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暗线:看似太子与右相暗战,实为唐玄宗父子交锋
《长安十二时辰》又一幕后黑手浮出水面,那就是何孚。最早的剧情以为是狼卫与长安之仇,后来再浮出一个龙波,现在再出现了何监身边的傻子何孚。雷佳音主演的张小敬与易烊千玺主演的李必面临的压力是越来越大。
当然剧中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太子与林九郎之间的暗战。太子想废林九郎,而林九郎也有同样的想法。所以有人就推测太子可能是真正的大BOOS。看似这两个食物链最高端的人物之间的暗战,实则不是,因为这里有大唐甩之不去的先天缺陷。我们来看一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林九郎大家都知道就是大唐奸相李林甫,何监就是贺知章,故事设定的时间天宝三载的上元节。
太子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但是在剧中称其名为李玙,这个名字就是唐肃宗的真名,没有作任何更改。唐朝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个经常改名字的习惯,比如太子李亨就有过李浚、李玙、李绍这么多曾用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四个人呢。而且此剧不称其李亨是对的。因为李亨这个名字是在天宝三载上元节之后改的。
二月,庚午,还宫。辛卯,太子更名亨。——《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一》
唯一更改的是将年改为载。本来是天宝三年,所以从这一年起称为天宝三载。顺便说一句题外话,永王没有这么帅,永王的确是太子李亨抱养长大的,但史上对他的相貌是有记载的。
肃宗收养,夜自抱眠之。少聪敏好学,貌陋,视物不正——《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七》
天宝三载发生什么大事情呢?
杨贵妃入宫,贺知章去世,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受重用。这一年唐玄宗的确有意想把权力交给李林甫,自己潜心修道,但被高力士劝阻,高力士暂时失宠。
这是故事的历史大背景。
那是不是就是李林甫与太子之间的暗战而已呢?其实并非如此。
在唐朝当太子绝对是一个高风险的活,为什么这么说呢?李亨之前还有一个太子。那就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李瑛。这个太子当的蛮久的,一当就当了二十多年。
但是在开元十元左右,太子的母亲失宠,有一个女人开始受宠,那就是寿王的娘武惠妃。寿王就是杨贵妃的原配老公。
宠到什么程度呢?唐玄宗希望立他为皇后。但武惠妃的出身不好,因为他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武则天对于当时的唐朝当权男人无疑是一场噩梦。所以御史潘好礼就建言不可以立。他列举如下理由:
第一条:父母仇,不共天。《春秋》,子不复仇,不子也,因为武惠妃的父亲及家族曾是大唐的罪人。
第二条:太子不是她生的,如果他立为皇后,那太子之位就不保了。
唐玄宗接受了,这事就不了了之了,不过武惠妃享受的待遇和皇后没有什么区别。
武惠妃并没有应此而放弃,她想走第二条路,那就是立寿王为太子,这样他也可以母凭子贵坐上皇后宝座,至少别人也不再说话。
所以第一个目标就是干掉太子李瑛。这个时候,有一个想往上爬的人物李林甫出现了,也就是剧中的林九郎。
时武惠妃宠倾后宫,子寿王、盛王尤爱。林甫因中人白妃,愿护寿王为万岁计——《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八》
这两个家伙一勾结在一起,就不断地冲击太子。所以太子该不该废就提上日程。当时执掌的是张九龄,他表示反对,当唐玄宗问道李林甫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这是你们的家事。
最终太子被废成为庶民,死。
接下去就该立太子了。立谁呢?
