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王天乐兄弟“失和”真相(二)
泪血和墨 兄弟情深——评路遥四弟王天乐遗作兼论路遥兄弟关系
路遥、王天乐兄弟友爱往事
1992年,路遥在带有自传性质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坦承自己:“从十几岁开始,我就作为一个庞大家庭的主事人,百事缠身,担负着沉重的责任。”他作为长子,庞大家族中唯一有出息、进省城的公家人,同时负担清涧、延川两个家庭,还要帮助弟弟们改变命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年若要脱离农籍进入城市发展,仅有参军、招工、考大学寥寥数条出路,路遥二弟王卫军就是参军后以复员军人身份转入城市工作。路遥三弟王天云虽然没上过学,但路遥费心尽力,使他进入延川县农机局施工队成为一名合同工。路遥四弟王天乐是兄弟们中唯一的高中生,在农村小学教过书,在延安城里揽过工,每天奔波在社会最底层仍然不忘读书上进,这种顽强拼搏改变命运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大哥路遥,他认定天乐是众弟妹中最有出息的有志青年。1979年夏天路遥和天乐在延安相认后,路遥便全力展开活动帮助天乐摆脱揽工汉的艰难困境,他在1979年11月至1980年7月六次致信延安文联的好友诗人曹谷溪,通过曹谷溪的帮助,辗转将天乐的户口从榆林地区清涧县迁到延安地区延安县。1980年王天乐从延安县招工到铜川市矿务局鸭口煤矿采煤四区,当了一名采煤工人。
1984年,路遥通过《延安日报》社的朋友记者李志强帮助天乐调入《延安日报》社,使天乐成为一位有城市干部身份的记者。后来王天乐因工作出色,晋升为《延安日报》社记者部主任。
1988年,路遥致信西北大学的教授刘建勋,为天乐争取到西北大学作家班进修机会。1990年,王天乐取得大专学历。同年,王天乐调入《陕西日报》社,后升任《陕西日报》社驻铜川记者站副站长。
王天乐是一位聪明热情、思想活跃、口才上佳、勤奋干练的新闻记者,他在23年职业生涯里获得两次中国新闻一等奖(1988年新闻稿《汽车拖着火轮奔跑》、2000年新闻稿《用生命搏击贫困》)、三次中国内参奖三等奖、省级奖达数十次。事实证明,王天乐没有辜负路遥对他的期望,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骄人业绩回报了哥哥。
同时,王天乐尽心竭力给王家堡老家的父母尽孝,他在1984年用自己下井采煤积攒的血汗钱,给父母盖好了三孔新窑洞。次年,天乐结婚,婚后第二天他就跟随路遥去延安采风。
从1983年到1992年,王天乐全副身心帮助路遥投入文学的远征,成为路遥生活和事业的助手、秘书、经纪人。路遥对天乐的信任和依赖,超过所有的亲人。天乐在协助路遥创作的过程中付出的牺牲和代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据梁志口述:“《平凡的世界》里百分之八十的农村故事素材,都是王天乐口述,路遥记下来。路遥写到哪里,王天乐就跟到哪里,替路遥操办吃住。路遥花钱,都是王天乐供着。路遥抽的烟、喝的咖啡,都是王天乐提供。路遥认识的那些领导干部,都是王天乐帮他联系的,因为处人是路遥的短板,却是王天乐的长项。王天乐什么事情都替路遥办,王天乐对我女儿的付出,都不如对路遥舍得。”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六年时间里,天乐陪同路遥下农村采风,进城区调查,调动各种人脉,联系宾馆住宿,提供香烟咖啡,参与创作修改,事无巨细,全程包办。可以说,如果没有天乐的无私付出,路遥凭借一己之力完成皇皇百万字的巨著《平凡的世界》几乎不可想象。诚如路遥所说:“我得要专门谈谈我的弟弟王天乐。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他,我就很难顺利完成《平凡的世界》。他像卫士一样为我挡开了许多可怕的扰乱,为我专心写作开辟了一个相对的空间。”路遥、王天乐的共同朋友评论家高其国也证实:“路遥很可能属于那种穷人家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幸子’。这导致路遥的自主生活能力差,在后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艰难时期全靠天乐照顾。”路遥在生命最后三年里更加依赖天乐,如他所说:“的确,书完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离开他(王天乐)几乎不能独立生活,经常像个白痴或没经世面的小孩一样紧跟在他后边。”可见这时的天乐,已经成为路遥的精神支柱了。
路遥没有忘记弟弟的牺牲和付出,1991年他将《平凡的世界》送给王天乐,三部书的扉页上分别题赠:“天乐弟存留:我们共同的收获、我们人生的证明、永记我们共同的艰辛与欢欣,路遥,一九九一年元月九日”。1992年他在绝笔之作《早晨从中午开始》写下题记:“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并满怀深情地写道:“实际上,《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于是直接取材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我和弟弟王天乐的故事,那是需要一本专门的书才能写完的。”由此可见,路遥和天乐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兄弟之情,成为可以生命相托的知己,路遥献身文学事业,天乐忘我协助路遥,文学升华了路遥,亲情升华了天乐,扬名青史的巨著《平凡的世界》就是兄弟俩用情义、劳作、奉献浇灌而成的文学硕果。
王天乐遗作《申请》和《讲话》
