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90后导演的喜与忧 | 鲜见

喵族码字员:小明

  • 年轻创作者们似乎陷入了“自说自话”、“赚不到钱”、“只好再次自说自话”、“再次赚不到钱”的恶性循环中。

    前段时间,柏林国际电影节陆续公布了旗下各大单元的提名名单。中国导演李睿珺的新片《隐入尘烟》让华语电影时隔两年再次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而同样引人关注的是,90后导演郑陆心源的纪录片《jet lag》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论坛单元,这是她前年凭借处女作长片《她房间里的云》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拿下最佳影片金虎奖之后,第一次进入三大电影节的选片视野中。

  • 《她房间里的云》(2020)

    去年,1991年出生的导演魏书钧新片《永安镇故事集》在平遥放映博得了满堂彩,甚至成为了2021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之一;而11月他受到戛纳电影节肯定的前作《野马分鬃》正式全国上映,依然获得了不俗的口碑。他作为年轻一代的导演,却已经连续三次入围戛纳电影节,可谓是中国艺术电影的明日之星。

  • 《野马分鬃》(2020)

    除了上述在国际电影节上有所建树的90后导演,其他活跃在国内影展的导演也值得关注。比如执导过《女他》和《艺术死了》的周圣崴、《小事儿》的导演宁元元、去年执导过《手卷烟》的香港导演陈建朗等等,都是值得期待的电影新星。另外,年末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爱情神话》,也出自90后导演邵艺辉之手。

  • 《爱情神话》(2021)

    从80后导演开始,“中国第x代导演”的称呼就已经作古,从此中国导演不再有一种“集体”的风格,而是开启了百花齐放时代。不过与80后导演在商业、艺术各有优秀导演相比,90后导演目前还没有涌现出具有商业潜力(或者说类型片潜力)的导演。最大的90后今年已经32岁了,作为导演来说,正是出作品的年纪,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想在艺术电影领域“一条道走到黑”了吗?

    想到“90后”、“年轻”等词语,“无所顾忌”应该是最能形容这一批创作者的。他们没有了前几代中国电影导演的“集体风格”,也不再沉迷于宏大叙事与历史题材,纵使是学院派出身,也更执着于个人表达。

    郑陆心源在她的前作《她房间里的云》中就玩得很high,片中出现了各种实验电影和文艺电影中出现过的视觉表现手法,诸如黑白、跳跃剪辑、负片翻转、反常规逻辑的剪辑、打破第四面墙、倾斜构图等等。各种技法随取随用,不受任何限制,仿若让人看到法国新浪潮时期的潇洒与从容。

  • 《她房间里的云》(2020)

    《野马分鬃》在叙事上也很随心所欲,内里却“形散神聚” ,导演魏书钧紧紧围绕着成长这个主题,让观众跟随着主角奔波于大学校园和学生电影的片场。这部很有诚意的“小片”,在2020年获选了戛纳电影节官方片单中。另外,周圣崴的《女他》也在各大电影节展上大放异彩,他用国内罕见的定格动画形式,创作出了一部充满幻想的趣味长片。

  • 《女他》(2018)

    除了上述在国际上小有名气的导演外,几个更年轻的95后导演的崛起也值得注意。

    1996年生于杭州的祝新和1998年出生的宁元元在前两年分别交出了《漫游》和《小事儿》两部长片处女作。影迷们在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同时,也指出了这两部电影存在的共同问题——文本单薄。

    几乎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会听到父母的种种“威胁”,比如“你要是再不听我的话,我就把你送到xxx叔叔/阿姨家”。而《漫游》全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小孩子听到这句话之后的颅内想象。本片虽然在全世界多个影展有放映,但是内容和技法上还只是高级学生作业的水平,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比如片中对于业余演员的调教就很令人失望,台词念白生硬得令人发指。不过他在片中呈现出的诗意化的杭州还是很让人期待他的下一部电影《未来信》。

  • 《漫游》(2018)

    而宁元元的《小事儿》则是全面垮塌,剧作和视听美学上几乎看不到任何优点。本片的切口很小,只是一段高中生活的往事,导演或许过于年轻,对生活没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导致影片一直在很浅层的部分来回游移。难怪有豆瓣网友批评“写个早恋检讨都能反反复复拍成一部长片”。

  • 《小事儿》(2020)

    利用自身经验进行创作绝非长久之计,一是自身经验或许并不适合做成电影,没有太大的戏剧空间,二是自身经验总是有尽头的,如果一直“剥削”自己,那么身为创作者也是不成熟、不专业的。

    90后导演的作品大多为处女作,影片也基本在自己的家乡拍摄,演员多找亲友,且题材大多围绕着自身成长经历或是身边人的故事。毕竟年轻人阅历尚浅,且对宏大叙事及历史题材涉猎较少,当然,还有“年轻人普遍没钱”的客观原因。他们之中会不会有导演转型到商业类型片创作,值得期待。

  • 而他们普遍投身于文艺片的创作,虽然看起来形式百花齐放,但是主题上却还是“独自美丽”,与市场脱节,这将会是一个问题。

    这些有了处女作的90后导演,绝大多数都无法将自己的作品推向院线。

    除了《野马分鬃》杀出重围在院线放映了一圈,《女他》、《小事儿》、《她房间里的云》以及《伊比利亚派对》几部片子的发行归宿都是线上流媒体,而更惨的是,还有很多待映的片子还在“手足无措”地等待着自己的归宿。而《野马分鬃》的票房反馈也不及预期。

  • 年轻创作者们似乎陷入了“自说自话”、“赚不到钱”、“只好再次自说自话”、“再次赚不到钱”的恶性循环中。

    2016年情人节档期,一部叫《高跟鞋先生》的电影全国上映,他的导演是1990年出生的陆可。本片票房1.3亿,豆瓣评分5.0分。去年两部重要的院线商业片《我要我们在一起》和《门锁》也都出自90后导演之手,但是这两部电影和《高跟鞋先生》遇到的情况一样,票房一般,口碑很差。这似乎是目前年轻导演的一个“魔咒”,他们还没有找到创作商业电影的“钥匙”。尽管有种种问题和质疑,90后导演依然没有放弃,毕竟当时70后和80后导演,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也绝非一蹴而就。

  • 但是值得欣喜的是,在去年年末,我们迎来了《爱情神话》。本片在大众和影评人中的评论都很高,这是中国90后导演第一次在商业和艺术上完成了双向突围。本片把故事背景放在了上海,邵艺辉导演放弃了“自我表达”,也放弃了故乡与个人经验的叙事,专心讲好了一个兼具了洋气和烟火气的中年爱情故事。本片显而易见的表达可能就是创作者解构和自嘲的段落。对于这样一部年末惊喜之作,相信会给青年创作者们走出“恶性循环”以很大的启发。或许90后导演可以走出“恶性循环”,放开视野进行创作。

  • 后浪总会推倒前浪。年轻虽然视野有限,阅历不高,但是年轻本身就是最值钱的,可以用来试错和积攒阅历,正如徐皓峰所言“好东西都是等出来的”。相信中国这一批90后创作者能够厚积薄发,在日后给观众带来持续不断的惊喜作品。

    - END -

    招募令

    国内首档明星茶类故事文旅大型纪录片招募令

    挖掘真实茶人故事,摒弃传统纪录片乏味,让纪录片真正走近年轻人

    明星新老茶客带队,中国网全程报道,铸造高品质纪录片IP系列打造

    诚邀有相关需求的品牌、政府、茶商,相关商务团体、个人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