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出土于哪里,东汉“马踏飞燕”首次到沪展出
“马踏飞燕”新民晚报记者徐次晟摄
昨天(4月28日),“丝路敦煌幸福生存”文化艺术展在上海中心展览馆开幕。 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考古所等7个博物馆和研究机构联合举办,百余件代表丝路文明的展品中,一级文物36件,二级文物48件。 许多展品首次在上海展出,其中有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马踏飞燕”。
画贴金踩牛陶天王俑、踩羊陶天王俑新民晚报记者徐次晟摄
高清复制三个精华洞窟
展览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为三层。 这也是上海中心展览馆的首次展览。 一楼展厅设有榆林第29窟、莫高窟第220窟、莫高窟第285窟3个等比复制敦煌洞窟,均为敦煌有代表性的精华洞窟。 与仿制的洞穴不同,此次仿制的洞穴类敦煌研究院通过高清数字进行了复制。
其中榆林第29窟位于榆林窟东崖北端上层,建于西夏。 在元朝画了洞穴的天花板壁画,洞穴内有不同程度的烟熏。 此次展览是29个洞穴首次采用新技术复制对外展示,集中体现敦煌研究院近年来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展现“数字敦煌”魅力。 对于榆林窟29窟的当地民族特色来说,这是西夏意蕴最浓的一窟,也是敦煌石窟晚期艺术的代表。 工作人员介绍,以门右边的女供养者为例,后来人人都戴桃形四梁冠,装饰花钉,身穿右衽团花窄袖衬衫,内搭百褶裙,圆口尖挂鞋,身材高挑。
解说员告诉记者,复印的莫高窟第285窟的墙壁上,有古代军马“披着铠甲”的形象。 从东汉末年开始,穿戴铠甲是重型骑兵的标配,战斗力非常强,也是当时非常昂贵的兵器。
此外,一楼展厅还通过裸眼3D技术展示了莫高窟003窟的千手观音像等敦煌展品。
(汉代保书简、甘肃箭博物馆藏新民晚报记者徐次晟摄
7家博物馆代表性藏品
七家博物馆和研究机构都有代表仰韶文化的三角纹彩陶体、西汉镇墓辟邪木独角兽(西汉)、中国邮政标志的“驿站图”墓砖画、北朝时期东罗马鍼金银盘、唐代大云寺舍利铜函金棺银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留存的经书等这是一匹剪下了三只脚在空中飞翔的奔马,当鸟一只脚飞过天空掠过天空的瞬间,鸟回想着吓了一跳。 更加强了马疾驰的气势。 “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铸造业的象征,此次首次在上海展出。
此次展览最大展品——件恢复“西戎贵族出殡”,展示了我国当前最新考古研究成果。 甘肃省张家川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大量花轿,研究人员根据出土文物及相关考古资料对花轿进行复原,涉及多门学科、多项技术和工艺,对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马车图案受欧亚草原文化的影响,金箔、银箔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錾刻技术,马车牵引方式也来自中国特有的方式,为研究古代的轿子制度和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莫高窟220窟新民晚报记者徐次晟摄
“敦煌女儿”解读敦煌精神
被誉为“敦煌姑娘”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说:“几代人守护着沙漠,勇于担当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窟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敦煌研究院70多年不断向前发展。 莫高窟人牢记使命不满足现状,敦煌永远年轻,永远辉煌,星火相传,永远前进。
开幕式上,作为敦煌文化守护者项目的志愿者,特邀嘉宾们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保护敦煌文化、弘扬丝路文明的决心。
)榆林窟29窟新民晚报记者徐次晟摄
据主办方介绍,将在展会期间陆续更换部分展品,努力向观众提供更多有代表性的展品。 现场,古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和大型历史性爱情剧《又见敦煌》的演员表演出了剧目的经典片段。
据主办方介绍,展览时间为每日早晨8:30至20:00,成人门票180元,老人、学生、儿童、军人持有效证件可享受优惠票价。 对于“五一”小长假可能带来的客流高峰,将根据现场运营实际情况考虑相应的限行措施。 (新民晚报记者徐次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