害者还有一个独自抚养的孩子。

急急忙忙跑到家门口,敲门无人应声,他便站在门口干着急。

老卫火速赶到、一脚踹开门。

孩子有没有危险等情急因素,都是老卫选择不走寻常途径直接踹门的充分理由,当年的陆行知尚且年轻无经验,属于很“守规矩”的类型。

当然,陆行知虽然不老到,但观察能力在线、思考能力也挺灵光。

迅速想到孩子是否会在被害现场附近,打开寻找新局面。

忙乱中敏锐观察到孩子脚上有泥等多个细节,这些都是“能力在线、可堪大任唯缺时日只欠火候”的表征。

无论是看横轴的两相对比,还是看纵轴不同版本自己的对比,《尘封十三载》在两位的角色塑造上,都颇有火候。

二,纵贯十三载、叙事线切换丝滑

《尘封十三载》中,时隔十三年出现的被害人,都被摆成类似姿势。

通过凶手精心布置的小框去看,俨然是精心构图的油画。

剧中她们惨烈出现的画面,都让人印象深刻。

凶案现场,也都出现了HB铅笔。

十三年后被害者楠楠的樱桃饰品上,还出现了十三年前柳梦的头发。

悬案未破,尘封多年。

隔空相续的惨剧叫人唏嘘。

悬疑剧作层出不穷,为突破观众预期、扫除套路化重复感,大尺度逐渐成为必备要义。

这种大尺度,往往分为两个层面。

一种是血腥残暴可怕场面。

类似被分尸的尸块。

类似揭开白布、头颅滚下。

另一种则是加入和“死亡凶杀”内容画风原本毫不相干的相异因素。

通过陌生化的视觉差异、内置“凶手如此丧心病狂”的意外,营造冲击力。

比如《尘封十三载》中凶手摆出的油画式场景。

然而无论是血腥暴力还是变态意外、恐惧惊悚的“大尺度”,感观层面的冲击力仅仅只能停留在观感层面。

(《尘封》也不算常规意义上的大尺度)

值得一提的是剧作的时间线切换。

十三年前、十三年后,来回切换、循环讲述。

切换途径,包括看着相同的事物、介入相同的角色故事关系、循着相同的线索逻辑或话语等等。

看似是来回纵跳的非线性时间观,但统一在“破案找线索的逻辑时间顺序之下”,这时常倒叙插叙对照的手法、做到了和严格意义上正序顺叙观感一样顺畅。

一方面得益于案件线索相似的逻辑延展;

一方面具体切换画面时、所“托”物体或话语或人,也都有纵贯时间的一致性。

比如十三年前师徒一起吃面,当年老卫嘲笑小陆不吃辣白来。

如今小陆特别能吃辣,但老卫说年纪大了胃不好、一改从前画风。

时光悠悠,物是人非。

如今疑似旧案重来,血色如故。

从当年老卫问小陆“知道怎么问吗”,到如今小陆问小明“知道该怎么问吗”,两对师徒一脉相承,有诸多同构之处。

而无论是老卫一度领图书管理员闲职、一度更换成“退隐居家风”的退半步的变化,还是小陆变成陆队之后依旧卸不下的心结,都沉沉坠着这尘封十三载的一把沉重。

三,遗憾

《尘封十三载》观感又有点鸡肋。

不是那种“缺点好多,想看但又膈应”的鸡肋,而是“不太吸引人”的鸡肋。

诸多桥段,都很平。

比如卫峥嵘忙着抓嫌疑犯,把儿子丢在餐厅差点出意外。

孩子妈气鼓鼓来兴师问罪。

整个桥段中的人物关系、角色性格塑造都没毛病,演员表演能力也都没话说,但是,就很寡淡。

各路剧作中,类似桥段没出现一万遍也出现过一万又一万遍了。

看似处处是戏剧冲突,“天啦不好啦孩子丢了”“哎呀喂这俩到底还能不能过”,实际上切实观感就是很没劲。

同样,小陆妻子二人当年的新婚恩爱戏份,也很难有真实有效的戏剧效果。

反而有点赶客。

无论是不理解还是特别支持,妻子们在此都显得很符号化。

故事桥段很例牌菜。

如果说这些部分不是刑侦剧作主线,观感不佳不影响命脉,那么问题或许就在于,找线索和审问的部分,也有几分淡。

其中细节,比如樱桃头绳,很有存在感;但另外一部分内容,则很寡淡。

比如当年老卫和小陆一同找香港歌星问话。

很长的一段进度条。

充斥着蹩脚的奇怪假港普。

若说是笑点,并不好笑。

若说是看本格推理的智力快感,这段也同样没有。

纯属是没有看点的功能型问话。

若说角色特点,后续出现的摇滚青年倒是有几分角色特点。

而这位歌星只能算是有“角色设定”,完全没形成有效的角色看点。

你说这些桥段很烂吗?

不至于。

问题就是太中规中矩太平淡。

虽则时间线切换丝滑,主角性格清晰、多年前后状态变化分明,很有颗粒感,但对于刑侦剧而言这些或许不太够。

结语

归根结底,刑侦剧作自带的“先验预制评分节点”,远高其他类型。

《尘封十三载》在一条精品相对多、近期爆款相对多、观众相对审美疲劳的赛道中,或许有几分“吃亏”。

但能形成这条卷起来的“相对高水准”门类,对观众而言是正向循环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