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春晚“锦绣”,一舞醉千秋

舞蹈《锦绣》早已颇负盛名,它曾登上过总台《国家宝藏》第二季的舞台。除夕之夜,《锦绣》亮相兔年总台春晚,瞬间引爆全网,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气势磅礴的大汉锦绣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符号。

来源:CMNC—广电头条

文/ANY翔翔

2023总台兔年春晚上,由舞剧《五星出东方》片段改编的舞蹈《锦绣》惊艳亮相。在五色汇聚的“织锦式”绝美舞台中,身着红白相间汉代曲裾裙的舞者们翩翩起舞,“舞”动着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舞”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东方美学。

  • 曲罢舞毕,震撼不减,网友们不仅热议舞蹈之美,而且“线上”讨论链接“线下”行动。为一睹《锦绣》中出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人们纷纷前往新疆博物馆两汉 展厅。新疆博物馆党委书记何嘉说:“大年初一,我们馆参观人数超过2300人次,是平时的两倍,不少观众是看完春晚后,冲着这件文物来的。”这再一次彰显了春晚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效应。

  • 《锦绣》亮相兔年春晚

    文明与科技交相辉映

    舞蹈《锦绣》早已颇负盛名,它曾登上过总台《国家宝藏》第二季的舞台。除夕之夜,《锦绣》亮相兔年总台春晚,瞬间引爆全网,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气势磅礴的大汉锦绣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符号。

    这段近5分钟的舞蹈,选自舞剧《五星出东方》下半场的《梦回长安盛世》篇章,创意来源于对“中国是礼仪之邦”的解读。

    汉代宫廷女子穿着包裹全身的曲裾裙,受宫廷礼仪规范,只能轻微摆动身体,踩着小碎步缓缓移动。舞蹈演员化着“长眉红妆”,低垂眼眸,微露杏口,步履蹁跹,充满了汉代宫廷的古典韵味。

    其造型灵感源于今西安汉阳陵出土的汉代人俑,细腰宽袖、襦裙曳地、衣不露体、行不露足,样式简约又充满流动感,呈现出大气典雅的东方美学。

  • 《锦绣》编舞钻研了汉代人特征,为追求神似,参考古建筑榫卯结构,在编排中加入“井”字格旋转调度,让舞蹈整体更趋稳定,再现汉代王朝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音乐设计也独具匠心,以一段织机工作时发出的嘎吱声开场,逐步融入古琴、箜篌、琵琶、箫等传统乐器之声,与舞蹈水乳交融,令观众耳目欢愉。

  • 在4K/8K、XR等技术加持下,《锦绣》将汉锦华服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员与舞台融为一体,古老文明与当代科技交相辉映。《锦绣》仿佛带着观众做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梦,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隔空对话。

  • 五星出东方

    汉锦越千年

    《锦绣》节选自原创舞剧《五星出东方》,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 舞剧讲述了一个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在精绝古城,汉朝戍边将领“奉”和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相识结缘。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结下深情,这个动人的故事诠释了各族人民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 作为精华片段,《锦绣》延续了舞剧的主题,在对史料进行深入研究后进行了高度还原,从真实的历史中提炼出唯美的艺术,用独具匠心的设计、端庄雍容的舞蹈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创新,显示出主创团队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

  • (图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舞蹈中引人注目的织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出土自新疆和田地区尼雅遗址的一座夫妻合葬墓,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上有花纹和一行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同一墓中还有另一小块同样花纹的织锦碎片,将其文字相连后,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诛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

    专家复原了这块织锦的全貌,左右对称的画面祥云缭绕,云海中翻腾着各种瑞兽,传统五色“青赤黄白绿”分别对应“岁、荧惑、填、太白、辰”五颗星斗,彰显了汉代织锦的最高水平。幅面上共有10470根丝线,纬向循环有84根纬线,这就意味着幅面宽度上的每厘米要排布220根经线,共900多万个交织点准确无误,其精细程度令人赞叹。

  • 从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就是专门用来生产这种织锦的。汉代人已经有能力实现纺织业的批量化生产,并将蜀锦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市场,充分证明了汉代东西方交流的畅通,也见证了各民族的文化交融。

    编织锦绣中华

    彰显文化自信

    在总台《国家宝藏》第二季中,由蓝天野扮演的赵充国将军,把国之重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介绍给了观众。中国丝绸博物馆“汉机织汉锦”团队作为“五星锦”的今生故事讲述人,也把中国发明的世界最早的提花织机,介绍给了全世界。

  • 《国家宝藏》通过复原技术,让两千年前的文物活了起来,将中国文化输出给全世界。这与汉朝制造出华美的五色汉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在文化传播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文化传播自信、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之一。

  • 从虎年春晚的《只此青绿》再到兔年春晚的《锦绣》,总台将这些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舞蹈作品一次次带入大众视野,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这一个个“红出圈”的传统文化符号,既满足了广大群众对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的需求,也传递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从不断涌现的优秀文化节目,到一年一度的春晚,总台文艺创新的源头活水,永远来自青山、来自历史、来自灿烂的中华文明,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