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依然:剧本充满变数,人生也是
后劲十足的《漫长的季节》,背后站着一位来自温州的编剧
潘依然:剧本充满变数,人生也是
《漫长的季节》虽已完结,却依然后劲十足。
剧集完播后,很多人嫌不过瘾,去找来了原创剧本改编的小说《凛冬之刃》,却惊讶地发现,小说与电视剧风格完全不同,制作团队将那个凌冽寒冷的土地,变成一个金灿灿的东北。
谁改的?!编剧一栏显示:潘依然,陈骥。
这样的组合并不陌生,两年前《隐秘的角落》的剧本,也是他们和同事合作改编。这一次,导演辛爽再次选择了老搭档。最终,经过制作团队的努力与碰撞,一个与《隐秘的角落》气质截然不同的故事被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如今,距离大结局已有大半月,潘依然也渐渐从故事中“抽离”出来。
她说,《漫长的季节》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它用文学性的表达,传递出一种浓郁的情感,给观众带来持续性的冲击。
这样的冲击来自哪里?
近日,记者专访了潘依然,让我们和她一起,寻找答案。
编剧之路
很难想像,潘依然原本是学医的,她是浙江温州人,考上了温州医科大学。
按部就班地读书、毕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潘依然有“反骨”,“我是个电影爱好者,高三时就想去艺考,但是家人反对。当时就想着给自己一次机会,重新高考一次,反正我也开始挣钱了,最差的结果也就是失业半年到一年,要是结果不理想,我就把这件事放下。”
重考后,潘依然顺利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本科后又读了研究生。
参加工作后,潘依然开始尝试一些案头工作,在2017年前后成为了一名编剧,接连参与了《疯狂的外星人》《悬崖之上》《古董局中局》等电影和剧集的编剧工作。
2019年《隐秘的角落》刚开始筹备时,她就作为第一编剧,加入了制作团队。
彼时,潘依然还有点怯,害怕自己拖慢进度,因而婉拒了制片人卢静。但看过她写的一集剧本后,制作团队决定由潘依然负责剧本的整体结构与人物。
于是,剧中那些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家庭戏在此后渐渐成型。顺其自然,潘依然又加入了《漫长的季节》制作团队。
细节与命运
《漫长的季节》最突出的特征,是东北味浓厚。
剧集上线不久,就有网友说,《漫长的季节》中的东北一改往日的肃杀与萧条,开始变得温暖、明媚。
潘依然将此归功于导演辛爽和文学策划班宇,“他们给这个剧集增补了很多细节,就像是埋在剧中的小彩蛋,等待观众二刷、三刷时,就会发现。”
台词传递的内容同样丰富,潘依然记得,剧中有一场龚彪和黄丽茹看电影的戏,“那场戏里的东西我们虽然都写到了,但导演会在上面继续加工,而演员还会继续做功。”
最终,才有了那段问“弗洛伊德分没分房”的精彩对白,潘依然说,“剧中还有很多非常地道的、充满喜剧元素的段子,都是这么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业内总是讲,剧本就是改出来的,“剧本类似工作指南,激发团队和演员的发挥。所以,很少遇到完全按照剧本拍的戏,人生都充满变数,剧本也是。”潘依然表示。
《漫长的季节》是作了一些取舍的,压缩原版剧本中残酷青春的情节,扩充了三老追凶的故事线。
要把这条线变得清晰,需要更清晰地剖析人物。在潘依然看来,最难确定的就是王阳的死因,“最初的版本中,王阳是被沈默推进河里的,当时大家就觉得不太对。所以有了第二个方案,王阳希望沈默留下来,他自愿承担沈默杀人的一切后果,他用了之前求爱的方式跳河,希望沈默能回心转意。”
第二个结局最终还是被否决了,“王阳的死是王响的一个心结,折磨了王响18年,我们希望这个答案,能让这位老人彻底松一口气,重新找到自己跟这个世界和命运相处的方式。按这个思路,王阳因救人而死,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不仅仅是王响的命运结局,其他角色的命运走向更让观众揪心,比如说龚彪。有网友看完剧后感叹,龚彪善良真诚有知识有情义,却死在中了彩票的那一瞬间。为何这样安排?
“命运的走向是从来不会跟我们商量的。”潘依然说,龚彪和王响、马德胜组成了整个故事的表达,而他身上有一种站着迎接命运,人倒势不倒的态度,这挺了不起的。“所以当出租车起飞,龚彪也是笑的,是一种浪漫的释怀。”
在潘依然看来,“龚彪这辈子一直在潜心研究彩票,在死亡那一刻突然就中了,你无法定义他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但这种情感非常有力量。”
顺着情感,故事就这样流淌了出来,剧集的结尾,每个角色最终找到了落点,至于这部剧到底悬不悬疑,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悬疑本就不是这部剧的重点,就连马德胜,他的目的也不完全是为了破案,我们想要用三位老人从纠结到释怀的人生经历,抚慰时代的创伤,向观众传递更多东西。”
新的故事
同为辛爽导演的作品,有人难免会将《漫长的季节》与《隐秘的角落》作比较。
潘依然是怎么看的?
“《隐秘的角落》像一个朝气蓬勃性格锐利的少年,给观众强烈的刺激;《漫长的季节》像一个内敛的中年人,会把激烈的东西藏在心里,需要相处才能认识他。”
“你很难在《漫长的季节》中看到猎奇的冲击,但会看到一些少见的东西,比如说老年人破案、东北马大帅式的喜感,拨开这些表象,层层深入,里面还有更深的情感和时代的记忆。”
潘依然说,在叙事结构上,《漫长的季节》也呈现出更为文学化的故事。“原来文学性的东西也可以和观众产生共鸣。”
她很羡慕《漫长的季节》中马德胜那样的人,乐于迎接变化,并且每一次变化幅度这么大,“没有包袱,乐于接受改变,说不当警察就不当了,说要跳舞就去跳了,一辈子活出了几辈子的质量。生活中这种人非常难得,不像我,体验非常重复,时常向生活妥协。”
潘依然过着一种规律的生活,每天上午背着电脑出门,找个地方开始一天的创作,然后再迎着月色回家。
“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有关大数据、算法的讨论,大家可能都会有种感觉,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大数据筛选过后推荐给你的。有时候我会思考,我们是不是正在被算法控制,走向异化?我有冲动用故事去探讨这个话题。”
潘依然说,她还在等待一些故事元素,把这个想法变成一个剧本或者一部影视剧,呈现在观众面前。
见习记者 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