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一部《青谷子》带火大肇源

一部《青谷子》带火大肇源

“《青谷子》全剧终了,心情有点失落,特别牵挂乌日娜和方老师,想知道她们的命运如何了。”

“过年期间,全家人每天晚上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待《青谷子》的播出,这种久违的场景让我很享受。”

《青谷子》播出结束半个月了,仍然排在电视剧播放指数排行榜前面,这种持续热度,证明了观众对《青谷子》的喜爱。

人物名字具有地域风格

“从第一集追到大结局,我是肇源人,我骄傲。”53岁的张岩巍,毕业于肇源三中,现定居在新疆。

肇源县头台镇瓦房村党支部书记崔月和说:“这部剧是在我们本土拍摄的,从电视中看到家乡熟悉的场景,心里莫名的感动,为了《青谷子》这部电视连续剧的顺利拍摄,瓦房村竭尽全力地帮助筑建了青谷子影视基地,希望通过这部剧的热播,让全国观众都知道我们肇源、知道瓦房村,进一步打响瓦房村青谷子农副产品品牌,带动全村旅游业的发展,希望喜欢看《青谷子》的观众,都能来瓦房村做客。”

九旬老人被《青谷子》吸引

《青谷子》开播后,追剧成了他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看完大结局,冷志勤老先生仍觉得意犹未尽,又重新读了一遍《青谷子》原著,现在,让他最牵挂的是剧中的乌日娜和方老师最终的命运。

“年轻的时候,我曾在东北待了6年,对东北特别有感情,这部剧给我最大感受是,它没写知青横向之间的纠葛与冲突,而是写师生的一段共同奋斗的艰辛历程,独到的切入视角,使人耳目一新。”冷志勤老人说,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他想到肇源县的拍摄基地看看。

影视基地成了肇源县景点

“作为在外拼搏人群中的一员,我愿意为家乡做一点事儿。”新文创集团创始人、新文创私董会发起人李侯白说,《青谷子》热播所带动的资源与文化、旅游、教育、餐饮等资源相互交融,正在快速形成聚合裂变效应,以此为契机,他们将着力推动青谷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构建与运营,期冀为大庆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青谷子》有望被拍成电影

栾溯认为,《青谷子》是用十年打造的一个文化IP,它的根在肇源,应该以大庆尤其肇源为核心,进行深度挖掘与扩散,这种文化软实力将对拉动肇源甚至我省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春节期间,看了电视剧《青谷子》,看到激动处,几次泪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袁炳发说,他认为《青谷子》拍摄得很成功,主要原因是人物形象鲜活接地气,从民间走来,从黑土中发芽、蓬勃,原生态地展示了东北乡村风情,带着泥土的芳香。

《青谷子》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它是怀旧的,呼唤的,怀念纯情年代,呼唤了纯情时代。

袁炳发认为,《青谷子》较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乡邻之间的清纯、质朴的感情,一人有难四邻帮,出门远行都有邻居送上鸡蛋,表达了纯良的人际关系和纯朴的乡间良俗。

剧中原型畅谈《青谷子》

“焦彦章是我的同学,他能把我们当年的那段历史搬上荧屏,成为了永恒的记忆,作为电视剧中的原型之一,我感到万分荣幸,那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剧中人的悲喜一直牵动着我的心弦。”张秀丽说。

张秀丽表示,在物质贫瘠的时代,亲情、友情、爱情显得弥足珍贵,让《青谷子》成为金谷子,滋养、飘香我们现实和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