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文史天地|上海影戏公司:贵州人开办的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夫妻店”

20世纪20年代,有一家以家庭成员为核心的电影公司,其拍摄的影片总是以一种张扬的灵气区别于同时代的电影,却也因其超越时代的审美观念常常被人误解,被后人所忽略,这家公司就是“上海影戏公司”。公司创建者但杜宇被郑正秋评价为“中国电影界之巨擎”,郑君里也将但杜宇拍摄的《盘丝洞》评为“第一部纯粹的神怪片”。“上海影戏公司”出品的影片多以但杜宇的夫人殷明珠为主角,这个百年前建立的家庭电影公司也可视为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夫妻店”。

一、少年意气画佳人

但杜宇( 18971972),原名但祖龄。但氏家族世代簪缨,但杜宇的祖父但明伦乃贵州广顺州(今贵州长顺县)人,为嘉庆己卯恩科进士,官翰林,著有《诒谋随笔》《聊斋志异新评》传世;但杜宇的伯父但锺良为戊戌科进士,官翰林,故广顺州有“但家父子两翰林”之说;但杜宇的父亲但培良为江西税官。可见但氏家族是贵州名宦之家。

  • 青年但杜宇(图片源自中国电影资料馆《盘丝洞1927》,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

    1897919日,但杜宇出生于江西南昌,因与祖父但明伦同月同日生,父亲但培良为其取名为“祖龄”,望继承祖父的才华与德行。倘若纵观但杜宇的生平创作,的确能从其身上找到祖父的英姿气韵。但明伦文学造诣颇深,尤其喜欢志怪小说,著作《聊斋志异新评》至今在学界享有盛誉,但杜宇同样对怪志神魔有着非凡的领悟力,他后来拍摄的电影《盘丝洞》以神奇瑰丽的影像完成了对《西游记》极富创造力的表达。但明伦还是鸦片战争中的抗英志士,但杜宇继承了祖父忧国奉公的精神,1915年,18岁的他看到国家满目疮痍,为自己取字“杜宇”,寓杜鹃虽小,但在黑暗中,其鸣声可唤醒沉睡的宇宙之意,并在随后几年绘编出中国第一部个人漫画专辑《国耻画谱》,以揭露帝国主义在华恶行。

    但杜宇自幼酷爱绘画,在父亲但培良的支持下画技不断精进,然 13岁时,父亲病故,但家家道中落。 1916年,但杜宇带着一众亲人前往上海谋生,彼时上海的各大公司都会在易岁之时,印绘有婵娟美女的月份牌,赠予客户。但杜宇便重拾画笔,做月份牌维持家用,其笔下的佳人们生动活泼,很快在上海小有名气。从此时起,“风姿绰约的佳人”便作为但杜宇的关键创作元素,进入到他的生命中。但杜宇常以男女平权为主题作画或摄影,作品中的佳人有的穿着改良旗袍在弹钢琴、有的穿着泳衣准备跃入水中、有的身着慵懒睡衣用电扇吹头发、更有的一丝不挂在镜子前欣赏自己……钢琴、电扇、泳衣、裸体,在现代元素的加持下,他笔下的女性总是能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美丽与自如。

    二、初试影戏

    但杜宇对绘画摄影的热爱同样延伸到了电影方面。 1919年,但杜宇与众好友集资 1000元,从一个外国人手里买了一架二手摄影机。此时电影进入中国不过几年时间,摄影机的用法很少有人知道,摆弄几番无果后,三两好友相继退出,只有但杜宇坚持下来,研究半载终于明白摄影机奥秘,开始尝试拍摄一些新闻片,并着手筹备“上海影戏公司”。

