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热播:三国写字用竹简?
最近热播的悬疑大戏《风起陇西》遭到不少非议,比如有人说该剧的画面整体色调偏昏暗,白天屋里就黑咕隆咚的,到了晚上,蚕豆大的灯光配上黑黢黢的房间看着有点儿像恐怖片的感觉。
事实这才是古代的真实环境,那时候没有日光灯,白天全靠自然采光,晚上只能靠油灯,再加上蜀汉山区多树木竹林茂密,房间里可不就黑黢黢的?那些把古代房间拍得跟五星级酒店一样亮堂的影视剧就真实了?
再有一个是吃饭的细节,三国时期没有那么多菜肴,古人吃饭都很简单,普通人吃饭的器具也比较粗陋,如果冯膺、荀诩他们身在西蜀吃个辣椒炒肉那才是有问题的。
然后,还有观众提出了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故事背景是三国时期,《风起陇西》里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的竹简和木牍?要知道,早在东汉中期的公元105年,造纸术就已经得到改进并推广了。
没错,在《风起陇西》里,诸葛亮、郭淮这些蜀汉曹魏的高官看的书和报告都是用竹简做的,郭刚、陈恭、荀诩这样的中级军官写报告也用竹简,李严这样的大将军和冯膺这样的情报机构大佬不论是写奏折还是写密信也都是用木牍。
《风起陇西》的历史背景设定是三国初期,具体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之间的故事,大致时间是公元228年到229年,当然,剧情里也融入了第三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发生的一些历史典故。
根据史书记录和考古发现,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用麻质植物纤维造的麻纸,最著名的就是“灞桥纸”。到了东汉汉和帝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造出了“蔡侯纸”并将造纸流程和方法上奏皇帝。
公元105年,汉和帝下令推广蔡伦的“蔡侯纸”造纸法。
到《风起陇西》故事发生的228年,“蔡侯纸”造纸法已经推广了一百多年,从蜀汉曹魏的高层到中层,为什么还都大量采用竹简和木牍?
这是不是《风起陇西》剧组的制作不严谨,道具穿帮?
还真不是,这不仅不是穿帮,反而反映了《风起陇西》剧组在道具上的严谨。
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蔡侯纸”造纸术虽然得到了推广,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规模。
到了汉灵帝和汉献帝时期,著名书法家和造纸家左伯在“蔡侯纸”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改良,制造出了当时最好的“左伯纸”。
虽然在现代的历史书中,左伯的名气和蔡伦无法相提并论,但在古代两人几乎是齐名的,唐代诗人李峤有首诗《纸》里是这样写的:妙迹蔡侯施,芳名左伯驰。清朝乾隆皇帝也写过诗《纸》:不知有汉蔡伦合,漫数唯莱左伯嘉。
虽然左伯纸在东汉末年很受欢迎,但却生不逢时赶上了黄巾大起义和之后的群雄混战,纸张的使用不仅没能进一步推广起来,反而倒退回去了。
在三国时期,不论是蔡侯纸还是左伯纸都没有解决几个现实问题,一是防蛀防虫防潮,二是便于保存,三是大规模制造,容易获得,四是价格低廉。
此外,三国时期的人还没有形成用纸的习惯,《三国志·魏·陈思王植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三国时期的人更愿意把大事和极其重要的话刻在钟鼎上,把其次重要的书信、诏令和档案书写在竹简和帛书上。
新鲜事物的推广和普及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妨举个例子,第一辆现代汽车诞生于1886年,可以大规模生产且廉价的福特T型车诞生于1908年,而直到二十一世纪,汽车才真正走入我国大部分家庭成为大众消费品,可见,汽车从诞生到我国普及用了上百年时间。
东汉开始推广“蔡侯纸”造纸术是在105年,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228年也不过只有一百多年,而且竹简木牍最早起源于商代,千年应用的巨大惯性还不能让纸张很快取代竹简木牍。
因此,三国时期并不是没有纸,而是用纸的地方很少,大部分人使用的还是竹简和木牍。
在《风起陇西》里,我们看到司闻曹的公文、档案、命令以及各个官员的“名刺”依然采用竹简木牍,这是非常符合历史原貌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冯膺发送情报的木牍,一看那个形状就知道,那应该是剧组从博物馆里得到的思路,汉代确实有那种形状的木牍和包装方式。
此外,蜀后主刘禅给李严的密旨“衣带诏”(应该是虚构的),李严写给柳莹的情诗都是用的纸张,这也符合当时纸张用量小且用途特殊的习惯。
要知道,当时的纸张比起竹简木牍来并不容易保存反而很容易毁掉,因此密诏、情诗这种多少有些见不得光的东西用纸张来写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纸张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国普及和流行的呢?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有一部名作《三都赋》,写作完成后在当时引起轰动,于是出现了一个成语“洛阳纸贵”。
《三都赋》大致于公元280年写成,说明在西晋时上流社会已经开始普及和运用纸张。
东晋时期,医药学家葛洪在炼丹时发明了黄麻纸,也就是用黄蘖汁浸染纸张,从而得到了可以防虫防蛀的黄麻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使用寿命。
公元403年,东晋权臣桓玄篡位后下令朝廷诏书、档案等文件全都采用黄麻纸,从官方角度确立了纸张的推广和普及。此时距离蔡侯纸开始推广已经过去三百来年,距离《风起陇西》所处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过去了近二百年。
从考古学角度讲,也就是从两晋南北朝开始,竹简木牍的出土数量出现了断崖式下滑,证明纸张在当时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普及。
三国时期正好处在竹简木牍使用的末期同时也是高峰期,《风起陇西》里出现大量竹简木牍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综上,《风起陇西》虽然在台词上有很多现代化的内容,但该剧不论是在摄像、服装、道具还是化妆上都非常注重细节,从而拍出了一部非常有历史厚重感的古装谍战剧。
书法思考◎有益分享
亲近书法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