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监狱奇才李红涛,从死刑到16年后刑满释放,他究竟经历了什么事?

李红涛的经历估计连他自己都不清楚。甚至有没有李红涛这个人,我们都要打一个问号。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一个公众号里。后来经过一些官方媒体转载报道,这才流传开来。实际上,这些媒体并没有负责任地审核文章的真实性。

自媒体作者通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等常用的文学加工手法,将李红涛的经历攒成了一个吸引眼球,曲折动人的故事。

  • 故事梗概

    根据一些主流媒体的转载,李红涛,真实姓名,杨红俊。武汉人。从小天资聪明,1984年考入浙江大学。

    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国营电子厂工作。当时正值下海大潮。不安于现状的李红涛下海开了公司。

    后因为资金紧张,李红涛动了歪脑筋,走上了歧途。他先是伪造公章,骗过了银行,诈骗了8万元公款。

    尝到甜头的李红涛准备第二次行骗时,被银行发现报了警。

    被捕入狱后的李红涛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成功越狱(这段直接山寨的外国影视剧中越狱的情节)。

    外逃期间,他偷过高级轿车。在一次入室盗窃时,被人发现,再次被抓。

    经过审理,越狱,盗窃数额巨大,数罪并罚执行死刑。在临刑之前,他向看守所警方报告自己正在研究“无刷电励磁电机”。

    如果成功,将给国家带来巨量财富。他愿意将功赎罪,将其贡献给国家。

    看守所很重视,申请了专家评审,认为他没有撒谎。通过申请,看守所给了他一间屋子,让他抓紧实验。

    终于在法院下达执行死刑命令的前两天,新型电机实验成功。经过专家组审核,确实属于重大发明。

    他毫不犹豫地将此专利献给了国家。省高院鉴于李红涛的表现,做出了死刑改死缓的判决。

    判决下达后,李红涛被转到了监狱服刑。

    在服刑期间,李红涛没有停歇,又相继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从而获得了多次减刑。

    2009年,43岁的李红涛终于被刑满释放。这年距离他二次入狱已经过去了16年。

    仔细分析,漏洞百出

    看完李红涛这个故事,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孙小果案。他也是在服刑期间,通过关系买到了发明专利从而获得减刑的。

    但是重大发明专利只能减刑,不能作为死刑改判死缓的条件。孙小果也是法院改判死缓之后,才通过关系买了专利,成功减刑的。

  • 我们在国家专利局数据库中确实可以查到一个叫杨红俊的人。他在昆明看守所拘押期间有“串励无刷电机”“无刷电励磁电机”两项发明专利。

    但是这些不能证明这个叫杨红俊的人就是死刑犯人。另外,浙大也查不到80年有个叫李红涛或者杨红俊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现实中,确实有个叫杨红俊的犯人。他通过发明专利获得了减刑,而不是从死刑减为死缓。

    很有可能是一些自媒体、无良的主流媒体通过添油加醋,将其他罪犯的犯罪情节都按到了杨红俊头上,编出了这个惊心动魄的励志故事。

  • 结尾

    到目前为止,争论的最大是重大发明专利可否作为免于死刑的条件。当时适用的是79年颁布的刑罚,里面也没有这一条规定。因为这条规定很有可能被有背景的人利用,成为免死金牌。希望今后有更好的监督手段,让阳光照到监狱、看守所内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