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孩子》魏晨式的天才废物:养废孩子的三种心理
家庭悬疑剧《消失的孩子》正在热播,凭借紧张剧情和高能反转,目前豆瓣评分7.7,开局顺利。
一个10岁的孩子,在楼梯间凭空消失,由此牵连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排查大戏。
小区里每个人都有秘密,魏晨饰演的袁午也不例外。
《消失的孩子》魏晨饰演袁午
袁午名校毕业,家境优渥,父疼母爱,是天之骄子的完美雏形。然而,他却妻离子散、鱼缸藏尸,混成了一副瘾君子模样。
常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从小到大,袁午的父母为他安排好了一切事情,他只负责学习,其它一概不用操心。
甚至儿子在和对象相亲前,都要跟妈妈演练一遍。
该说些什么、该做什么动作、什么时候叫服务员,妈妈都给他规划得明明白白,袁午只需要像机器人一样重复照做就好。
如此细致的“爱”,终于把他给毁了。
01溺爱下的天才废物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溺爱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父母内在小孩的向外投射。
什么样的人,会对子女无限制的宠爱和放纵?
是自身不够成熟、无法应对成长的人,他们的心底里都还是个小孩子。
所以,与其说他们是在溺爱眼前这个孩子,不如说他们仍在反哺心里的内在小孩。
小时候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和要求,就加倍补偿在下一代身上,甚至都不在乎孩子是不是有这个需求。
袁午的父母对他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读书,不能交朋友、不要想其他。等他终于考上名牌大学后,突然又要他多交朋友、多跟老师沟通,搞好人际关系。
不看过程,只要结果。——这就是不成熟的幼稚思维。
而袁午从这种教养模式中学到的就是:不必付出,也有结果。
因此二十几年来,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自食其力,才会在父母双亡后惊慌失措,做出藏尸的“简单”决定。
孩子失败的人生中,藏着父母溺爱的错。
02习得性无助的暗示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过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
他用狗做实验,把它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会遭到电击,狗拼命想逃出笼子,试了无数次后依然毫无办法,只能倒在地上绝望地呻吟颤抖。
重复几次后,实验人员把笼门打开,这时蜂音器再次响起,还没等电击出现,狗子已经开始哀嚎,全然看不到敞开的生路。
袁午的父母经常对他说一句话:“没有我们,你可怎么办啊?”
爱子之情溢于言表,否定之意也显而易见。
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你一个人不行。
等到父母没了,他就真的不知道怎么活下去。
因此,袁午只好把死去的父亲藏起来,继续领他的退休金苟且度日。
长期的消极暗示,足以磨灭一个人的斗志,连尝试都不敢。
03安全感的泛滥
心理咨询师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自尊和自信、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
但在袁午这儿,不是安全感太少,而是给的太多,且方向错误。
当袁午因为烂赌、气死妈妈时,爸爸没有一句责怪,反而安慰他:“还有爸,爸会一直陪着你。”
正是这种毫无原则地托底,才让孩子没有丝毫上进之心,不敢独立走出自己的人生。
明明拿着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
没有谁会一直在,也没有谁能永远陪我们走到最后,身边人应是帮衬,而不应成为阻碍。
最好的亲情,不是为孩子事事铺平道路,而是让他无后顾之忧,在身处最坏的情况时,保持前行的力量。
反思
每当袁午出场时,弹幕里就有这几种声音:
好可怜,又好可怕
活该,都是爸妈惯的
颓废、惊悚、抑郁……
袁午患有神经官能症,一种精神障碍,总会“感觉”到肚子疼,但并非器质性问题。
他经历了老婆离婚、母亲猝死、父亲病逝、工作也没了,一步步从天之骄子沦落为孤家寡人。
他在自白里说:“为什么整个世界都在抛弃我?”
曾经赐给他生命的人,用种种错误的方式,毁了孩子一生。
那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恰当的呢?
在《消失的孩子》这部剧里,还能看到很多让人压抑窒息的亲情,比如那个10岁男孩,为什么会在两个大人眼皮子底下突然消失?结局虽有意外,但一开始却是人为。
正如介绍所说,这部根据小说《海葵》改编的电视剧,讲述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彼此救赎的故事。
什么样的爱,才是“深远”的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躬自省。
#消失的孩子#
#心理学#
#婚恋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