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泊尔低价40亿卖外资,被增值到689亿,创始人苏增福却说不后悔
“企业要当儿子来养,但是要当猪一样的卖掉。”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曾经这样说到。“生猪销售理论”也曾多次获得汇源老板朱新礼的赞同和认可。
但我国,率先把实业公司当“猪”卖给外资,引起国民强烈不满的要数苏泊尔的老板--苏增福。
2006年,苏增福向外资售股套现近40亿,直至彻底失去苏泊尔实际经营权。国企一夜之间变成外企,现今市值高达689亿元!被扣上“出卖民族资产”的苏增福却表示并不后悔,这是为什么?当初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当“儿子”来养
做企业成功的秘诀不外乎:找对员工、找对产品、找对客户。苏泊尔的前身是浙江省玉环压力锅配件厂,也是当时名企“双喜”的零件加工厂。但当时压力锅市场环境不好,工厂经营困难,直到苏增福升任厂长才取得突破。
1941年,苏增福出生在浙江省玉环县,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少年时期过得非常艰苦。后来进入海军服役8年,退役后的苏增福转业失败,没找到工作的他只能回家种地。
直到1970年,年近30的苏增福才以业务员的身份,成为玉环加工厂的一名小员工。凭借着吃苦耐劳、坚持不放弃的军人作风,一路扶摇直上,于1980年升任玉环加工厂厂长。
找对苏增福这个员工,玉环加工厂的经营困境逐渐被打破。
成为厂长的苏增福,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雄心勃勃的苏增福不甘心只做双喜高压锅的配件生产商。他力排众议,耗资300万元打造了自己的高压锅生产线,由生产高压锅配件,转为代加工高压锅成品。
基于多年合作基础,苏增福从双喜拿到了第一笔贴牌代加工订单。虽然生产订单拿到了,但因为玉环配件厂规模小且名气不高,无利可图的原材料供应商并不愿意为苏增福提供服务。
无奈之下,苏增福只能带领工厂的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地搜寻其他铝材料进行对比。
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合适原料的苏增福带领玉环加工厂步入正轨。而且还有一个巨大的好消息等着他,国家取消了价格双轨制。这使得工厂生产成本降低,但市场价格上升,利润大大增加。
很快,苏增福的工厂年营收额达到1.8亿,净利润高达8000万,无论是营业额还是利润都是双喜的好几倍。一个小小的贴牌代加工厂,营业额和利润竟然比原厂直出的“老东家”“老房东”还高,双喜能忍吗?
树大招风的苏增福和双喜因为品牌商标数次登上法庭,对薄公堂!
被赶出双喜的苏增幅,看着完整的生产线和一众停工待业的工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建自己的高压锅品牌。我国第一个民营高压锅品牌“苏泊尔SUPOR”于1998年7月17日正式成立。
要知道当时高压锅技术不成熟,易燃易爆炸时有发生。同年,为了提升高压锅的安全性,国家要求严格把控产品品质。这些都是苏增福面临的挑战,但也是机遇。
比起其他运转速度慢的大公司,刚成立的苏泊尔率先响应国家政策,快速调整生产工艺,第一批符合新标准的高压锅快速抢占了市场。苏泊尔安全到家的口号响遍全国。
2004年苏泊尔成为我国最大的厨房炊具生产公司,在深交所上市。从创业之初的艰辛,到别人精心预谋的“爆锅”事件,再到享誉全国,苏增福尽心尽力,在采访中说到:“炊具公司是我一手打拼出来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可是,把苏泊尔当成自己孩子的苏增福,是怎样一举卖掉“孩子”快速套现的呢?为什么?
二、当“猪”卖掉
上市后苏泊尔,没有如苏增福预期的蒸蒸日上,销量反而节节降低,也跌破了发行价。2006年,苏增福向法国SEB增发4000万股,一年内连续套现40亿元。2007年年初,苏增福作为创始人,手中只握有0.01%的股份,苏泊尔彻底变为外企。
苏增福为什么这么着急变卖苏泊尔?
根据采访,早在苏泊尔上市之初,苏增福就有把它卖掉的想法。他对比了我国和越南人工成本、各国炊具市场的竞争情况,发现把苏泊尔转给更有实力的SEB才是最有利的。
即使现在苏泊尔市值达到689亿,苏增福也不曾后悔。他认为炊具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人工又受越南廉价劳动力的影响,未来公司转型和扩张都会受限。
卖给外资,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结语
作为一个企业,最终的发展有四条道路:像鸡一样每天下蛋产生收益;像猪一样养肥卖掉;像儿子一样,一代生一代;像女儿一样找个好归宿,天天拿分红。
于理,无论哪条路,都是根据公司运营情况选择的。于情,个人情感、消费者情怀也是不能避免的。
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待苏增福把苏泊尔像“猪”一样卖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