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和正史有出入的《大秦帝国之裂变》,为何仍被称为正史剧?

《大秦帝国之裂变》作为国产历史剧,好评如潮,无疑是一部良心制作剧。关于这部剧的各方面剧评,很多人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这是一部历史剧,所以不少人拿它和真实历史作比较,来评价这部剧的好坏。而我认为,是否完全符合历史并不是评价一部历史剧的标准,关键要看它所表达的观念是怎么样的,又是怎么样表达出来的。也就是说,导演是如何通过这部剧来借“史”言志的。今天我就从故事情节、细节处理、人物塑造等几个方面来解读一下,这部剧的导演如何展现自己的观念和意义。

既是作为一部正儿八经的历史剧,它不像其他古装剧那样,情情爱爱拖拖拉拉,大部分人对它的评价都未忽略这一点,但是仅仅从它的内容上来分析难免忽略了这部电影的精髓。今天我就从剧中部分细节入手,来挖掘这部电影的内涵,并谈谈国产历史剧导演如何借“史”言志。

故事和细节:还原历史的残酷,导演并未手下留情。

历史往往都是残酷的,而大部分的古装剧涉及太多情感的交集,为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吸引观众,往往都弱化了历史的残酷性,而夸张了古代生活的“美好”,让人情不自禁想要穿越回去。本剧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它从头到尾都十分血性,给大家展现了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

所以接下来我就从本剧的故事和细节处理来分析一下本剧的精彩之处。

秦国初期有多弱?秦孝公初期,秦国是七国中最不起眼的末流,当时魏国最为强大,只要魏国进攻秦国,秦国便难逃亡国之险。秦孝公不得不割地求和,这也引起了国人心中的愤懑。尽管如此,魏国仍然不肯放过秦国,暗暗与其余五国联手灭了秦国。

生死存亡之际,秦孝公耗尽去全国之力短暂的化解了危难。自此秦孝公为增强国力广招贤才,卫鞅得以入秦,转变从此开始。

之后秦国由弱变强的过程也是尽显艰难。只知变法富国,而变法是要改变现有的秩序,它让正在享受已有秩序带来好处的权贵从此如大梦惊醒,切断了利益。所以我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功臣不是卫鞅,而是秦孝公。如果没有秦孝公的坚持,卫鞅早就死于强反对势力之下,而秦孝公之所以坚持,是他知道,这次变法的目的,是要让濒临灭国的秦国富强起来,尽知前路艰难,也要甘之如饴。

二十多年过去了,秦国新军练成,终于变得强大,秦孝公收复河山迁都咸阳,一雪前耻,让人看了不得不深觉大快人心。

这大概就是导演想要引起大家共鸣的东西,作为一部历史剧,不把重点建设于俗套的情感恩怨和宫廷内斗,而是从国家的角度,展现一国由弱变强的过程,勾出观众内心的澎湃激情。

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这部剧称作“历史正剧”,历史剧如果完全按照历史来演,那么每部历史剧也就没什么差别,而一部好剧是要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在里面的。就像本剧的导演,他所要展现的商鞅变法,正是要表达一种国家精神,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精气神,而美化秦国,也正是剧情需要。

【2】从细节处理方面:导演极高地还原了真实历史,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当时秦国的真实性。

近来的历史剧,往往把战争拍的宏伟壮观,场面阵仗浩瀚无边,但整个场面看起来一点战争的样子都没有,有点像高中生跑早操的感觉。而这部剧的导演却是把战争拍成了真正的战争,排兵布阵,战略部署,章法战术,细节所到之处,都可以让人拍案叫绝。

人物塑造:借史言志,国家精神就是要雄赳赳气昂昂。导演塑造了一个一身正气的卫鞅,和慧眼识珠、知人善用的秦孝公。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导演的处理确实有明显的个人倾向。历史上的卫鞅严苛无比,商鞅之法让百姓叫苦不停,但剧中却把卫鞅几乎“洗白”,略显儒家仁厚之德。而导演将其洗白后,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才是他真正想要展现的卫鞅,一个一身正气,有才有德,为秦国亲赴后继死而后已,观众看了之后自然是热血沸腾,不禁激发爱国情怀,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所以导演秦孝公、卫鞅、国民人物的塑造拍摄了这样一个国家:身处绝境,国民仍然血性方刚,从不退缩;国君秦孝公在生死存亡之际仍然冷静思考,作出策略,广纳贤士,知人善用;大臣卫鞅到秦国之后便一心忠于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智慧与勇气并存,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国民齐心协力,充满血性和国家精神意识,爱国比生命重要。这么一看,导演究竟想表达什么,大家应该就能心知肚明。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