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国务院津贴王兴东,编剧31部电影看了400多不剧简直本棒

#2022年娱乐指南#

著名剧作家王兴东先生有一句名言:有好故事就得有好编剧,最近,他来深圳讲学,观众围的水泄不通。这说明他的吸引力,也说明好电影好故事的重要性。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想做电影的人很多,但会做电影的人不多,这些年,深圳电影并不景气,我们需要多多吸收电影营养。这种情况下,著名编剧王兴东来了,他讲座的主题为《电影剧本成败的因素》,来自珠三角和深圳本地影视圈编剧及电影工作者近200人亲临现场聆听。

王兴东:1951年生,辽宁省大连人,满族。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电影公司一级编剧,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兴东编剧电影31部,其中有《建国大业》、《辛亥革命》、《离开雷锋的日子》、《孔繁森》、《飞来的仙鹤》、《留村察看》、《法官妈妈》、《生死牛玉儒》、《良心》、《黄克功案件》等。

王兴东的创作体会是:只有剧本,才能使投资者找到项目,没有剧本就没有影视的一切,好剧本决定电影投资者的成败。他1981年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创作组,看了400多部剧本,后开始电影剧本创作。他说:发现一个好题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他自己就是真实的例子。真正的美景在人迹罕见的地方,一定要深入体验生活,要把真相留给自己。

他说:一流导演拍人物,二流导演拍故事,三流导演拍动作。取材一定要画地为牢,局限性尤为重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他还说:信仰有时候比武器还强,电影就是揪心的艺术,细节的征服力等等,近4个小时的讲座干货满满,座无虚席,大家收获了一场精彩又丰富的精神盛宴。

王兴东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传播核心价值观,坚持深入生活搞原创,从不改编他人作品。始终坚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坚持为历史存正气,创造真实感人的电影形象为己任。2000年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荣誉称号”。他的近作由王凯和成泰燊主演的电影《黄克功案件》,引起很好的社会反响。

无论是从文学改编还是原创的电影剧本,制作电影者都必须获得文学故事或者剧本版权拥有者的授权许可,才能拍摄电影。由此,作家编剧是影片制作者的上位权利人。但就目前来看,编剧群体并没有得到他们应有的地位。之所以出现“剧本荒”,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编剧的著作权没有得到保障,而其对作品延伸权利的主张也常常被人忽视。

如今影视界出现的故事雷同化、情节同质化的病根,正是原创精神匮乏的表现。尊重原创者的“发现”就是保护电影版权的命脉,保护原创的文学和剧本的版权免遭抄袭、剽窃、篡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编剧队伍原创疲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