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字辈》主演原先不是王伟平,一群无名演员后来都成了明星
197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小字辈》讲述的是生活在大都市上海的年轻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积极为“四化”做贡献并确立正确的爱情观的故事。
剧本是由上影厂的四位年轻编剧共同创作的,四人中只有周泱是编剧科班出身,斯民三、吴本务和孙雄飞之前学的都是美工。当时,上海有两件大事,一是上海知青回城潮,他们的落户和就业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二是全国科技大会在上海召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重申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两件事情本没有太大的关联性,但在对上海公交公司的采访中,编剧们发现公交车是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小天地里不仅浓缩了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变化,于是便以66路公交车队的年轻人为原型创作出了这个剧本。
长影厂第一时间拿到了《小字辈》(原名《小字辈的人们》)的剧本,将其纳入了建国30周年献礼片的生产计划,由王家乙和罗泰联合导演,王家乙20年前因执导《五朵金花》而有“献礼片导演”之美誉,他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并在上海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对这座城市非常熟悉也充满了感情。
王家乙在外景地指导拍摄
和《五朵金花》一样,《小字辈》也是一部群像式的抒情喜剧,没有绝对的主角,但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挑选演员时,王家乙最初的设想很有意思,首先是要用一批全新的面孔,让观众感到陌生又新鲜;其次是北方小伙搭配南方姑娘,男演员全部来自长影,女演员则从上海当地找。
当时长影演员剧团从全国各地招收了一批新人,被挑选出来的迟志强是哈尔滨人,饰演售票员小黄;
庄培元是北京人,饰演阿飞小江;
于延平虽然是上海人,但导演看他长得比较凶,安排他饰演交警小白;
最初饰演小葛的是大连人尹福文,但拍了几场戏之后,发现他演不出角色所应有的那种刚中带柔的气质,只好临时换人。
顶替他的是上影厂的王伟平,他跟陈冲、张瑜、郭凯敏等都是这个上影演员训练班培养出来的年轻演员,也是这个班上长相最出众的一个,但一直没有上镜的机会。
筹备阶段,王家乙和罗泰专程前往上海挑选女演员,他们被邀请去上海歌剧院观看演出,结果没想到此行收获巨大,一下子找到了三位演员,她们都是上海歌剧院学馆歌剧班的学员,陈以心是唱女中音的,端庄大方,是饰演小青的最佳人选。
和陈以心同龄的庞敏是唱次女高音的,她起初并不愿意演片中因爱慕虚荣而受骗上当的小方,是在导演的劝说下才勉强接受了这个偏反面的角色。
王琴宝当时刚刚21岁,清秀可人,导演一见面就觉得她最适合扮演幼儿园老师小兰。
片中的小洪是比较特殊的角色,因为是公交车司机,需要会开车,扮演者是上海公交20路车队的张明明,她的本职工作就是驾驶员。
不得不说导演的眼光独到,随着《小字辈》的火热上映,王伟平、迟志强、庞敏、王琴宝、庄培元都成为了80年代的银幕新星,陈以心和于延平后来也一起合作了《小巷幽兰》,成为了专业电影演员。
就连张明明也成了公交系统的明星,1981年有一部相当有名的纪录片《莫让年华付水流》,记录了10位上海青年的成才事迹,其中就有公交车女司机张明明。
她在片中还为大学教师男友朗诵了一首爱情诗,不过一年后两人就分手了。1990年,张明明在公交公司办理停薪留职,去上影厂当上了一名场记。
李秀文
这些演员中没有一个是知青,倒是为影片演唱插曲“青春多美好”的女高音李秀文初中就从长春到敦化县农村插队,这首插曲跟电影一样出名,作曲家雷振邦因此而获得了第三届百花电影奖最佳音乐提名,但最终败给了《小花》的王酩。
由于影片大获成功,王家乙鼓励四位编剧为该片写了续集《大小伙子》,于1983年搬上银幕,由陈占河执导,王家乙任艺术指导,依然是群像式的电影,演员中有当时还是夫妻的陈国军和赵雅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