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最好的教育,是解绑孩子,用力爱自己

演员王志飞的孩子王也参加《我不是明星》的录制时,王志飞因为不支持儿子唱歌,现场给孩子下最后通牒“我订了明天上午的票,你是跟我回家还是继续在这唱”王也满头大汗的“我……我……”了好一会,最终决定继续完成自己的梦想。

王志飞随后朗读了一首自己写给孩子的诗:

“父爱深沉如海洋,爱才是他要书写的篇章。他留给你的永远是最有力的肩膀,关键时候你才能体会到他的担当,他也许不能随你追波逐浪,”

王志飞给了儿子深入海洋的爱,儿子却陷入了溺水的危险,父亲爱得深沉,只不过他给的爱,而少了两个笔画,写成了爱。

他想让孩子接受他为孩子安排好的一切,不想让孩子经历风雨的打磨,直接开花结果。

看见爸爸离开舞台,王也并没有继续唱,而是走下舞台试图继续给爸爸解释,他

“他选的路即便错了,至少也留下脚印了,也证明在这世上没有白活过”

可是爸爸不想听,转头离开了,严肃的警告王也不要跟着他。

王也独自回到舞台完成了自己的歌唱。

下面观众用自己的掌声和欢呼声,表达了对王也的支持。

不被认可的孩子内心实苦

想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面鼹鼠和和河鼠。

河鼠觉得鼹鼠的生活环境了无生趣,硬生生地将鼹鼠带到了自己的地盘与它一起生活。

生活中河鼠更是为鼹鼠扫平一切困难,兔子因为河鼠的原因免去了鼹鼠的过路费,和鼹鼠一起划船的时候一边叨叨着鼹鼠不行的经历,一边在船上顾全着鼹鼠的安全。

河鼠的善意却让鼹鼠焦躁不安,对河鼠喋喋不休的善意提醒,他非但不是感激,而是想破口大说,还想迫不及待地离开河鼠。

殊不知:鼹鼠擅于掘土,河鼠傍水而栖。是大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触碰了它,吃亏的一定是我们。

鼹鼠的心理应该与不被父亲认可的王也的心理相似,然而王也还是保持着自己对父亲的尊重,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坚定的走在自己梦想的道路上,只是孤独的让人心疼。

用错力的家长两败俱伤

《小孩不笨》讲述了来自三个不同家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不同影响。其中国斌的父亲是策划公司的策划,妈妈是文员。妈妈很看重成绩,因为妈妈知道自己在社会上打拼了这么久,虽然文凭只是一张纸,但是没有就是没有,错过了就不会再有。好的工作单位就是看那一张纸,才愿意给你开门,否则你连门口都到不了。

国斌的成绩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在妈妈的心头,可是妈妈每次给国斌辅导数学的时候,都不能耐着性子讲,到最后总是直接告诉国斌答案。

国斌在画画方面拿到了国家级奖项,妈妈却扫兴地说“你为什么不能拿一个更有用的奖,拿这种奖有什么意思。”

后来国斌压力太大,正要跳楼的时候,被路过的警察救了下来。

妈妈也因为国斌的成绩不好,常年情绪不好,患了血病。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那些衣裳褴褛,鞋袜不整,自己舍不得看戏,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

发动孩子内驱

其实每个为子女操碎心的父母,有时候都会觉得身心俱疲,想拥有能自主学习让自己少操心的孩子,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做法,却时时刻刻在削弱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国外有一个教育家叫西摩尔·帕普特,他也是人工智能方面的先驱,他曾经把人和知识的关系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一个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学习是通过不断地触摸、玩和尝一尝来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就是自发式学习。

而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允许孩子吃手,孩子玩泥巴,踩水也会被阻止。

第二个阶段的学习是孩子看到感官之外的世界之后,比如看见猴子,他会问猴子为什么有尾巴,他没办法探索,只能从经验学习转为符号学习,从自主学习转变为依赖他人或者工具的学习。

孩子一旦依赖,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减弱,父母要做的不是成为孩子的拐杖,而是引导孩子利用自己已有的技能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新知,去成长。

比如孩子问猴子为什么会有尾巴,我们可以反问孩子“我们为什么会有手,没有手会怎样?”孩子会说手用来吃饭抓东西,我们告诉孩子那就是手的作用,猴子的作用是什么呢,看书上的猴子用尾巴倒挂在树上,那它尾巴的一个作用就是倒挂金钩,摘树上的食物。

那么孩子就是知道凡事有的东西,都会有它的作用,就会主动去观察生活中事物的作用。

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就完全依赖于学校的系统,由别人来决定自己该学什么。按照帕普特的说法,对孩子来说,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换是一种创伤性的变化,因为上学之后,其实你必须停止学习,转而,你不再是学习,而是被教授。

他说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被扼杀、被毁灭,而少数人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是因为他们学会了一些很重要的技能,比如学会了阅读,学会了使用图书馆,学会了怎么去探索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在学校教育中,通常会通过灌输式的教育教给孩子一些知识,孩子思考的空间变小了,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知识产生碰撞,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

让孩子从第二阶段幸存下来,成为第三阶段的孩子,他们重新回到第一阶段,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他们在重重的限制中找到一种有创造性地活着的方法,他们重新像一个孩子一样活着,他们探索、实验,听从内心的驱动,而不是别人的教诲。

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也是一样的,在驱动孩子内在本能的过程中,给予尽可能多的鼓励和支持。

如果像王志飞一样的父亲,实在不喜欢孩子的爱好,觉得不体面不正经,但是至少要做到不打压。

尼采曾经说过:“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

所以,新手父母们,我劝你们别太爱孩子!

只有执着地栽培自己,发动孩子内驱,让孩子和自己一起成长,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是

@卡尔妈妈讲故事

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家庭教育的专注者,用故事滋养孩子内心的养育者,欢迎关注,一起讨论育儿难题。

#愿孩子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