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没有尊重何谈宽恕——评电影《波斯语课》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我认为是一部文艺片,结果没想到,居然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之前一直不太喜欢看战争的片子,那种血腥的场面、那种人物面部的狰狞、那种硝烟弥散的窒息,还有那些久久难以忘却的情节……但看了简单的介绍后,我决定还是看一看《波斯语课》。看看二战期间纳碎和犹太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波斯语课》主要讲述了二战期间,比利时犹太人吉尔斯为了活命,假冒波斯人阴差阳错进了纳粹集中营,被军官科赫要求教波斯语,只能靠自己的智商依靠2840个犹太人名字做词根,编造出一门假波斯语蒙混过关,最终活下来的故事。电影情节相对紧凑,人物角色饱满,性格鲜明,用矛盾作为主线来完成各种隐喻。

那个叫科勒的军官要求吉尔斯教他波斯语,电影对科勒的刻画非常鲜明,各种矛盾点都集中在这一个人身上。他是一个纳粹的军官,又是一个厨子,其他军官没人把他放眼里;他生性敏感多疑,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骂人打人,但从来没有打骂过一个为军营服务的犹太人;他渴望去开个餐厅和兄弟一起过平静的、没有战争的生活却加入了纳粹;他加入纳粹的原因居然是觉得军装好看,却对纳粹肆意屠杀犹太人充耳不闻,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杀人。

随着剧情展开,科勒从一天学四个词到要求一天学40个,吉尔斯受不了这种精神上的高压,当有机会跑的时候就想跑,而一个智者拦住了他告诉他你是跑不了的,回去编你的假波斯语没准还能活下来。他就听话回去了。这个智者无疑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但面对命运的安排,他的潜意识还是在最后时刻帮助他回去了,如果他一意孤行,面对的一定是惨死的结局。

此外,对于电影里配角的各种刻画也很鲜明,有忙着开展地下恋情的、有混吃等死一般打卡过日的、有参加团建时引吭高歌的……各种小人物细节的描绘,让人很难和罪不可赦杀人于无形之中的纳粹党相关联。

整个影片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作为一部德国电影,用一种德国式的反思来诠释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并给剧中“平庸之恶”的人物安排了应有的结局,也是一种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表现。影片整体带给人的感觉相对没那么压抑,反而有些情节是轻松愉快的。但到影片的最后,吉尔斯背出那些犹太人的名字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那一个个被记住的姓名而聚集,那是是生命的诠释。如果一个人有三种死亡模式,一是社会性死亡,

从所有人的世界中消失;二是生理性死亡,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生老病死;那第三层,就是《寻梦环游记》里说的,真正的死亡,是被所有人遗忘。吉尔斯不会忘记那些犹太人的名字,全局都没有情绪的他在背出那些名字的时候,饱含热泪,这2840个名字与他的生命同在!那个纳粹的军官科赫更不会忘记这门由2840个犹太人的名字编成的假波斯语,这象征科赫未来和平和幸福的假波斯语已牢牢地刻在的脑海中,让心灵去诠释一生的救赎。那些没有信仰,没有善恶是非观念,随波逐流的人生最终会陷入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