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王凤卿:“汪派的唱法,可能不太科学”
更多精彩 "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王凤卿为瑶卿介弟,亦庚子后成名。嗓音高亢,学汪桂芬,一时无出其右。据说取成都、文昭关、鱼藏剑为桂芬亲授。
总之汪派唱法,第一非有高矮音俱全的好嗓子不能唱,第二嘴口软了就不能学。凤卿当年,年青力壮,学大头颇有是处。惜乎未近中年,嗓音渐差,气力亦渐不胜,至今继起无人,也足见汪派之难。
凤卿不但能唱,而且有深厚武底,如战樊城、武昭关、阳平关一类戏,虽不需多少武打,但身、法、步,处处皆有来历,断非率尔操觚者可比。
我曾经听过他很多次的文昭关(现尚存有唱片),在他年轻力壮时所唱的和灌唱片时所唱的,已经有些不同。
王凤卿《文昭关》1929蓓开音频:进度条00:00 06:31 后退15秒倍速 快进15秒
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实指望奔吴国借兵回转,又谁知昭关又有阻拦。
幸遇东皋公行方便,他将我隐藏在后花园。
一连几天我眉不展,夜夜何曾又得安眠?
俺伍员好一比丧家犬,满腹含冤向谁言!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
我好比鱼儿脱了钩线,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
思来想去我肝肠断,今夜未过又盼明天!
心中有事难合眼,翻来复去睡不安。
背地里只把东皋公怨,叫人难解巧机关。
你若是真心来救我,为何几日不周全;
贪图这富贵来害我,你就该将我献与昭关。
哭一声爹娘不能够见面,难得见,爹娘啊!
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
当他三十岁以前所唱的文昭关,可以当得“解恨”两个字。慢板中“照窗前”一句,向来是一气呵成,决不换气。因为他长于闭口“衣其辙”,所以把“到吴国”改为“到吴地”,更为难唱。
在后面的原板里,几次拔高,问题不是在能拔高,而是在拔高以后,能要上好来。凤卿当年确能做到这一点。
取成都、战长沙、华容道,都是刻意仿汪,得其神似的佳作。记得在那个年代里,有些观众觉得桂芬早死,继起无人,只有听一听王凤卿,犹能得汪的仿佛,因此就大红特红。
其时还有邓远芳,后几年又有郭仲衡,也都算学汪,但是去凤卿远甚。
王凤卿之《文昭关》
凤卿刚刚起来的时候,还有一个后起的好须生李鑫甫(乳名李库,大李五之弟,行七),戏路甚宽,兼演红生戏、靠把戏,学谭鑫培,善唱洗浮山、定军山这类带武的戏,不幸早死,所以凤卿当时在后辈中独执牛耳。
北京珠市口的第一舞台开幕,老生一行,就是以凤卿为主(当时是杨小楼、姚佩秋集资所开,名角搜罗殆尽,终因开支浩大、赔蚀甚多。)
凤卿嗓音近左,多闭口音,高音能亮,低音亦沉着可听,但不是脑后音,因此就不得不借用人力,那就是在唱念处把声音使劲挤出,用来模仿桂芬的音调。在听者以乎得其仿佛,在歌者就不胜劳惫。所以唱到三十五岁以后,嗓音渐喑,气力亦嫌不足,从前许多费劲的腔,也就不敢再使。
王凤卿
四十以后,则更不胜繁剧了,这问题不在凤卿本人,而在汪派的唱法,可能不太科学,所以汪本人寿亦不永。
相传汪氏后来极怕演戏,故作头陀装束,表示不再登台。但因群众对他热爱,园主自然不能忘情于他,于是常常闹出到处抓他演戏,他到处逃戏的笑话。
汪桂芬
我想汪桂芬那样怕演戏,可能是为了唱起来太累。一般人却不那样看,只说他有神经病。这可能不是事实。
凤卿第一次与上海观众见面,是在1913年秋冬之季,同来的有梅兰芳先生。那个时候凤卿正在年轻力壮,梅先生尚未及冠,正所谓绮年玉貌的时代。这一对青年人把上海观众看得疯狂了,无一天不客满,最受欢迎的,要数他们两位的汾河湾,当时戏园方面还把这帧戏照随票附赠给观众,以作纪念。
王凤卿、梅兰芳之《汾河湾》
凤卿如今已是年逐古稀的老翁了!像他这样一位有本领的艺人,在新社会里享着安逸快乐的余年,是必然的事。但是人们还希望这位老艺人能够把能耐传一些给青年人,使得他一生的宝贵艺术,可以传留下来。
(《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
- 历史推荐 -
马连良:舞台上不能美丑不分
关于冒名“马最良”者
漫谈余叔岩的咬字与唱法
王瑶卿自述:我的幼年时代
京朝派与外江派谁好谁坏?
言慧珠:家祭毋忘告乃翁
唱戏的“信用”与“知识”:若不能唱,就得预先声明
王世续:学流派戏要遵从手法而不拘泥
由《玉堂春》谈到中国的“狱神”
李鸣盛:谈谈学习杨派艺术兼答观众问
谈《宝莲灯》:使世之为后母者有所感悟
看梅兰芳之《汾河湾》:目下而论,确没有第二人能及了
谈唱片:“有些人看不起唱片,谓不值一学,不免过分自大了”
徐兰沅:京剧琴师,不能不练“抓腔”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
久已被人遗忘的
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