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900万罚款后,“精神家园”豆瓣网该何去何从?

用过豆瓣吗?很多人用豆瓣评分去判断书籍、影视剧是否好看。

当然,除此之外,我也找不到豆瓣的其他价值。

但是如果在10年前,我应该会很喜欢豆瓣。

毕竟,那时候没有“饭圈”,没有人身攻击,它是众多文艺青年的精神家园。

也是阿北最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聊聊“豆瓣网”,聊聊阿北和豆瓣的“文艺气质”。

阿北是谁?

阿北的名字里没有“北”,他叫杨勃,豆瓣网的创始人。

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一个清华高材生,专业物理,非常喜欢编程。

高中就开始自学大学物理课程,16岁被保送到清华物理系。

19岁通过“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

29岁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后,进入IBM中国,担任顾问科学家。

后来,杨勃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工作,在外人看来,他完全有能力创业。

于是从2004年冬天开始,在北京朝阳门外,豆瓣胡同的咖啡店,杨勃每天都抱着他的电脑写程序。

从写下第一行代码开始,杨勃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发现生活”。

因为他发现,即使在很小的县城,我们的选择也成百上千,这其中一定有我们喜欢的,但很有可能我们与其擦肩而过。

所以,阿北决定帮助这些人,帮助人们迅速找到自己想看的书,想听的歌。

2005年3月6日,豆瓣开始运行。

角落里的豆瓣

在杨勃的个人简介里,有一个叫做“苹果受虐狂”的介绍。

他是忠实的苹果用户,也深受乔布斯的影响,这都体现在他的豆瓣里,简单明了。

起初的豆瓣,只有杨勃一个人在运营,他不需要那么多人,他也不需要跟大厂去竞争,有种,“局外人”的感觉。

任何产品都需要初期的运营,就像马化腾为了QQ当“陪聊”,阿北的豆瓣,在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创作者只有他自己。

他在自己的豆瓣里写下一篇篇书评,在互联网上期待着“志同道合”的人出现。

很幸运,在豆瓣网一周年的时候,它已经拥有11万用户。

更多的人开始在豆瓣发布书评;二手书籍交换,还为其带来一波新用户。

渐渐地,豆瓣小组、豆瓣电影、豆瓣音乐等栏目也相继上线,豆瓣不再是阿北一个人的。

“人以群分”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靠人群之间的兴趣吸引,而聚在一起的社区。

城市里的年轻人,互联网最早的一批冲浪者,他们大多都带有一种“文艺气质”。

他们和阿北,构成了最初的豆瓣网,兴趣至上,包容至上。

豆瓣“叛离”阿北

随着互联网用户群体庞大,进入豆瓣的人越来越多,但它已经变了。

转折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

也许是豆瓣小组等各种手机APP上线后,也许是阿北被“分权”后,也许是“豆瓣小组”被人“控制”后。

后来的豆瓣,是什么氛围呢?

首先是豆瓣小组,阿北的初衷是帮助用户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里很自由,在这里“人”最重要。

人可能因为共同爱好而成为朋友,也能因为共同讨厌什么而成为朋友。

于是,在各种“小组”中,混进了一些关门发布捕风捉影信息的“组织”。

前两年,据天眼查显示,豆网科技增加了多条网络侵权纠纷案件。

一位网友,在2018年的时候,他还觉得,豆瓣是“我们的精神角落”。

但在两年后,他接着评论,“现在的豆瓣,充满了戾气”。

2021年开始,豆瓣不断地关停一些小组,封锁账号,第二年春天,13年的豆瓣私密小组正式下线。

再说豆瓣影评。现在的评分,不一定是客观的。不是阿北变了,而是用户变了。

用户对影视作品评分,不一定只看作品质量,还可以看钱到不到位,演员是不是自己的偶像。

2021年,豆瓣不断地因为以上问题而被处罚,罚款累计900万

豆瓣在受罚,阿北不在股东之列,他们已经渐行渐远。

“不死不活”

豆瓣从角落走到舆论中心,现在好像又回到了角落里。

只有热搜上偶尔的“豆瓣崩了”,让一些网友想起来还有这么个软件。

偶尔的“支持下架”、“这东西有什么用”,让豆瓣在这个新互联网时代走得艰难。

豆瓣的这些年,慢慢悠悠,又风风火火。

未来它可能会依然如此,“不死不活”的存在着。

遗憾的,恐怕只有哪些曾经真的把它当做自己精神家园的老朋友们。

毕竟,连创始人都已经不怎么管它了。

豆瓣,再也不会回到10年前。

当然,这不是豆瓣18年的全部,如果你还想知道其他方面的发展变化

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然后关注我们,以便下次阅读哦~

END

这里是厚昌教育,业界动态、营销推广、职场攻略、用户研究、产品介绍……

关注我们,一起打造更好的营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