  • ▲殷明珠十五岁小影(图片源自郑逸梅《影坛旧闻——但杜宇与殷明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在上海的交际场上,但杜宇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殷明珠。殷明珠的成长背景与但杜宇颇为相似,祖辈同为“翰林世家”,曾祖殷寿彭、殷兆镛、殷寿臻,为道光间三翰林(郑逸梅《影坛旧闻——但杜宇与殷明珠》)。殷明珠出生于江苏吴江,本名殷尚贤, 13岁随家迁居上海,当时就读于上海中西英文女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女性”,在上世纪初,不到 20岁的殷明珠已经学会了游泳、骑马、驾驶汽车,并因穿着时髦以“ FFforeign fashion)女士”之名风靡上海。殷明珠如同但杜宇画中走来的女子,对一切新事物饱有好奇,在新事物的加持下更显灵动美丽。

    但杜宇邀请殷明珠加入上海影戏公司,并出演公司的第一部影片《海誓》,这部中国最早描述爱情的长故事片,也为“但”“殷”二人的爱情埋下伏笔。殷明珠虽从未学习过表演,但电影上映后,观众均对殷明珠的表演赞不绝口,称其为“演剧之天才”。殷明珠是《海誓》的灵魂,更是但杜宇的精神支柱,公司组建之初好友散去,只有殷明珠一直不离不弃,但杜宇也曾言:“中国电影之有今日,殷君艰苦之力居多”(霄庵《但殷婚礼记》)。在出演《海誓》之后,殷明珠的母亲对女儿演戏一事极力反对,殷明珠被迫与但杜宇断绝往来, 3年后才重回影坛。

    但杜宇在家中辈分较高,随但杜宇前来上海的亲人,虽在年龄上与他相差无几,却是但杜宇的侄辈或孙辈。但杜宇以但家为核心,培植出了一批优秀的演员与电影工作者,他曾说:“大明星不是天生的,而是培植出来的。”其中培植最成功的,当数侄曾孙但二春,但二春在《海誓》中饰演一童角,其在镜头前活泼自然的形象,极讨人欢喜。殷明珠离开的 3年间,但杜宇以但二春为主角,拍摄了一系列电影。当时“二春相继演‘弃儿’‘弟弟’两片,均能得满意之好评,国外如南洋群岛、暹罗等处,无不知但二春者”(云从《本公司之经过谈》)。周瘦菊更是在《申报》上将但二春称为“东方贾克·柯根”。除此之外,但杜宇的外甥女贺佩蓉、贺佩瑛都被培养为电影演员,先后参演了《海誓》《重返故乡》等多部影片,侄孙但淦亭在但杜宇的教导下也精通摄影。

    三、“珠联璧合”大卖《盘丝洞》

    1925年殷明珠说服母亲,重回影坛,并担任公司最新的电影《重返故乡》的主角,“上海影戏公司”也因殷明珠的回归迎来了黄金期。殷明珠回归后,与但杜宇两人比邻而居,日久生情。 192621日,但杜宇与殷明珠在杭州的新新旅馆举办婚礼,成为中国第一对影坛夫妻。二人成婚后,拍摄出的最为轰动的影片当数《盘丝洞》。 20世纪 20年代,西游记题材的神怪武侠片兴盛,从 19261929年不到 4年的时间里,仅与西游记有关的电影就拍摄了将近 30部(李镇《别有“洞”天—— 1927年神怪片〈盘丝洞〉的历史及解读》)。 1927年,但杜宇拍摄电影《盘丝洞》,凭借着趣味盎然的情节与精美的布景服饰,在许多的西游题材影片中独步一时。

  • ▲但杜宇与殷明珠结婚照(图片源自中国电影资料馆《盘丝洞1927》,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

    《盘丝洞》的主角蜘蛛精大姐由殷明珠饰演,侄女贺佩蓉等人饰演蜘蛛精姊妹,但二春饰演童子兔子精。在影片的筹备过程中,但杜宇殚精竭虑,事无巨细,服装上“以数千余金为蜘蛛精置古装”,至今回看《盘丝洞》,那些精美的服饰在黑白的影像中依然流光溢彩。在《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化为一只老鹰,将蜘蛛精衣服窃去,但杜宇便“以数十日之训练,驯一犷野之鹰”,这也使但杜宇成为较早使用动物演员的导演之一。但杜宇还率先使用了航拍与水下摄影,配合着电影特效与逼真的道具,将《西游记》中的无数怪诞玄妙之景象变为生动的影像。果然,《盘丝洞》大卖,好友郑逸梅描述道:“各大影院连卖满座,南洋一带也争购拷贝”,“这一部片子,使但杜宇夫妇赢得了五万元的盈余”(郑逸梅《影坛旧闻——但杜宇与殷明珠》)。

