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凡达也隐入尘烟
深冬未到,电影院已经跌入冰窖。
11月,Sir想每一个关心中国电影的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
01
(资料图片)我们在看什么
翻开这个月第一个星期上映的新片,映入眼帘是这样的——
确认过海报,在怀念毕志飞了。
于是在11月4日当天,流水线青春片《我的遗憾和你有关》以500万日票房的记录勇夺冠军。
同期其他新片的成绩是这样的。
△ 来源:猫眼专业版,11月4日票房统计
其中《林深时见麓》,首日票房56元,观众2人。
第二周,11月11日,又一波新片定档。
依然,让人两眼一黑——
稍微能让人提起兴趣的两部《扫黑行动》和《叫我郑先生》,表现仍然一言难尽。
截至目前,本月国产新片票房仅一亿,同比去年下降十二亿。
02
我们在等什么
11月10日,终于透露了一批这个月的引进片——
《猫狗武林》《名侦探柯南:万圣节的新娘》《忍者神龟:崛起》《杀掉那个魔术师》《沼泽深处的女孩》 。
影迷中间一片欢呼。
是这些电影特别重磅吗?
三部动画。
两部文艺片,一部上过流媒体,另一部是两年前的老片。
放在往常,这些没有一部称得上大片,放在任何一个档期都无法拨得头筹。
但现在……
它们中任何一部看起来都格外眉清目秀。
是的,不管进来多少,进来的成色如何,这少又看到久违的外面的风景了。
而我们真正期待的,电影院该有的样子是什么?
就在院线的所谓“新片”接连刷新票房新低的时候。
在渐行渐远的日子里,海外的电影院上映的是——
《壮志凌云2》16.76亿美元、《蜘蛛侠3》19.2亿美元、《雷神4》7.7亿美元,《奇异博士》9.57亿美元……
这些,都是在离开了内地市场取得的成绩。
当几个月前,迪士尼CEO“即使没有中国,也不会妨碍我们的成功”的言论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被指“辱华”的时候。
很多人也许没有想到,这是迪士尼面对的现实,也是它并不难实现的KPI。
而反观内部环境。
当越来越多人习惯了敏感的情绪,愤怒的声讨,轻易用“辱华”“滚出中国”来驱逐引进片的时候。
在现在这个引进片难见踪影的时候。
我们究竟打败了谁?
国产片,又最终赢得了什么?
03
他们在做什么
目之所及,Sir当下最期待的三部大片,或多或少都遭到了“挖坟式举报”。
《阿凡达:水之道》。
詹姆斯·卡梅隆时隔十三年再次献出巨作。
在香港、澳门、台湾已经陆续定档,同步上映。
但内地院线仍然悬而未决,网友DIY引进海报倒是更新了好几版……
比《阿凡达2》上映消息来得更早的,还有网友挖坟。
女主角索尔娜达11年前的一条推文被挖出,有人义愤填膺,说她一个人连累了整个《阿凡达2》。
Sir不想重复她的言论,也无需在这里评论她的对错。
但可以说的一点是——
2020年《阿凡达》重映、2017年《复仇者联盟》、2016年《银河护卫队》,索尔娜达也都出演了。
比起她说了什么。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
为什么她说的话过去没有成为问题,而在今天成为了问题。
另外两部。
DC《黑亚当》在全球票房斩获3.3亿美元,蝉联多地周票房冠军;《黑豹2》日票房已超过前作。
你越期待的大片,他们就越能找出毛病来。
《黑亚当》主演之一的布鲁斯南,同样因为类似言论,被大肆渲染为辱华。
但。
在中文网站内搜索布鲁斯南,一没封禁,二没限流,多部代表作如007系列还安然无恙地挂在视频网站上……
说明啥?
不少网友的审查标准,比官方可要严格得多。
甚至。
现在面对一部引进片,大家条件反射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政审。
比如《黑豹2》还没风声,网友纷纷发问:辱华了?内容抹黑了,形象刻板了,还是主演主创冒犯了?
出于好奇,Sir随手搜索了一下“柯南辱华”。
没想到,真有新发现——
但不是两年前那场莫须有的“战犯”舆论风波。
而是一种很新的东西。
你看,柯南的配音演员都去日本玩哦。
你们确定要看这种亲日分子参与的电影吗?
如果说,过去对辱华的指控还算上“一致对外”的民族主义。
那么今天,这种辱华内卷已经升级置换成一种精神胜利法。
想想看。
如果是完全不看电影的人。
谁有那个闲工夫,就为了一部还没引进的大片,把主创、主演、幕后的陈年往事挖个遍?
“辱华”内卷,是在越来越寂静,越来越干净的环境里。
任何一点小小的毛边,都被无限放大成为了“民族问题”。
04
国产院线,还能相信什么
当一部一部引进片,开始与内地院线隔离。
没想到,国产片有一天会以这种姿态,“赢了”。
赢得了一整个档期。
赢得了每一块银幕。
可是登上了赢家的讲台,望四周一看——
观众呢?