李林甫提名寿王李瑁,因为他是武惠妃喜欢的孩子,而且唐玄宗对这个十八子还是很喜欢的。但出人意料的最后杀出来被立为太子的不是寿王而是后来的唐肃宗。
这里的故事也很精彩。
首先李林甫弄倒太子和张九龄后,执掌大权,他就不断地进言说应该立寿王李瑁。但唐玄宗并没有答应。
《资治通鉴》记载他与高力士的对话:
上曰:“汝,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
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上曰:“然。”
对曰:“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上曰:“汝言是也!汝言是也!”——《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
这段对话很精彩。最后李玙就被立为太子,此时的李玙与剧中的名字一样,是他真名。
为什么唐玄宗不立寿王呢?因为这里涉及到大唐先天缺陷。
这个缺陷是由南北朝时期传下来的,那就是皇族之间的皇位争夺。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皇族相残,父子相残是比比皆是,儒家的那套君君臣臣的伦理早就不见了,而且立嫡长制对于脱胎于鲜卑族的隋唐来说并不怎么管用。
武力才是最有用的,隋朝杨广抢了杨勇的位置。李世民更加开了大唐的一个坏头,用武力杀了兄弟逼着老爸退位。这使得
太子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父子,而是两个竞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唐朝继承制度的先天缺陷。
因为太子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帝的位置,唐玄宗他自己也是这样上来的。虽然说是李旦让给他的,但实际上如果不是他手中的武力,李旦也不会如此。
太子李瑛一当就当了二十多年,自然羽翼已丰,包括深得执相的张九龄等众臣全都支持。这让唐玄宗压力很大,怕故事会重演。
那武惠妃设计说宫中有贼,结果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带甲入宫,武惠妃却跑过去跟唐玄宗说太子要谋反。唐玄宗自然就抓到机会,然后废为庶人并被赐死。此时的唐玄宗并没有昏庸,还是十分的清明。但是为什么民间都知道这是天大的错案,难道他不知道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必须要除掉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
那为什么不立寿王就很好理解了。因为李林甫支持,所以不立。当时李林甫已经执掌相权,寿王上位,那么李林甫全力支持,必然就会形成第二个尾大不掉的李瑛。这显然是唐玄宗不愿意看到的,这就是帝王心思。
但李林甫却没有想透这一层,武惠妃也没有想透。所以他立了李玙为太子,这里只有高力士才懂得唐玄宗的心思。所谓的立长其实是遮羞布,如果真按立长来,唐玄宗自己根本轮不到,因为他前面还有一个大哥在。唐玄宗被立为太子是大臣拥立的。自己当时是很喜欢,但等自己坐上皇位,自然不喜欢大臣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儿子。
立李玙为太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李林甫肯定会攻击太子,
这样两种力量互相制约,他就没有竞争对手了
。
所以虽然立了忠王李玙为太子,但是他却放任李林甫攻击太子不管。
李玙的确被整的很惨。
宰相李林甫不利于太子,妃兄坚为刑部尚书,林甫罗织,起柳勣之狱,坚连坐得罪,兄弟并赐死。太子惧,上表自理,言与妃情义不睦——《旧唐书·列传·卷二》
韦坚剧中出现过,后来被李林甫下狱,他马上第一个反应就是切割,说与韦妃关系不好,两人要离婚,其实他们的感情是很好的。
这种事情后来又发生了一次。
但李玙完全隐忍,此时应该叫他李亨。李亨的隐忍和委屈唐玄宗是一清二楚的,他看到太子居然长出白头发,此时心中稍有一些内疚,因为他知道太子为什么早生白发,终究是父子之情。然父子之情只有一瞬间,转念又为太子这种表现担忧,怕其威胁到自己。
最后唐玄宗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出逃长安,此时太子就抓住机会伙同陈玄礼发动兵变,弄死杨贵妃,杀死杨国忠及其家族。最后唐玄宗逃到蜀地,他跑到灵武称帝。父子二人终于公开决残裂。
所以长安十二时辰看似太子与林九郎暗战,实则不是,
林九郎幕后的是唐玄宗,所以此战真相是太子与唐玄宗之间的暗战。这就是大唐先天缺陷,当大唐盛世的华衣掀开的时候,有些东西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这种缺陷到了赵匡胤建立的宋朝才得到了修正,一提宋朝,大家第一个反应的就是理学。理学特别强调人伦秩序也是有背景的,理学帮助大宋避免了这一种缺陷。不过凡事容易矫枉过正,因为太重秩序之后,血性在减少,或者说狼性在减少,对军事的影响却很大。所以宋朝有钱但军事很弱。
但凡事哪有两全其美之策?只能是择其善从之而已。人生亦是如此,只不过是不断在不同的境遇中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最优的方式。身处盛唐的唐玄宗与太子他们也没有第二种选择。这是身为帝王之家的不幸。
凡华丽的背后皆有苦难和心酸,然若你只看到华丽,心生欲念,却非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