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逝去的亲人 失去亲人后的心理治疗 祭奠刚刚离世的亲人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过失去亲人的经历。根据逝者与我们情感联接的紧密程度,我们承受着不同的哀伤与痛苦。
我的一位来访者,多年来一直照顾着年迈的父亲。但父亲性格倔强,固守老宅,不愿意搬去与子女同住。没办法,她与几位兄弟姐妹只能轮流排班,去父亲家中看望父亲。有一次,她与先生暑假带孩子出去旅游,不得不离开几天时间。恰逢另几位兄弟姐妹工作繁忙,无暇来看望老人。结果,她旅行回来发现,父亲因意外摔伤头部,导致颅内出血,已在家中去世多日。我的来访者哀痛不已,不断的自责,也无法原谅其他兄弟姐妹的失职,许多年都难以平复。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是一个失独父亲。他13岁的女儿因为车祸意外离世,当天开车的人是他,女儿在副驾上没有系安全带。提起女儿,他悲痛欲绝:“我想知道,她有什么话想要对我说?我想知道她怪不怪我。都是我的错,是我害了她。”
是的,失去至亲至爱的人,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我们能做的,不是去磨灭关于他们的记忆,而是让这种痛稍微减轻一点,让自己渐渐平复下来,让生活可以继续下去。毕竟,还有那么多爱我们、牵挂我们的人,为此,我们要努力的照顾好自己。
那,失去亲人后,怎样做才能帮助我们缓解哀伤呢?以下五点我们可以参考:
1. 一个美好的葬礼,对于安抚哀伤意义重大。
自古以来,葬礼都是我们人类处理哀伤的重要形式。在葬礼上,我们聚集所有的亲友,共同缅怀逝者,彼此安慰悲痛,与逝者作最后的情感沟通,向逝者道爱、道谢、道歉、道别。
从某个角度而言,葬礼对于生者的意义,甚至大过于对于死者的意义。
上边我提到的那位失去女儿的父亲,给女儿办了一个像婚礼一样的葬礼。整个礼堂用粉红色和白色的鲜花和气球装饰,女儿穿着粉红色的纱裙躺在中间。父亲说,粉红色是女儿最喜欢的颜色。这一生,他没有机会看到女儿的婚礼了,所以,要给她一个最美的葬礼。她是个爱美的孩子,即使去了那边也要美美的。她会知道,她永远是爸爸的公主,爸爸永远爱她。
还有,之前那位父亲去世的来访者。她收集了父亲生前的照片和视频,请专业的制作团队配上音乐作成影片,在父亲的葬礼上播放。还将父亲生前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收集整理成册,印刷了上百份,送给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亲友。此外,还请来父亲的好友,为他写上挽联和墓志铭。她说,父亲是老牌知识分子,一生清高,唯有这样充满文化气息的葬礼,才配得上父亲的一生。
葬礼对于逝者的意义,无外乎一场告别。但对于生者的意义却丰富和深刻得多。一场美好的葬礼,它的寓意是:“唯有这样深情的方式,才能表达我们对逝者的爱。当逝者感受到这份爱,才能无憾的告别这个世界。也只有知道逝者无憾,我们也才能安心的与他告别。”
一个精心的葬礼,对于缓解生者哀伤意义重大。相反,如果逝者不能得到很好的安葬,对于深爱着他的家人而言,会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2. 寻求与逝者的链接:
这一点我们曾经在第11课“如何安慰痛失至亲的人”当中提到过。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与他们的分离与割裂。于是需要一种情感上的链接,以某种想象的形式,在精神上与他们保持联系和沟通。如此,带给我们内心安慰、陪伴与支持。就好像逝者依然在内心陪伴着我们,一点一点,用一段漫长的时间,走出哀伤。
与逝者保持链接的方式有很多。
我的一位来访者告诉我,他通过保留遗物的方式与过世的孩子保持链接。他留着孩子生前睡过的枕巾,穿过的衣服,舍不得洗掉。他说上面还留着孩子的头发丝和他皮肤的味道,每次想念孩子的时候,就抱着这些遗物闻一闻,就好像孩子还在身边。他会轻轻的,跟这些遗物对话,就好像在跟孩子说话一样。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告诉我,自从伴侣去世后,他就随身带着她的照片。吃饭的时候放在桌上,旁边摆上他的碗筷,边吃饭边跟他聊天。去公园散步也带着他,把照片放在长椅上,让他陪自己晒太阳。有时还会给他的微信发信息,偶尔也会用他的手机给自己发信息。他说,这样常常会让他感觉,伴侣还陪伴着自己,不曾真正的离开。
与逝者保持情感上的链接,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孤独和哀伤。我们还可以在内心与逝者交谈,问问他,我们现在的状态,令他开心吗、满意吗?他希望我们怎么做、怎样生活,希望我们用怎样的精神状态过余生?
