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的相声水平如何,说学逗唱并非一门不精,反倒有过人之处
网络上诸如姜昆不会说相声的言论不少,负面的评论也不少。对于这些言论,姜昆倒是从没有回应过,许多人将其理解为“不敢回应,毕竟说的都是事实”,不敢回应是对的,但理由不对。
曾经提出一个反三俗的论断就被有心之人拿去作为被打压的证据,还聚集了一批忠实观众的支持。回应这些言论,难免被找到破绽,到时候再蹦出一批标榜着三俗的艺人,谁受得了?
利益至上的时代,丝毫不顾忌社会效益,即使自己成了三俗的代表人物,有韭菜支持不就达到目的了。
话又说回来了,姜昆的相声水平一直是被指摘的对象,相声水平究竟如何?在之前的采访中,姜昆曾经解释过自己的传统相声功底不行,将其归咎到师父的教育和时代的原因之中。
我们可以说这种观点不完整,但不能否认观点是正确的。60年代之后,曲艺界的传统段子很少有演出的机会,更别说教学的机会,而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
而诸如姜昆、冯巩这一批演员的学艺演出过程大都经历了这一时期,也就导致了传统相声功底不深,大都是歌颂型相声的现状。
先从相声作品的立意和价值上来看,姜昆的作品无疑是当时的翘楚,唯一能与之媲美的只有牛群冯巩。
这一层面比较的就是代表相声生命力的地方:相声的魅力和生命力就在于针砭时弊。姜昆的作品《电梯奇遇》、《捕风捉影》等都是堪称表征的讽刺性作品,《特大新闻》可是曾被电视封禁的作品,足见讽刺的深度和广度。
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领导冒号》这样的作品也是极尽讽刺之能事。因此,许多人将歌颂型相声单纯的理解为歌颂,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如今的相声,完全被娱乐化所取代,而娱乐性又助长了某群体的嚣张气焰,早已少了时代性这一条线。不能说时代性如何,但一段作品有历久弥新的感染力,能被观众记住就代表了作品的成功。
歌坛有口水歌,相声界也有口水相声。如今的舞台相声都是唱歌跳舞耍杂技买丑,和相声的宗旨背道而驰,追求的时代价值更是荡然无存,因此相声的繁荣是暂时的,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
不要抢着罗列说了多少段子,演了多少作品,比较一下作品的立意,比较一下有多少能被观众记住。
相声界的说学逗唱有多大的价值?作者倒是更愿意将其认为是限制外人进入的桎梏。相声就是为了观众娱乐而产生的,听完有所启发就行,为了娱乐而娱乐那是胡说八道。
因此,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逗,而说、学、唱都是实现的途径,目的都是为了逗乐。一个合格的演员,能用语言的魅力让观众高兴,目的就达到了,其余的东西都是附加,可有可无。
要不怎么说是桎梏呢,标榜出四项基本功,再分成十多类,让观众见了就害怕,也就达到了外人进不来的目的。
姜昆的逗水平如何?用事实说话,火了几十年了,完全是靠师父和溜须拍马走上去的,没点真本事谁也不相信。逗合格了,一个演员就合格了七成。
说:这几年也许是年龄偏大的缘故,姜昆的嘴里时长含栗子,说错一两个字、走音一两个字倒正常起来,这倒是不符合背词的定位。
学:这一类大致可分为四类,倒口(学说话)、学表演、学吆喝、学唱。姜昆学吆喝的段子,没听过,但倒口、表演、唱都看过。
唱:这就要看是狭义的唱还是广义的唱了。狭义的唱指的是太平歌词、数来宝两类:太平歌词没见展示,数来宝表演过;若是广义的唱,前面已经做了一些介绍,不少。
综合上述的观点说,姜昆在相声水平一无是处变不准确,反倒在时代价值和作品的意义上,有过人的地方。虽然饱受争议,但这些不可否认。
在另一层面上,如何看待反三俗这件事情?,像我们要知道反三俗这是正确的事情,不过是有人拿来当作噱头谋求自身利益罢了。
无论谁担任曲协的领导者,都不会允许三俗的存在,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