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致敬历史,细节决定品质!电影《1921》三处不得不知的细节
这部在点映时让无数观众感动的电影,除了电影本身在角色塑造上的力量感,在历史情感上的传递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外,无法忽视的还有影片拍摄过程中,无时无刻的细节呈现和处理。
1、 不仅是形似,更要神似
导演和演员对于角色塑造处处抠细节,凡事不符号化,而是在大量翻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展现人物生活的毛边,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灵魂。
比如张颂文在看完剧本后,第一时间给导演黄建新打电话:“导演,何叔衡这个角色,因为历史真有其人,我想演一些很具体的细节,我们两个聊一聊,可不可以?”
黄建新立刻回答:“好!”
当时很多地方都没有开门。于是他们俩就约在路边聊,因为是春季,本想着一小时结束。结果一聊就聊了八个小时。
等到张颂文进组,看到新的剧本时发现,他和导演之前聊的关键点都加到了电影中。
不仅仅是演员重细节,导演黄建新也愿意给氛围、空间,去创造更多的细节。
2、 极致光影,色彩细节注重质感
《1921》由曹郁掌镜执导,镜头运用追求动感和韵律,一改以往主旋律黑白灰的严肃色调。
开始搭景的时候,角度、位置、灯光怎么进入,曹郁都参与了。有一场很强烈的争执的戏,因为每个人都想展示出自己的观点,光是从下面来的,人的影子才会比较大。
黄建新对曹郁赞不绝口:“其实他只是在桌子上搁了一盏灯,但是表现力那么强,这就是他的功力。”
曹郁在光影把控上做足了准备,他们做了一个设备,就是把一个摄影机的遥控头放在灯腿上,因为那个天井特别小,这样它能够垂直升得很高。如果组要靠近谁的时候,摄影机慢慢地移动,720转了两圈,才产生了那种调度。
为了突出当时上海作为“东方巴黎”的绚丽感,拍夜景时,上千只灯泡,整条街都被打亮了,现场每个人看到都被惊艳了。
3、 小到一份报纸,电影中的每一处情节都有出处
他们除了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外,还和相关专家深入接触了两年。
比如说当时的一辆黄包车往往是挂着两个牌照;
比如马丁和尼克斯基拿着电影当中现在出现的上海俄文生活报;
比如一大会议会址的房间里,桌上有一个玻璃花瓶,剧组满世界地去找同款,最后找到了一款跟它很接近的,而且也是有年代感的;
比如在台词设计方面,都是有事实可依。电影里,李达对着毛泽东说:“新公司要开张了,这是天大的好事!”这一句话的设计概念是来自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期写给李达的信,毛泽东在信里说:“我们的公司办得不错,你回来吧。”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在追求细节,追求最好的光影呈现的过程中,团队上下都抱着一种赤诚的热爱和学习之心,无论是翻阅所饰演角色的历史资料时,还是置身于拍摄现场,用自己沉浸式的表演说出每一句台词时,对于这一批中青年演员都是一个成长和学习的过程。
倪妮在介绍影片时,是这么对她所饰演的王会悟说的:“一百年岁月荏苒,我们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会永远铭记这些革命前辈的所有付出。您追求自由平等解放的精神,也会一直激励着我,勇敢前行。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1921年的青年们和2022年的青年之间,一种精神和力量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