17岁的女孩程程刚上大学,突发癌症去世。程程的妈妈在她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专门化了妆穿了礼服,召集了一个全家人聚会。在聚会上,她说:“程程去世后,我万念俱灰、一度也想随她而去。但有一天,看着她照片的时候,我好像突然听见她说话。她说,‘妈妈,你要振作起来,好好幸福的生活下去,我不想要你哭,我想看见你开心。’” 程程妈妈说:“从那一天起,我就决定了。我要好好的活,比以前更努力100倍的活。这样,等以后我走了,去到了那个世界,见到了程程,我就可以坦然地对她说:‘程程,妈妈尽到努力了,妈妈做得好吗?你满意吗?’”
是的,很多时候,别人的安慰没有用,只有逝者的期待和心愿可以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只有逝者的爱,能激励我们更加努力更加积极的去生活。
3. 倾诉与寻求陪伴,是缓解哀伤的最重要方式
我们常常以为,葬礼是哀伤的终结。葬礼过后,大家都该擦干眼泪继续自己的生活,节哀顺变。然而,对于逝者的家人而言,葬礼结束才是孤独与哀伤的真正开始。在葬礼期间,大家还能聚在一起,相互安慰、相互倾诉、相互开导。而葬礼结束后,只剩下无边无际的孤独与思念,由我们自己默默承受。
有时候,我们不太敢倾诉,因为觉得对别人倾诉很难。这种倾诉像是打扰,把悲伤的情绪带给别人,还要对方要反复安慰自己,会给他人增加麻烦。而且,总向别人倾诉,也会干扰对方的正常生活,久而久之,别人会觉得我们一身负能量、纠缠不清,想要远离。
还有的时候,我们在家中也不敢提起哀伤。逝者的离开似乎成为了家中的一种禁忌。家庭成员们出于对彼此的保护,怕彼此再想起来伤心,于是默契地压抑了自己的感受,装作好像遗忘了一样,完全不再提起。有时,当孩子无意提起,也会被大人们迅速压制下去,似乎害怕这种哀伤在家人们中间再次蔓延。
其实,这种压抑才是对我们最大的伤害。倾诉是缓解哀伤重要的方式。我们人类需要通过反复倾诉,才能消化的内心种种矛盾、创伤和冲突。这一点我们曾在第11课“如何安慰痛失至亲的人”当中详细解释过。对于引起我们强烈情绪的事件,我们会想要对别人倾诉。也许跟第1个人说的时候,我们情绪会非常激动。我们可能会说上两三个小时。然后我们跟第2个人说,跟第3个人说、跟第4个人说,你会发现,我们每次说的时间越来越短。当我们说到第8、第9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根本受不了两三个小时,这件事你可能5分钟,10分钟就说完了。而你的情绪已经没有当时那么激动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诉说的过程当中,你的内心已经渐渐的消化了这个创伤事件所带给你的情绪和影响。对于失去亲人这样严重的创伤事件,我们更是需要多次的反复倾诉,才能慢慢消化和减轻这种创伤带给我们的伤害和影响。
所以,我们真的需要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多去与亲友相聚。不要把哀伤当作一种禁忌,在人前不敢提及。因为在亲友们之中,这种哀伤是大家共同的伤口,大家都需要处理。我们可以尝试勇敢的诉说自己的哀伤与思念,寻找到愿意陪伴与安慰我们的人,跟我们一起共同缅怀逝者,帮助我们分担思念与感伤,帮助我们完成对于逝者的告别。
除此以外,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寻求社会支持团体的帮助。比如,有一些心理机构在组织哀伤辅导团体,帮助有相似哀伤的人围聚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安慰,相互倾诉,相互扶持。甚至延伸到生活当中,团体的成员在咨询结束后,也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4. 走出内疚,放过自己
这一点我们也曾在第11课“如何安慰痛失至亲的人”当中详细解释过。几乎每一位哀伤的来访者,都会向我说起自己的愧疚感。总觉得自己当初如果做一点什么,或许逝者就不会死。有的甚至觉得,逝者的死是自己造成的。
但,其实我们忘记了,我们每个人都没有通晓过去、预知未来的能力。你并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结局,因此,你也无力阻止它发生。整件事情的发生,回想起来,往往是那么意外,那么突然,而细细回味,却会惊觉,它是那样必然。
有很多来访者跟我提起这所谓的“必然”,他们说,那种感觉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为之安排。
三岁女孩欢欢,趁奶奶外出买菜期间爬上窗台,不慎从6层失足跌落离世。在咨询室里,欢欢的妈妈告诉我,平时欢欢的午睡时间都是从中午2:00到下午4:30,三年来一直如此、很有规律。每天奶奶都是趁她睡熟后出去买菜,在她醒来之前回家,从没出过问题。孩子也很乖巧听话,很少吵闹。