    《盘丝洞》后,但杜宇开始拍摄《杨贵妃》,希望延续《盘丝洞》古装片的辉煌,无奈当时的女性开始以电影中的服装作为参照推崇时装片,古装片的卖座率逐渐低迷。公司一度因《杨贵妃》的亏空而经营不下去,殷明珠典当了自己所有的首饰,公司才得以继续运转。为了多出片以弥补亏损,上海影戏公司一度分为两组同时进行拍摄。 1929年,但杜宇拍摄了《糖美人》《金刚钻》等影片。这时的他或许不知道,这一年的 1月,在遥远的北欧,《盘丝洞》在挪威斗兽场电影院放映,这是中国影片第一次在挪威登上银幕,也正是这部拷贝,在 2013年重新被发现,得以让今天的我们一览《盘丝洞》的风采。

    四、造梦奇才,不如归去

    小说家徐枕亚的哥哥天啸曾专门为但杜宇刻了一枚闲章,上有“不如归去”四字,因为杜鹃啼叫的声音就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上海影戏公司历经了短暂的黄金期,开始随着历史的洪流走下坡路,战乱的打击离散,渐渐使但杜宇与他珍视的电影公司,宿命般地印证了“不如归去”这四个字。

    深厚的绘画功底使但杜宇对影像的创造总是超乎常人,对“身体之美”大胆的展现,成为了但杜宇电影的特色注脚,也成为了但杜宇电影被集中批判的理由。多家杂志都称其电影中不过是“卖弄肉感的镜头”,这些评价使但杜宇的导演地位不断下降,也让他在“软性电影”批判中首当其冲。

    1932128日,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影戏公司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但杜宇设法东山再起,顺应时代潮流创立了“上海有声电影公司”,开始拍摄有声片。“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为孤岛,但杜宇南下香港,后日本偷袭珍珠港,香港局势紧张,但杜宇一家前往桂林投靠但二春,依靠但二春卖报纸为生。两年后,但杜宇的长子但庆明忽患伤寒,因医药缺乏不治而亡,年 13岁。一家人后辗转重庆,大女儿但庆愉右耳发炎,但杜宇卖画为女儿换医疗费,庆愉幸得痊愈。抗战胜利后,但杜宇重回香港, 1947年, 50岁的他在大中华影业公司导演了《新天方夜谭》,这是目前现有史料记载的但杜宇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

    时光飞逝,后来的几十年,但家与电影的联系一直时断时续,但杜宇的女儿但茱迪,是第一届香港小姐,与环球签约参演了好莱坞电影《国王与我》。但杜宇的孙子但成彪,在 2011年,帮助中国找回了流失海外多年的 1925年电影《风雨之夜》。

    1954年,但杜宇退出影坛,殷明珠在香港郊区搭了几间木屋,从此平淡生活,但杜宇为《星岛日报》创作讽刺漫画谋生,殷明珠则在一家金号供职。不知在画漫画的间隙,但杜宇是否会常常想起“盘丝洞”与“华清池”的旧梦,不知穿行于香港的楼宇屋栋间,殷明珠是否会想起上海的斑驳光影岁月。过往种种皆似梦境,造梦伉俪,终不如归去。 197256日, 75岁的但杜宇逝世于香港。殷明珠晚年耳聪目明,风度依旧,于 1989年去世。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2年第8期」

    郭彦茹,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在读硕士; 沈 鲁,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编:一丹/刘丽 编校:王封礼

    统筹:黎艳萍 审核:罗 尧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