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随笔】乾州蕞娃:千百次回眸,换你一世相伴——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前言】鲍十的中篇小说《纪念》是其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后被改编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由张艺谋执导,章子怡、郑昊、孙红雷主演 。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中国电影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等奖项。

千百次回眸,换你一世相伴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乾州蕞娃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于著名作家鲍十的小说《纪念》,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纯净的爱情片。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是看了电影之后才看小说的,要说这不符合我以往的习惯。小说和根据小说改变的同名电影往往有很大区别。有很多人在看了电影之后,总觉得电影编剧没有把握住小说的精髓,或者演员的表演不到位,过于肤浅。对于这一点,我并不完全认同。

  • 下来,我还是以小说为主、电影为辅,并尽量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对比。

    小说开篇写到:山村小学校长老骆给儿子写信,告诉他想在自己退休以前想要把旧学校拆掉,盖一座全砖挂瓦的新学校,并且强调这是他一辈子的梦想。在小说中,父亲骆长余是主要人物。作品主要叙述父亲在三合屯当了四十多年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经历。小说重点反映父亲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穿插描写了父母之间经久不减的醇厚感情,讲述了父亲母亲朴实无华的爱情故事,以及父亲母亲与儿子我的深厚感情。

    而电影的开篇是生子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回到家乡,这样父亲只能通过母亲的回忆来展现。所以,在电影中,母亲招弟则成为主要人物。电影在展示母亲的回忆时采用的彩色镜头,而在记录现实生活的时候则采用了黑白镜头,这是和很多人的理解认知是完全不同的,但这样的改变又非常符合情理的。因为父亲去世,母亲的世界失去了主心骨,没有了光亮,一切都变成了灰蒙蒙的。而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因为有父亲的身影,所以一切又都变得光鲜动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对两人简单而纯粹的爱情的最高的赞美。

    值得肯定的是,在这部电影改编过程中,编剧和导演独辟蹊径,影片中没有落入窠臼,作为爱情电影中却没有出现拥抱、接吻甚至床戏的镜头,也没有出现“亲爱的”“我爱你”之类的台词,这是难能可贵的。

    小说和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了人物。小说中为了表现骆老师对于建新校舍的迫切心情,详细记录了为了建新学校所费的周折:在村政府开会的时候,小村长要降低建房标准,多亏夏木匠拉下脸和小村长争辩,才勉强同意拿出五万元,剩下的钱由村民集资;发动全村村民进行募捐,骆老师向每一个捐款者鞠躬;第一次满怀信心去霞镇木器厂买木材却吃了一个瘪,要不是遇到了昔日的学生如今的县经委主任刘淑娴,事情还是解决不了(刘淑娴在帮助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之后,她的眼中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那种热情洋溢,虽然依然温柔却多了点怜悯)。回村的途中,遇上了一场暴雨,但骆老师心情舒畅,因为解决了木料这个大问题。但正是这场暴雨,骆老师感冒发烧,诱发了心脏病。在他烧得昏迷的时候,还关心地问了一句“雨停了没有”,好让村长安排人去拉木头。

    电影中为了表现母亲对城市来的青年老师的喜爱之情,除了小说中原有的“招弟听说老师要来,便穿上了自己平时从来不穿、特别珍惜的红夹袄”这一情节外,还增加了这样的一组细节:(1)给建学校的人送公饭,招娣换着样儿做好饭菜,特意用一个青瓷碗盛好送去,满心希望教师能吃上她做的饭菜。(2)为了看到骆老师,她不怕远,专门跑到学校附近的水井去挑水。为了能和老师碰个面,甚至把已经绞上来的水重新倒回井里。(3)骆老师被带走的时候,为了让他吃上饺子,招弟跑了很多山路,跌了很多跟头,甚至把青瓷碗都摔破了(后来还请焗匠师傅把碗订好了)。(4)骆老师说是他年前会回来给孩子们发通知书,快过年了招弟就一直在村口等,甚至要去城里找骆老师,最后连冻带病,昏在半路上,差点送了命……

    总体而言,章子怡在该片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抓住了20世纪50年代农村姑娘青春萌动、向往爱情、专心执着、大胆追求的心态表现了出来。只有一处,影片中的章子怡对此把握的不是很准。招弟第一次见到老骆时的心理,文中是这样写的此时此刻,她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她又激动又忧伤,有种想哭的感觉。她果然哭了,眼泪像泉水一样流出来,也像泉水一样清澈。她的心却因此畅快起来,而且从来没有这样畅快过。

    要知道,女孩子一般都比较早熟,耳濡目染,让她们知道了女生和男生不同的社会责任,会在懂事之后便偷偷关注周围的男生。招弟是一个从小没了父亲的女孩子,当她发现了老骆这个优秀青年的时候,她便这个男人产生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激动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男人,自己在关注他的同时,他也在关注自己,忧伤的是自己的家庭现状。父亲去世后,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但日子过得恓惶。当然,演员要通过言行举止表现人物的心理,确实很难。尤其是特殊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的复杂心理,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把握。

    小说中骆校长是在暑假去世的,在电影中改成了冬天,也许是考虑到冬天白茫茫的雪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为老校长送葬显得更具有震撼力的缘故吧。还有一处最大的不同,就是小说中骆老师在霞镇卫生院的太平间,往回抬的时候是群众自发前来的。而电影中是招弟向村长提出来必须把骆老师从县城抬回家,村长说村中没有人,生子便提出掏钱到邻村雇人,拉了几车人,但是最后大家都没有要钱,而且来了很多人,看得出来,其中有很多是骆老师的学生,也有一些是外地回来的。其实,电影这样的处理更符合社会实际。因为现在很多农村确实没有多少年轻人了,他们大多数都外出打工去了。村中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好在,现在交通便利,每当家族有红白喜事,他们都会回来参加的。

    另外,关于骆老师的儿子,小说中交代的比较多。比如,说玉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富,二是权势。两者的顺序未必这样排列,就是说,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并且,权势可以带来财富,财富亦可转换成财富。”还有玉生和母亲之间围绕工作、婚姻、家庭的多次谈话,借以表现生子这一代人的人生价值观。电影中,对生子很少表现,只大概知道生子是一个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城市男人。而且,电影结尾让生子在父亲工作多年的老教室里读课文,这样的拔高让我感觉很不好,个人认为不如小说的结尾好。

    最后,要说的是招弟回忆往事的时候,有很多长镜头的影片画面很美,既有招弟在村口等候骆老师的画面,也包括一些山村景色画面,都能给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产生心灵震撼。当然,导演还大量采用了叠化镜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原创不易,转载分享请标明出处,敬请合作。

    平台编辑:刘立军,笔名乾州蕞娃,又名终南鲁人,初中语文教师,性木讷,爱文学。俯仰天地间 ,自知无所愧。

    “行走在乾县”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所有文稿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稿件须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箱和微信号码。文中配图有特殊要求者,可以将图片打包一并发送至投稿邮箱。作者简介不超过100字。作品发表后所得赞赏低于5元的,留作平台运营;超过5元的,30%留作平台运营,70%返还作者。投稿邮箱为:1147267625@qq.com。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审稿期限为一周,一经采用。主编会给您通知,作品发布后会给向您发送网页链接,便于您转发分享。所有赞赏结算时间为作品发布一月之内。预留作者微信号码是为了便于发放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