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中国第一电影教头“怒批”欧美电影先驱?论电影如何被引入歧途

记得之前看北电的《外国电影史》,序言是“中国第一电影教头”周传基先生作的,所以特意读了一遍。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至今对于电影的认识依然有待提高和深入研究。

比如说,萨杜尔先生的电影史把卢米埃尔等早期的发明家兼电影先驱者所拍摄的第一批镜头,仅仅看作是一种原始的实验,而却把那位电影艺术的发展引向歧途的梅里爱的尝试,视为最早的电影艺术。”

简而言之就是:梅里爱你丫这个王八蛋,你差点把电影给毁了!

  •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有一个词格外显眼,即“引向歧途”。我相信不只是我,包括很多老师在内,看到这个词也会一头雾水。

    梅里爱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里最突出的一个,对电影所做出的贡献不亚于同时期的任何人,这几乎是公认的事实。

    梅里爱对于剪辑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否认的。但在周传基先生的眼里,梅里爱似乎成了一个罪人,以至于要使用“引入歧途”这四个字来形容。

    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身为“中国第一电影教头”的周传基先生会认为梅里爱对电影的探索是在走弯路呢?

  • 稍安勿躁,我们先不急着回答问题,不妨往前回溯,看看在电影诞生之前,人们是如何娱乐的。

    说到这里,似乎就可以进入正题了。因为在电影诞生之前,人们大多是依靠戏剧来娱乐。古希腊人为了让大家都去看戏,接受文化熏陶,甚至不惜发放所谓“观剧津贴”这样的补助。话说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多来点。

    由此其实可以看出,西方人对戏剧还是很重视的。我们所熟知的莎士比亚,第一身份并不是文学家,而是戏剧家。

  • 当然,关于戏剧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摹仿,有人说歌舞,甚至有人说是巫术演化而来。这些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因此就不展开了。

    总之,戏剧自打诞生起就成为了当时主流的娱乐方式,中世纪时期戏剧还被用来宣传教廷的教义,这就是后话了。

    电影诞生的时候,正是欧洲浪漫主义戏剧衰弱,现实主义戏剧盛行的时期。在电影诞生68年前,也就是1827年,维克多·雨果(没错,就是那个写《巴黎圣母院》的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写到:戏剧是一面反映自然的镜子。

    虽然这篇论文是浪漫主义戏剧的宣言,但我始终认为这句话为之后的现实主义戏剧多多少少提供了借鉴。

  • 现实主义戏剧盛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拾起了对于艺术的关注。电影便诞生于这一时期。

    翻阅任何有关世界电影史的书籍,大都会提到卢米埃尔兄弟,更多的是弟弟路易·卢米埃尔以及他所拍摄的早期现实主义电影。

    你说这一时期的电影没有受戏剧的影响,那我是不信的。来,我们看看卢米埃尔都拍了些什么:

    ①劳动和工作生活的场景。这就不用多介绍了,像什么《工厂大门》,《水浇园丁》都是这一类;

    ②家庭生活的场景。像《婴儿的午餐》,《下棋》等;

    ③政治文化新闻事件。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它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弗拉哈迪,和格里尔逊等纪录片大师。代表作品包括《日本内室》和《代表们登陆》等;

    ④自然风光与街景。户外实拍是卢米埃尔电影的特征,他还曾派自己的摄影师去美国拍摄自然风景。而他本人则对景深,移动摄影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类作品包括《在美国拍摄的39个影像》和《威尼斯景象》等。

    简单介绍过卢米埃尔之后,我们终于可以聊聊梅里爱了。

  • 梅里爱其实并不是摄影师出生,而是魔术师。跨行这东西,跨好了就成功了,跨不好就容易扯着蛋。梅里爱一开始也是卢米埃尔的忠实粉丝,经常观看什么《火车进站》,《工厂大门》这种经典电影。

    但是看着看着吧,梅里爱就越发觉得奇怪,说不上是哪里怪,反正不是怪可爱的。他一想,干脆要不我也拍电影吧!

    说干就干,梅里爱也扛起摄影机,摇身一变成为了电影艺术家。

  • 早期的梅里爱电影,其实一直都是在抄袭。抄谁?还能有谁?这不是有现成的嘛,卢米埃尔!

    不过梅里爱这小子真不地道啊,不仅拍摄的内容一样,连名字也一样。什么《火车进站》,《玩纸牌》。这要放到现在,赔的肯定连条裤子都不剩了。卢米埃尔也气啊,据说老爷子到死都在谴责梅里爱这种抄袭行为。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维权有多重要。

    后来,发生了一次拍摄失误,梅里爱发现拍摄的马车变成了灵车,还有一种说法是马车不见了。

    阴差阳错,梅里爱就发明了停机再拍这种方法。他使用这种方法拍摄了《贵妇人的消失》,在当时人看来,好家伙,那都不能被称为魔术了,简直就是魔法。

  • 说到魔术,当时霍布金斯写了一本叫《魔术》的书,梅里爱深受启发,将“二次曝光”,“多次曝光”,“合成照相”这些技术应用到了电影里。他几乎把发现和利用电影特技的本身当成了目的。顺便提一嘴,对于电影摄影技术而言,梅里爱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其实他做这些都没什么,反而还刺激了电影的发展进步,但在他取得这种阶段性的成功之后,梅里爱的雄心壮志也被激起了。他成立了“明星制片公司”,模仿一家剧院的大小,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这个摄影棚之所以打双引号,是因为他的摄影棚很特别。一边是摄影机,而另一边则是类似于戏剧舞台的布景。又来了又来了,又是戏剧。

    萨杜尔是这么评价的:(梅里爱)运用自然光效将电影引入了戏剧道路。

    这是好事吗?这不是!

  • 其实大家应该要理解一件事,即电影作为独立的艺术,从它诞生开始,就一直在努力地摆脱戏剧对它的控制,短短100多年里,有数不清的艺术家在为之努力,布赖顿学派,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什么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这个主义哪个主义,说白了就是在寻找属于电影自己的叙事逻辑,属于电影自己的美学。

    虽然梅里爱发现了停机再拍这样的技术,但他却没有很好地运用它。而仅仅作为一幕一幕之间的转场使用。这是周传基先生批评他的主要原因。

  • 电影自身的美学,在梅里爱的影片里,几乎被消磨殆尽。摄影机几乎不动,始终是中景拍摄,取景框就是舞台的画框,画面中自然会缺乏运动感与景别的变化;现实时间几乎等于电影内容时间,没有电影应有的叙事结构。

    而梅里爱本人形成了“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银幕戏剧”。

    其实对于梅里爱,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他对于电影的贡献,不止于特技摄影,在内容取材之类的方面也都是很大的,梅里爱倾向于技术,什么改变生活啊,改变世界啊,电影有无限可能啊这些理念,都是他提出或萌发的,如果说卢米埃尔被称为电影纪录片的先驱,那么梅里爱则可以被称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但他本人的美学观念也阻碍了电影语言的发展,甚至影响了后来的艺术电影运动。

    文/杨亦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