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沪剧青年团演员汇报演出获点赞茅善玉寄语:学戏要做“有心人”

两场汇报演出均由舒悦主持。摄影:沈刚

6年前,许多年轻演员还不会说上海话

昨晚的演出节目以沪剧经典唱段为主,《大雷雨》《雷雨》《鸡毛飞上天》《陆雅臣卖娘子》《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经典折子戏和红色题材折子戏,在年轻演员的演绎下别有一番风韵。对于这些崭露头角的梨园新秀,观众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与嘉许,任何一句小有韵味的唱腔都会换来他们的热烈掌声,让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感觉颇为欣慰。“我们的观众真的是很给力,对年轻演员非常支持,没有任何门户之见。”

现场热情的观众。摄影:沈刚

然而,能有今天的成果,其实在沪剧院来说颇为不易。看着台上演员有模有样的表演,颇具韵味的念白和唱腔,谁能想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在6年之前连上海话都不会说,甚至听都听不懂。

宋雅妮在补妆中。摄影:沈刚

而今,这个个头高高的山东姑娘已经是一口上海话,性格里依然有山东人的直爽劲儿,但在台上,举手投足、身段唱腔,已经俨然是一个江南温婉女子。

被赞后继有人,茅善玉继续谈“期待”

两场汇报演出都吸引了大批戏迷,也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还有戏迷表示,虽然有个别演员显得稚嫩和紧张,演唱放不开,但整场演出“青春飞扬,满台生辉”。夸赞“演出可圈可点,演员成长很快”,感叹“沪剧后继有人”。

对于这些赞誉,作为上海沪剧院的“掌门人”,茅善玉有着清醒的认识:“还是有不足,尤其是在语言上,吐字不够清楚还是个问题。有些演员的吐字如果没有字幕,说得稍微一块,就会让人感觉听不清,要继续练,要把每一个字都清晰地送进观众的耳朵里。”

演出现场。摄影:沈刚

茅善玉感叹,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中国传统戏曲重新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演员也可以如此幸运,在“兰心大剧院”这样的舞台上演出,而且还有这样好的观众来给演员捧场。不过,茅善玉也寄语年轻人,不一定非要在大舞台上表演才是机会、才是锻炼,进社区、去民间、去田间地头都是锻炼,自己当年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我们那时候经常去农村演出,一家一当都要带好,脸盆、被褥、毛巾这些都要带,而且都是直接睡在后台。常常一去就是半年。”

在茅善玉看来,去社区或农村表演,虽然舞台环境不够好,生活条件也不够好,但是对年轻演员来说,那里的观众更宽容,成长的空间更充裕。“只要吃得起苦,对自己严格要求,肯下功夫,哪里都可以是成长的舞台。”

演出现场。摄影:沈刚

茅善玉还希望年轻演员能够多看多学,做个学戏的“有心人”。“多看前辈名家的戏,多看老师给别人抠戏,甚至可以多看话剧表演,毕竟表演都是相通的,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无裨益。”茅善玉至今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丁是娥、解洪元等名家重排《芦荡火种》,当时还是学生的自己躲在角落偷偷张望,解洪元招呼她,“不要紧,小姑娘,搬张小椅子坐中间看,你要仔细看丁老师表演。”这句话让茅善玉终生铭记,“其实老师都是喜欢学生再主动一点,再自觉一点的。”

演出现场。摄影:沈刚

而一个“学戏如同泡茶”的比喻也让茅善玉获益良多。“这是丁是娥老师跟我说的一句话,她告诉我,一定要用功学戏,就如同把茶叶泡在水里一样,把自己整个人都沉浸在戏里,假以时日,慢慢去泡,只有这样才能泡出最有味道的茶,学成最好的戏。”茅善玉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当年学戏结束坐电车回家时,她就经常因为依然沉浸在戏里,沉浸在唱腔里,导致不知不觉就坐过了投,一直坐到了终点站。“学戏,还是要有一种痴迷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