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疯狂的石头》到《我不是药神》,宁浩就是片中的“程勇”
这个暑期档,可能整个行业都会翘首以待《我不是药神》的票房破10亿、破20亿、甚至破30亿,在国产影片“内容为王”时代开始到来后,这部被疯狂安利的零差评影片,目前来看已经稳锁上半年华语最佳。
其实,从《疯狂的石头》到《我不是药神》,宁浩就是片中的“程勇”,只不过,程勇在寻找生命的尊严,而宁浩在寻找电影人的尊严。
最先拿到《我不是药神》剧本
宁浩本来希望亲自做导演
《我不是药神》的第一次口碑发酵,是在今年的上影节“千人点映”场上,但那时《我不是药神》的口碑传播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圈内自嗨,直到大规模点映开始,《我不是药神》的口碑传播才真正大范围辐射。
更可怕的是,该片的想看日增正在以万/日为单位递增。目前,《我不是药神》的点映票房已经近1亿,据业内人士预测,该片最终的票房体量将在30亿+,会是冲击暑期档票房冠军数一数二的种子选手。
花满山影业的股权结构中,北京坏猴子文化持股比例为65%,而这正是被天津坏猴子影业100%控股的公司。此外,持股花满山影业5%股份的盛志民正是坏猴子影业的核心制片人,法人王易冰则为坏猴子影业的CEO,而持股比例达49.9%的宁浩,则正是花满山影业的实际控制人。
在豆瓣观影会客厅的采访中,宁浩曾谈到《我不是药神》这个电影的剧本是他先拿到的,“一口气从头到尾看完了,写的特别好,特别动人的一个故事”。他称本来是想自己担任导演,但是最终选择交给了文牧野,因为文牧野身上浪漫的英雄主义情节,是更有力量的表达方式,更适合《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
比起被称为“扶持新导演”,宁浩更愿意称这是“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拍电影”。2006年,宁浩就是在刘德华的“亚洲新星导”计划的扶持下,完成了成名作《疯狂的石头》,薪火相传,如今在宁浩的支持下,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一鸣惊人,而宁浩,正是《我不是药神》背后真正的操盘手。
如此有商业头脑的宁浩
竟然放话“永远不买IP”
众多人认识宁浩,是从《疯狂的石头》开始的,但是在这之前,他就已经通过《香火》和《绿草地》在国际各大电影节暂露头角。不过直到《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宁浩才开始真正意义上走进大众视野。
除了“72变电影计划”,坏猴子影业还提出了“天宫计划”和“天神计划”两大电影计划。“天宫计划”主攻国内尚不成熟的科幻题材,开启这一大计划的首部作品便是宁浩联手刘欣慈打造的《疯狂的外星人》,这部影片已经定档2019年贺岁档上映,这不仅是宁浩首次尝试科幻片,也是“疯狂”系列时隔十年后再度重启。
2006年至今,五部执导作品的票房成绩,无疑是宁浩商业电影操盘力的最好体现,但宁浩的目光,却绝不仅限于追求票房成绩,追求利益。不管是开启“72变电影计划”扶持新锐导演,还是利用“天宫计划”大胆进行科幻片的尝试,都可以看出他身上作为中国电影人的使命感和匠心所在。
从《疯狂的石头》到《我不是药神》
现实主义是电影人的尊严
提起宁浩,自然避不开盖·里奇和昆汀·塔伦蒂诺,因为在很多人眼中,宁浩的很多作品都摆脱不了这两人的气息。比如盖·里奇《两杆大烟枪》中的多线叙事和黑色幽默,就被宁浩在“疯狂”系列中用得炉火纯青,而宁浩的《黄金大劫案》和《无人区》中,也不乏昆汀西部片的色彩。
虽然这种借鉴也引起了不少影迷的争议,但是宁浩的影片,确实是有着自己的内核所在,这也是他一直所强调的本土、当代的价值观。《疯狂的石头》中,宁浩将故事背景融入到了重庆的大环境中,结合了大量的重庆本土方言,瞬间让影片“中国化”,但最让影片落地的,是宁浩在片中对当时中国二三线城市边缘人的刻画,对市井百态的光影呈现。
一直以来,宁浩都被称为是商业性和艺术性难得兼顾的导演,正是因为他的影片中,虽然惯用商业片的典型表现手法,但不乏人文关怀。比如《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虽然都披着喜剧的外衣,但在黑色幽默下,其实都携裹着批判意义,《疯狂的石头》中奸诈的地产商、出卖工人利益的厂长,《疯狂的赛车》中的不法商人,这些人物的塑造,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影射和讽刺。
而在“72变电影计划”中,宁浩对电影中所传达的人文关怀依然执着。《我不是药神》的出现,就是中国电影市场上稀缺已久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回归,这部聚焦“医疗”的影片,普通观众观影泪洒现场,而圈内人则为这部电影所传达出的希望而热泪盈眶。
长久以来,国内一直在呼唤能出现像《熔炉》《素媛》《摔跤吧!爸爸》这些现实主义力作,念念不忘,终于等来了《我不是药神》。这部讲述“摸着良心做着犯法事情”的故事,和上面几部电影一样,都是有原型存在的。
三年前的“陆勇案”如今仍有人印象深刻,在《我不是药神》中,主人公程勇就是以陆勇为原型创作,只不过去掉了原型病患的身份,改为了一个被生活所迫的普通商人。这个改动,让影片的英雄主义色彩更加突出,也让主角“辛德勒”式的成长与蜕变更加震撼。
而《我不是药神》的故事本身,更是直击当下中国社会“天价药”、“看病贵”的社会痛点。片中“我生病吃药这些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警察领导,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这句台词,虽然言语简单,但却是最令人痛心的质问和呐喊。
其实,不管《我不是药神》最终票房能否达到30亿,这部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都将会是标志性的存在。即便它最终不能引起像《熔炉》一样庞大的社会效应与政治效应,但这种为民发声的影片,这种当下国内电影市场稀缺的良心之作,对国内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创作而言绝对是一个好的开端。
长久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并非没有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但是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且大部分也多因知名度低、宣传不利等问题折戟沉沙,最终没有被时代善待。《我不是药神》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宁浩已经为它铺好了路。
从《疯狂的石头》到《我不是药神》,宁浩就是影片中的“程勇”,在时代的洪流中坚持着正义与良知,负重前行。正如宁浩谈到《我不是药神》时提到的“尊严”一词,意指的不仅是影片中生命的尊严,更是一个现实中电影人应有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