1992年路遥去世以后,据梁志口述:“路遥一共留下账单将近两万块,都是王天乐替他还的。”
此后,路遥的骨灰盒(编号1109)暂时寄放在西安三兆公墓。为了让路遥的骨灰尽快入土为安,1993年3月17日,王天乐向路遥生前所在单位陕西省作家协会提出书面申请,希望尽快将路遥的骨灰移葬陕北,显现出天乐对路遥骨灰安置的急切关心。梁志给笔者提供了这份申请的手稿,现将全文公布。
关于路遥骨灰移放的申请
作协党组、各位领导:
路遥的骨灰目前寄放于三兆公墓。因他生前对陕北有特殊情感,作为生者,想尽快将他护送重返故里。但因为他本人生前未表示过具体安息的地点,只能根据我多年和他在一起的品味代他选择后路。为此,向组织提出以下申请:
一:时间,最好于今年11月17日一周年之际移骨回陕。
二:地点,因路遥生在清涧,长在延川,为了不引起多余的说法,把他安放于延安,最好把他安放在延安宝塔山上。理由是延安是他成熟和成长的地方,又在那里读完了大学。群众对他非常熟悉。
三:作协出面报告协调省委有关部门,和延安党政部门解决移放骨灰的一些具体环节。
四:路遥火化时,因陕北众多亲朋好友和热爱他的读者未能前来,是否能在延安举行一个较为过得去的安放仪式。给死者一个告慰,给生者一个悼念他的机会。
要加以说明的是,本意图征得路遥的合法继承人林达和女儿路远的同意。
再次深深地、真诚地感谢对路遥生前和亡故后给予真正关照,而至今悄声无言的人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一个真实的路遥会向关心过他的人们再次走来,让那些“没有读懂路遥”的人一定看个明白。
申请不妥之处,请组织修正。特盼给予答复。
申请人:路遥的四弟王天乐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七日
与此同时,路遥生前的数位好友也以积极行动推动解决路遥骨灰迁葬问题。
1995年4月,路遥的母校延安大学的校长申沛昌、路遥的好友《延安文学》的总编曹谷溪、原榆林地委书记霍世仁、原延安县委书记张史杰、原延安地委副书记冯文德等人在西安成立路遥纪念馆筹委会,正式启动路遥骨灰的迁葬活动。
1995年11月17日(路遥逝世三周年),来自北京、西安、延安、榆林、铜川的各界人士汇聚在延安大学文汇山举行路遥骨灰安葬与路遥纪念馆奠基仪式。王天乐代表路遥家族出席这次纪念活动并做发言,讲话中天乐深情地缅怀和高扬了路遥精神。梁志给笔者提供了这份讲话的手稿,现将全文公布。
路遥弟王天乐讲话
各位宾朋:
在路遥走后三周年之际,还有这么多人为他的魂归故里前来送行,这就足以证明我兄长和他的作品的生命还在人间延续。对于一位倒下的作家来说,读者对他亡灵的悼念,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值此,我代表我们这个大家族,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延安大学是路遥的母校,他是带着童年的心酸和青年时期心灵的创伤来到这所大学的。我们站立的这块土地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征终点,同时,也是路遥献身于创作的起点。纵观他的全部作品,作家的每一段文字都是忠诚的。记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了生存而搏击的心灵史。有人称他是“恋土”式的怀旧作家,但历史已经证明或将会再次证明,热爱母亲是无罪的。正如路遥生前所指出的:面对故土,我只能珍惜地告别,决不会无情地斩断。为此,我兄长生前已经设计好了更为浩大的创作工作,他本来能向母校和故土交出更为合格的答卷,但没想到壮志未酬人先去。尽管这样,母校还是无私地给他的学子一席安身之地。这一举动,再次应验了那句古老的格言:母不嫌子丑。
我兄长作为陕西文坛的一名战士是无愧的。他握着他那支纯洁的笔,一直冲杀在创作的前沿阵地上,他不献媚,更不媚俗,他周身流淌的是并不高贵的农家血液,但他从来没有被人造的血浆所污染。无疑,他的倒下绝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代人创业里程的命运缩影。
作为一位作家的父母、养父养母,以及弟兄姊妹们,在不同时期生者和死者都进行过无私的相互关照,就此,我们都应该抬头走完唯一的一次人生旅行。相信上帝总会安排我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和所有的亲人相会的。
真诚地感谢路遥生前的好友们为他的骨灰移放所进行的艰辛努力,我深信我的兄长和我的家人们,都会为这次团聚流下欣慰而悲壮的泪水。
再次感谢为路遥前来送行的每一位宾客们!
路遥去世以后,王天乐多年以来一直致力宣扬路遥精神,并妥善保管路遥的遗物,准备写作路遥传记。每年,天乐回一次王家堡老家,给父母把一年的粮油买足,再留下一笔钱,使父母能够安享晚年,再也不用种地。天乐用自己实实在在的付出,实现了对父母的尽孝、对哥哥的尽责。不幸天不假年,2007年3月27日王天乐因肝病去世,享年不足48岁(据梁志口述,王天乐生于1959年10月1日)。
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2021年第11期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并注明来源,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 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2021年第11期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并注明来源,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 立即删除
好文推荐☞:李红岩:榆林 · 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