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电视剧《功勋》热播:写给英雄的时代之歌,写进观众心坎里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功勋》,高!李延年,硬!”电视剧《功勋》首个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一播出,评论就“燃了”。“太好看了,可以说是近些年我军影视剧巅峰”“文戏精彩,武戏跌宕,展示了我军政工干部的优秀素质”“对‘支部建在连上,浩然存于心间’有了直观认知”……面对如潮好评和网友热情的自发讨论,主创团队直言“没想到”。

  • 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这是一串闪光的名字。每个名字,都和共和国的事业紧密相连。每个名字背后,都有着沉甸甸的人生故事和纵横交错的时代风景。要把这些故事讲给今天的观众听,讲到观众心坎里,谈何容易!当镜头贴近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摒除人物传记的惯用叙事手法,以不同的叙事风格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时,观众被深深感染了。

    这部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题并组织推进,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出品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收获众多好评,豆瓣评分9.0分。这是“国家叙事、时代表达”艺术手法的成功,一部《功勋》,让主旋律和年轻观众的心同频共振。

  • 宏大的国家叙事,

    由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接了地气

    关于于敏,大众普遍知道几个数字:他曾隐姓埋名28年;因为他和同事们的鞠躬尽瘁,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只用了两年八个月时间;2019年首批“共和国勋章”颁授时,他是当时八位中唯一已辞世的功勋人物。但即便名字已解密,于敏和那一代科学家究竟在隐秘而伟大的事业里交付了怎样的青春,依然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 在《无名英雄于敏》中,街边的小吃摊热气腾腾。老郝问于敏,转到氢弹理论研究,放弃的不只是留学机会、一切的荣誉,还须得从此对事业三缄其口,即便最亲的家人面前,也要做个“哑巴”。为什么答应得如此坚决?于敏用正在吃的馄饨打比方:“你一碗,我一碗,你有的我也要有。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是一样的。”核平衡才是平等,不平等只能挨打,“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一碗馄饨,寥寥数语,言有尽而意无穷。

    《功勋》总导演郑晓龙告诉记者,早在立项之初,八个单元的剧组就有着一致约定:要尊重时代真实的逻辑,也要忠于功勋人物生而为人的情感。惟其如此,才能拍出老百姓爱看的作品。《无名英雄于敏》单元导演沈严说:“我们要用细密的情节与细腻的情感,把鲜为人知的国家往事,告诉更多人。

  • 当换上“微焦镜头”,绕到宏大事业的背后,对准伟大事业缔造过程中那些平凡细琐的“生活的毛边”,电视剧《功勋》找到了普通人与国家叙事之间有血有肉的关联,让观众站在普通人的情感逻辑中凝视了不起的“功勋之路”。宏大的国家叙事,由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接了地气。

    平凡与伟大中,没有爱与深情讲不好故事

    《功勋》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用单元剧的形式,将他们的人生华彩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诠释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该剧集结全国一线创作团队和制作班底,创作者们打开历史纵深,调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走进每个人物的精神世界。

  • “飞向太空,是人类几千年的梦想。苏联人和美国人能做到的事情,咱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得到!”《功勋》中《孙家栋的天路》单元,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数次火箭发射失败为切入点,讲述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坚守。

    为了这次创作,编剧徐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了很多论文,可以说为了写这个戏我几乎把导弹卫星的基本原理搞明白了。”导演杨文军坚持前往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实景拍摄,他说:“希望观众来认识和了解这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影视工作者有责任,把他们的故事展现出来。”

    在有人物原型的基础上,电视剧创作需要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准则。如何既向观众展现他们为人熟知的功绩,又开掘其鲜为人知的经历,和当下观众建立情感的链接,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默默无闻张富清》以老年张富清的视角切入,以现实笔法与浪漫情怀作为创作的经纬线,在现实和回忆之间游刃切换,找寻到了叙事突破口。不仅如此,剧中还有一条悬念线贯穿始终,用五集多篇幅还原张富清扎根基层、奉献脱贫攻坚事业的朴实一生,直到尾声才揭开他深藏战功的底牌。层层铺垫,更显其人之高洁。

    没有爱与深情讲不好故事。平凡与伟大,则是贯穿《功勋》的一条红线。剧中描摹人物的高光时刻,但并不“高举高打”,而是让主题“隐身”在后景,托物言志,娓娓道来。对焦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节,一个个微小的举动,让故事有了更加坚实的根基。《无名英雄于敏》单元首播后,太多评论刷出同一句话:“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与当下互文,为热爱与奉献鼓呼

    何为功勋?为何要讲述功勋故事,弘扬功勋精神?这也是《功勋》试图向当下观众做出的回应。

    在《能文能武李延年》创作初期,主创团队从原型人物的对谈中捕捉到要素:“他对那些牺牲老战友们的怀念”。剧中化入了一本“战场日志”,李延年总是反复对文书强调,“要记下每一位战士的付出,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以这本“战场日志”为线索之一,观众得以看见70多年前响应号召为国作战的普通年轻人的样子。

  • 山野、驴车,新娘举着给丈夫纳的布鞋冲自己脚底比划一番,70多年前那位没裹小脚、性格直率的女青年,风风火火登场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农村“她故事”如何跨越时空,对话今天的观众?《申纪兰的提案》从西沟村里的言不深、词不丽、手不停、脚不歇的“大兰子”讲起,展现申纪兰首倡男女同工同酬并推动其写入宪法的功绩,同时让观众在这位一生扎根土地的劳动妇女身上,读懂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

    就像主创团队期许的——如果有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看完后觉得,现在的生活是曾经无数的申纪兰们用平凡朴素的每一天、用辛苦的劳动一点点换来的,是以青春理想融入国家命运、时代需要所成就的,那么当年的“她故事”在当下也就有了现实意义。

  • “奉献精神过时了吗?”“大公无私的人是真实存在的吗?”《功勋》让观众看到,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过艰难,走到今天。奉献精神不仅不会过时,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注脚,始终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镌刻在民族基因中。

  •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有网友在观剧后写下一句短评:“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功勋》以影像为英雄立传,在对平凡和伟大的书写中,在“小我”与“大我”的抉择中,拨动观众的心弦。

    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东方影视频道每晚18:50播出的《功勋》!

    THE

    END

    转自 光明日报文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