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反正肯定不是这部剧里的样子
记得网上刚刚放出电视剧《国子监来了个女弟子》的宣传海报时,很多人曾表示对此剧非常期待,可是当该剧正式上映之后,却让很多人有了一种被欺骗了的感觉,无论是演员造型、演技还是剧情都没有一点让人惊喜的地方。
该剧将背景放在了宋朝,前几集的剧情大概就是女一号桑祈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青梅竹马的男二帮助下,成功的进入了一向只招收名门贵族男弟子的大宋最高学府国子监。剧情可以说是乏善可陈,让人看一眼开头就能够想到结尾,可惜了这么一个让观众了解古代学校的机会。
古代的学校基本上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学校按照隶属关系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专门管理教育的行政部门,也就是剧中的国子监,负责统一管辖,这里面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另一种是由中央其他行政部门分别管辖的,比如弘文馆、崇文馆、医学等。这里面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都是属于大学性质的,其他的那些则是专科性质。
地方学校按照隶属关系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州府长史直接负责的府学、州学、县学、市学和镇学,这些学校的性质有些像中小学;另一种是隶属于朝廷的州府医学、崇玄学。
自唐代以后,学校制度日趋完善,等级分明,各类学校的招生名额和入学资格都有相关的规定,国子学(也就是剧中的国子监)只招收三百人,并且必须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太学招生名额是五百人,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四门学生员名额是一千三百人,其中五百人要求是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剩下的八百人则从平民中选取优秀者。
弘文馆和崇文馆则是全国最高规格的贵族学校,其中弘文馆招收三十人,崇文馆只招收二十人,招收的都是皇室的近亲,以及当朝一品功臣的子孙。其他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学校,比如律学、书学和算学等,招生的人数也都在三十到五十人,但是表现优异的平民子孙也都是可以报名争取的。
地方学校一般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了,平民百姓都可以入学,但是年龄一般是在十四岁到十九岁之间,有的专业性强的学校由于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所以入学年龄会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
既然各类学校不同,学校中的师资力量自然也不相同,古代的学校对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称呼,对应的也有相应的官级,比如在国子学教课的博士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助教则是七品以上。
古人对尊师重教也是极为看重的,学生第一次见到老师,必须要奉送礼物,以示自己的敬意,这份礼物被称为是“束修之礼”。至于这份礼物有多少,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实际上多年来也已经约定俗成了,一般国子学、太学这样的高等学府,学生要送三匹绢,四门学通常送二匹绢,剩余的低一级学校大致都是一匹绢,同时还会有些酒脯之类。
这份“束修之礼”,即使是皇子入学,也是必须要进献的,并且必须要向老师行跪拜之礼,以示尊师重教。
学生入学之后根据所学学科的不同,需要修学的年限也不一样,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专授经学的学校,《孝经》和《论语》都是必修课,这两门一共要学习一年的时间,学完之后,便可以进行选修,有大经、中经、小经之分,每一类学习的年限也不相同。
其他一些专业性的学校年限相对就要长一些了,像算学和医学的学期都要在七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九年以上。
这么长的学期中途当然也要放假,古代学校每年也会有两次长假,不过并不是寒暑假,而是一次在五月,称为“田假”,一次在九月,称为“授衣假”,每个假期的时间是一个月。平时还会有旬假,就是每隔十天放一天假。
既然有假期,当然就要有考试,每一次旬假之前,都会举行一次考试叫“旬试”,主要是考这一旬中所学到的内容,以背诵和讲解为主。在年终的时候,会有一次“岁试”,考的是这一年中所学习的内容,考试的方式是口问大义十条,能够通过八条的人就能被评为上等,六条以上是中等,在五条以下,那就是不及格,如果有三次不及格,那就要被退学了。
所以在古代,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想要上学,真的是挺不容易的,并且即使能够顺利入学,也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出身寒门的学子,如果最终真的能够金榜题名,那都是非常让人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