但,欢欢出事的当天,一切却都很反常。上午上班的之前,欢欢就闹得厉害,不让爸爸妈妈出门。白天也哭闹不断,平时喜欢的零食都哄不住她。奶奶担心孩子身体不舒服,给爸爸打电话。爸爸答应下午接孩子去医院看看。午睡的时候孩子也很闹,平时都是2:00睡了,那一天闹到3:00才睡着。之后,奶奶给爸爸打了电话,确认爸爸已经到小区门口了,自己才出门买菜。谁想,爸爸在小区门口突然遇到堵车,时间就耽误了下来,而奶奶刚出门10分钟,惨剧就发生了。
欢欢妈妈说,细细想来,那一天的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命中注定。平日里自己工作不忙,上午常常不需要去单位坐班。可碰巧那一天有个重要的会,上午非去不可。爸爸赶来带孩子看病,车都开到小区门口了,突然前车熄火无法发动,硬生生被堵在路中间。奶奶想着,爸爸两分钟就上楼了,也没有多等就出门了。一切都是那样凑巧,就好像事被安排好的一样分毫不差,事后回想起来,简直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有时候,如果我们愿意去看到这些偶然背后的必然,去看到这些所谓宿命的安排,也许就能够放过自己,去接纳事情本来的样子。毕竟,在生死面前我们的力量太渺小,我们真的无法预见和改变任何事,只有去顺应它,开解它,让时间慢慢抚平我们的伤痛。
5. 寻求心理能量的转移
如果一直把注意力固著在哀伤这件事上,我们就一直难以走出哀伤。所以,我们需要寻求心理能量的转移,以此帮助我们把生活的重心从哀伤转回到现实世界中。
那么,如何实现心理能量的转移呢?根据我的临床观察,有两个办法被使用的比较多,并且效果也比较好。
第1个办法是,找到对于逝者的情感代偿。注意,我们在这里说的不是代替,而是代偿。因为逝者是我们深爱的人,我们对他的爱是独一无二的,无人可以代替。所以我们只能去寻找一个人,来代偿我们对他的情感。
比如,我们常常听说,失去孩子的父母,后来又要了一个孩子。有的不具备生育条件的夫妻会选择领养孩子,或者养宠物。有的失去父母的孩子,会去认一个干爹或者干妈……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在情感上的一种代偿,把对于逝者的爱迁移或延续到他人、甚至宠物的身上。这种情感的代偿,对于哀伤的缓解非常有效,并且可以真实地为我们提供现实层面的情感支持,帮助我们更好的重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第2个办法是,去延续死者的意义感。简单来说,就是去满足逝者的心愿,在他死后,去做他认可的、觉得有意义的事,把他生前的意义感继续延续下去。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则社会新闻。41岁的浙江女医生突发疾病去世,家属决定捐献她的器官。她的父亲说,我女儿是一个医生,她一辈子都在救人。我相信,如果捐献器官能够救到更多的人,这一定也是她的心愿。作为父亲,能够成全她的心愿,也算是为她做一点事。
此外,我曾经有一位来访者是乳癌患者,她在患病后加入了一个病友互助公益组织,作为爱心志愿者无私的帮助其他病友,在微博上经常发布乳腺癌治疗方面的知识,得到数万网友的关注。后来,在她去世后,家人接管了她的微博账号,丈夫与两个女儿一起,继续以她的名义做公益,为患者们提供优质的科普内容。他们说要用这种方式,让她的生命在病友们心中延续下去。
这种意义的延续,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哀伤,还能带给我们巨大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并且在心灵深处,也会与逝者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连接。
那么,除了以上5个办法以外,我们还可以参考“第2课,死后的生活”中的内容,对于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做出构想,并且可以通过写信,绘画,做手工艺品,或者音乐等等形式,去找到一种对于逝者的毕生缅怀的仪式。我们还可以在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祭祀的节日,把这些信件和艺术作品祭奠给逝者,以此寄托我们的哀思。
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哀伤这种情感,我们人类真的没有办法快速地从其中走出来。但,时间是良药,我们唯有一边努力一边等待,希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我们的哀痛终能渐渐褪淡、渐渐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