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太太万岁》中的服饰与1947年的上海时尚

电影上映后非常卖座,这是一部关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喜剧,女主角陈思珍为帮助丈夫开公司,骗父亲投资。丈夫发达后结交了交际花施咪咪,一度几乎破产。陈思珍提出离婚,最终又言归于好。这是一个女主角处处求全,处处不讨好的喜剧,陈思珍由蒋天流扮演,张伐、石挥、上官云珠等演员出演片中重要角色。电影贴近上海市民生活,由于情节轻松,喜剧设定巧妙,放映时观众笑声不断。当时在文华工作的叶明曾经回忆:“在片约期满的最末一场,皇后影院还有八九成座。”

旗袍

电影中主要的女性角色有主角陈思珍、交际花施咪咪,以及陈思珍的小姑唐志琴。

主角陈思珍的服装

交际花施咪咪的服装

陈思珍小姑唐志琴的服装很明显旗袍是最主要的女性服装。电影在衣服上还是比较讲究的,不但主要角色行头不少,就连戏份不多的施咪咪的交际花朋友,以及只出现了一次的律师太太,也大都穿着各有特色的旗袍。

当然这一次流行的的高领没有如之前两次一样趋于极端。电影里只有一处例外,有一个场景是交际花施咪咪在家穿了一件缎子旗袍,矮领,围裙式前襟,料子和样式明显是几年前的流行,战后已经不再时髦。片中安排施咪咪在得知男友破产的消息时无聊地待在家里时穿着,一改平日身披各种时髦“战衣”的样子,还是颇见设计心思的。

施咪咪的低领旗袍最后,来看一下花色,比如陈思珍穿的横条纹旗袍。抗战时期一度流行过呢料的横条纹旗袍,不久就消失了。1946年秋天开始出现的横条纹和之前不同,花样更加新鲜生动,比如上海小姐选举中,言慧珠穿的那件和1947年的电影中陈思珍穿的就很相似:

言慧珠1946上海小姐选举中(左),陈思珍(右)言慧珠的这件旗袍直到一年多以后,小报上还有人念念不忘,认为极好地衬托出她苗条的身材。不止于此,电影中还出现了另一件更简洁的横条纹,是最后陈思珍去施咪咪家谈判时穿的,甚至有个咖啡店的场景中,有位扮演路人的群演也穿着一件相似的条纹旗袍。

他还表示,依据常例,这种风气不会太长久,很快就会流行其他花样了。电影中出现的大花纹样的旗袍占了极大比例,除了极少例外,几乎不怎么重复出现。

另外,每次电影中出现两位女性角色共同在镜头里,色彩搭配和构图也颇为漂亮,有三次是陈思珍和小姑同框,另一次是陈思珍和施咪咪一起。

从上到下:第一排为第二名谢家骅和第三名刘德明,下面三排是平剧、歌星、和舞星组的优胜者电影里还有两位女性角色分别是陈思珍的母亲和婆婆,中年女性的衣着就相对平淡得多,她们穿着暗色中袖或短袖的宽身旗袍,跟1947年的当令服饰没有什么关系。电影中陈家的经济状况明显比唐家优越,因此除了两家的室内环境、陈设、佣人都有不同以外,两位女主人的服饰也有差异,路珊演的婆婆的服装更黯淡朴素,中间的旗袍穿着当天是她寿辰,所以比较讲究一点,右边那件家常穿着,就明显更简单。

陈思珍母亲(左),陈思珍婆婆(中、右)春大衣电影中还出现了另一种女装外套,出门时穿在旗袍外面,三四十年代习惯称为春(秋)大衣,比较接近于今天的风衣。

其他服装

除了旗袍和春大衣之外,西式服装很少,只有唐志琴的两套西式装束(陈思珍小姑唐志琴的服装中间两张),以及施咪咪第一次出场时的穿着(交际花施咪咪的服装左一),后者更接近于连衣裙而不是旗袍。唐志琴的西式服装,一套是准备野餐时穿的猎装风格的长袖衬衫加打褶长裤,另一套是圆领条纹紧身T恤和浅色短裤,她在片中还在上学,年纪最小,服装完全符合她女大学生的时髦和现代感。

皮鞋相对简单,电影没有在鞋子上多做发挥,陈思珍和小姑基本全片都穿着同一双鞋:黑白拼色的皮鞋和白色镂空凉鞋。施咪咪则穿着一双白色露趾的皮鞋。

另外,片中几位年轻女性都烫了发,连唐志琴也没有前刘海,这完全符合1940年代后期的时尚发型。只有两位妈妈还梳着发髻。

玻璃皮包

片中出现的包包极具时代特色,是塑胶制成的各种背包手提袋或手包。这种风气从抗战胜利以后开始兴起,材质不同于以往的各种真皮包具,基本都是单色的,最初大多是黑色的,外观就像是玻璃,因此当时上海人称之为“玻璃皮包”。白色后来居上。电影中陈思珍外出时拿着的和施咪咪朋友手上的都是白色的玻璃皮包,唐志琴用的则是灰色肩背的玻璃皮包,以及一只长方形的手包。

最后说一点另外的“时尚”。电影一开始是陈思珍婆婆的寿辰,女儿说要请她去看绍兴戏,于是她拿起报纸说要看看袁雪芬这两天有什么戏,明显这个婆婆是个越剧迷。陈思珍说现在袁雪芬在演《祥林嫂》,这是写实的描述,1946年以后袁雪芬的《祥林嫂》在上海走红。这个细节对于当年的观众来说,必定很容易引起共鸣。

另外,程之演的拆白党,在讹诈陈思珍拿钱了结丈夫和施咪咪关系之后,在家里等着他们上门送钱。片中他闲适地躺在沙发上,笃悠悠唱起越剧来:

谁人不想步步高

哪个非想赚钞票

虽然你财神面前磕响头

钞票不会白送到

正是当时红遍上海的袁雪芬的越剧开篇《步步高》。电台每天都要播放,凡是喜欢越剧的人几乎没有人不会唱。上海小报还登载过一则消息《袁雪芬“步步高”害人》,说因为太红了,尤其是年轻人,因为听到唱词里要大家“提倡储蓄最要紧,七年会得加一倍,十年百年步步高……”所以乖乖省下钱去存了银行,结果因为当时币制多次改动,通货膨胀严重,“数目是步步高了,但价值却步步低”,还举了个例子:有个年轻人,八年前存了一万元在银行,当时可以买一部小汽车,现在取出来连纸扎店的纸头汽车也买不到了,因此大呼上当。正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所以程之唱起来,“调门入腔都像得非常,顿时引起了观众的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