是的,你可以干翻一部引进片,可以骂走它们呢。
但唯独观众,是靠骂赢不来的。
从2020年刘亦菲在《花木兰》首映会“得罪”人,到《永恒族》被指责迎合刻板、夹带私货,再到今年的多部热门新作,《黑亚当》《蜘蛛侠》《壮志凌云2》无缘国内。
越来越多的大片,已经习惯了在没有中国市场的天地里打拼。
而那些仍然不愿意放弃的,也显得分外尴尬。
不仅是海外观众看不过,就连“被特供”的国内观众也不买账——
今年暑期档《小黄人》加入了众多中国元素。
甚至内地院线版,还多出了一分钟:
原版,主角风风光光,功成身退。
中国版,改成白胡子老头入狱20年,出来后改邪归正。
哪怕连一部人畜无害的动画片,都还需要为了正确而看齐得更加靠拢一些。
在这样特殊化的情况下。
国内的影迷,如何相信“电影院是一部电影的最佳打开方式”?
当信任丧失。
受损的不仅是一部电影。
而是会将这份不信任,传到更多的电影。
今天电影市场的难,自上而下,无一幸免。
不管是装都不想装的烂片扎堆,还是快要交不起租的电影院们,其实都是可以预见的必然。
早在今年五月,Sir就发现——
新片延长密钥,老片下档重映,将会是今年国产片新的“主旋律”。
而且大部分都是你看过,且没必要在电影院重温的电影。
这种情况还在继续加码。
现在电影院都有哪些东西看呢?
中秋档《还是觉得你最好》,国庆档《万里归途》《钢铁意志》《平凡英雄》,暑期档《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春节档《狙击手》《奇迹·笨小孩》《长津湖》……
以及,去年国庆档《一点就到家》,前年暑期档《姜子牙》,大前年春节档《红海行动》……
而如果我们要看到点不一样的。
去年引进片还是73部,今年直接减半。
2019年,国产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票房冠军——其中引进片数量占两成,136部,票房占到了四成。
而今年40部引进片里,三分之一是受众在14岁以下的动画片,偶尔出几部口碑作品,也完全是可看可不看的节奏——
《花束般的恋爱》去年日本就上了,《唐顿庄园》删减了六分钟,《误杀瞒天记》已经是七年前的老片,还比原版少了二十分钟。
电影院里引进片的“时差”和“误差”。
或许,正式丈量着我们与世界当下的距离。
据灯塔专业版统计,今年的观影人次,已经跌到了2014年的水平。
而在《林深时见麓》登上热搜的同一天,还有一条冰冷的消息——
全国影院营业率不到六成,数量即将跌破7000家,倒退回今年最惨淡的五月。
不知道还在为引进片层层加码的人,会不会明白到一个道理——
观众对电影的信心,不是来自一两部片,而是一整个市场。
当看电影变成了开盲盒,大概率是可看可不看的烂片,不会有人还抱着做慈善的心态,跑去高风险的电影院受罪。
这种愈演愈烈的“正确内卷”风潮,最终祸及的,恰恰包括用辱华去党同伐异的人。
你们不是要正确吗?
那,最近上的这些新片,题材确实都挑不出毛病了呢。
只不过,它们也不再是电影了。
而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永远是那些相信“电影可以是电影”的人。
是入不敷出,承担不起铺租,还得养活员工的影院老板;
是靠着微薄工资养家糊口,失业了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检票员。
是每一个刚从静默的学校和小区中走出来,期待还能在电影院里做一场梦的普通人。
他们没那么多的时间和心情参与站队;
更不知道那么多辱来辱去的陈年往事。
他们只是想在处处都是非必要的时代,尽力地让生活有趣一点,讲究一点。
甚至只是“正常”一点。
Sir无数次想过,结尾应该用何种方式,说出那句过时而正确的话。
把电影还给电影。
把艺术还给艺术。
但是抱歉。
Sir已经说不出来了。
在电影被立场取代,你却还能听到“这是电影最好的时代”的回声的环境里。
我们都在对同一个真相心照不宣,却避而不谈——电影,就像我们为生活装点的“非必要”。
你不知道在哪一天,这些曾带给你美好与感动,曾告诉你生活可以不止这样的奇观,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让位给不能达成的目标,不会胜利的战争。
也许终有一天,电影院会像很多我们珍视的美好事物一样,静悄悄地隐入尘烟,变成一片无人穿行,不见天日的废墟。
电影,本来就在一片黑暗中诞生。
就像贾樟柯所说,电影是一门学习能力很强的艺术。它可以向戏剧和文学取经,那就一样可以向短视频,向游戏,向新的媒介学习。
与其说,我们都在盼望电影的回归。
不如说,我们在期待一束更符合理性的光,一种更尊重人性的活法,让人走出被无知、狭隘、恐惧笼罩的静默之穴。
希望这一天,不会来得太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