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小美人鱼》:肤色不是问题,保守才最致命
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鱼》上映后,引起不小的争议。电影在北美获得不错的开画成绩,但在国内同步上映后,票房堪称大扑街。
票房遇冷,一方面是肤色争议。真人版《小美人鱼》选用了黑人演员海莉·贝利出演小美人鱼,在不少观众看来,这是迪士尼为了迎合“政治正确”的一次选角,不仅与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的描述不相符合,也与迪士尼1989年动画版《小美人鱼》里的美人鱼形象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是真人版电影的“保守”。从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到动画版《小美人鱼》再到这一次的真人版《小美人鱼》,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故事的主题和内核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童话既诉说了一段哀婉凄美的爱情,也充分彰显了“不灭的灵魂”的高贵。动画版《小美人鱼》赋予了小美人鱼更加张扬自由的个性,但它剔除了“不灭的灵魂”部分,动画片的主体仍然是俗套的“白马王子与公主过上幸福生活”的爱情幻梦。
真人版《小美人鱼》着力于凸显小美人鱼身上的“灵魂、心灵、青春、纯真和实力,加上绝美的歌声”——从这个层面去看,小美人鱼的肤色倒不是最重要的。真人版《小美人鱼》“致命”的地方在于,它内核的保守和陈旧,不仅与34年前的动画版相比并无本质性的进步,与安徒生童话相比更显单薄。
童话:对爱情与不灭灵魂的追求
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海的女儿》首先是一个凄婉悲伤的爱情故事。它是安徒生在一次失败的恋情后的书写,童话诉说的是美人鱼对王子的暗恋与单恋。
小美人鱼是海底王国国王的女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过,小美人鱼一直对海洋以外的人类世界充满好奇。15岁时,她终于可以浮到海面观看人类世界。在一次海上风暴中,小美人鱼拯救了落水的王子。王子苏醒后并没有认出她来,小美人鱼只好伤心地回到海里。但她已经深深地单恋上王子,并陷入痛苦的单相思中,“她渐渐地开始爱起人类来,渐渐地开始盼望能够生活在他们中间。她觉得他们的世界比她的天地大得多”。
带着对人类巨大的好奇,小美人鱼从祖母那里听到关于人类更多的故事。祖母告诉小美人鱼,美人鱼虽然可以活到三百岁,但生命结束的时候,她们就会变成水上的泡沫,“我们没有一个不灭的灵魂。我们从来得不到一个死后的生命”。人类不同,人类拥有灵魂,哪怕死亡后灵魂仍然存在。于是,小美人鱼渴望像人类那样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只要我能够变成人、可以进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在那儿只活一天,我都愿意放弃我在这儿所能活的几百岁的生命”。
祖母告知小美人鱼拥有不灭灵魂的办法,“只有当一个人爱你、把你当做比他父母还要亲的人的时候;只有当他把他全部的思想和爱情都放在你身上的时候;只有当他让牧师把他的右手放在你的手里、答应现在和将来永远对你忠诚的时候,他的灵魂才会转移到你的身上去,而你就会得到一份人类的快乐。他就会分给你一个灵魂,而同时他自己的灵魂又能保持不灭……”
在童话的行文逻辑里,小美人鱼先爱上王子,在得知拥有爱情可以获得不灭的灵魂后,更加深了她对王子的单恋。小美人鱼内心这样想:“我爱他胜过我的爸爸和妈妈;他——我时时刻刻都在想念他;我把我一生的幸福放在他的手里。我要牺牲一切来争取他和一个不灭的灵魂。”
为了赢得王子的爱、为了获得不灭的灵魂,在海的巫婆的指引下,小美人鱼付出相当惨痛的代价:她失去了鱼尾,鱼尾变成双腿,每走一步都像在尖刀上行走般的疼痛;她失去了最美的歌喉,这是献给巫婆的酬劳;她割舍了亲情,不能与父亲和姐妹们在海底相聚;甚至在最后,她失去了生命,王子最终没有爱上小美人鱼,在他跟别人结婚的头一天早晨,小美人鱼的心裂碎,变成水上的泡沫……
这个爱情故事非常凄美,小美人鱼深深爱上王子,为了王子忍受锥心刺骨的疼痛,为了王子付出她所有珍贵的一切,但王子对这一切一无所知,并爱上别人。《海的女儿》为后世暗恋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最好的模板,我们可以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作品中感受到安徒生童话的深远影响。
不过,《海的女儿》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童话的更深层次主题是,小美人鱼对于“不灭的灵魂”的信仰与追求。事实上,小美人鱼曾经获得自保的机会,只要她将匕首刺进王子的胸膛,她就可以重新回到海里。但小美人鱼扔掉匕首,选择让自己成为泡沫。
小美人鱼的善良与牺牲精神,让她成为“天空的女儿”,并获得拥有“不灭的灵魂”的机会。“天空的女儿也没有永恒的灵魂,不过她们可以通过善良的行为而创造出一个灵魂。我们飞向炎热的国度里去,那儿散布着病疫的空气在伤害着人民,我们可以吹起清凉的风,可以把花香在空气中传播,我们可以散布健康和愉快的精神。三百年以后,当我们尽力做完了我们可能做的一切善行以后,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不灭的灵魂,就可以分享人类一切永恒的幸福了。”
这样,“海的女儿——人间的女儿——天空的女儿”就呈现出递进与升华的意味。“海的女儿”无法拥有灵魂,“人间的女儿”拥有的也仅是生而为人都拥有的灵魂,而如果能够成为“天空的女儿”,并且忠诚、善良、忍受痛苦、富有牺牲精神,三百年后就能拥有“不灭的灵魂”,还可以“分享人类一切永恒的幸福”。“不灭的灵魂”的表达,让《海的女儿》具有崇高的悲剧色彩,寓意着人类对于伟大真理漫长曲折、坚韧不拔的追求和探索。
动画版:改良有限的“公主故事”
1989年,迪士尼将《海的女儿》改编成动画片《小美人鱼》上映,获得票房上的极大成功,也开启了迪士尼公主动画的第二个阶段。迪士尼公主动画的第一阶段是1937年到1959年,包括《白雪公主》(1937)、《灰姑娘》(1950)和《睡美人》(1959)等公主电影。第一阶段的公主电影,基本上遵循了这样的故事模式:楚楚可怜的公主遭受严重的迫害——公主无能为力、弱柳扶风、任人摆布,只能逃离躲避迫害——公主为王子所救,王子替公主铲除反派——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第一阶段中,公主的形象更近乎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定义:美、楚楚可怜、贤惠顺从、爱做家务、等待男性拯救。这样的公主故事与那个时代的女性处境是相对应的:女性只能通过“真爱之吻”(爱情与婚姻)改变命运,女性得成为好女人、好妻子,才能拥有幸福生活……
时隔30年,1989年,迪士尼再次推出公主电影。作为第二阶段公主电影的开山之作,《小美人鱼》所呈现出的女性意识,要比第一阶段的公主电影更为鲜明。动画片也对安徒生的童话进行了一定的改动。
动画片中的小美人鱼具备反叛意识。她既不像第一阶段的迪士尼公主那样缺乏自我、乖巧顺从;亦不是安徒生动画里所描绘的那样“沉静与内敛”——对海面上的世界充满好奇,仍然一直听从祖母的权威,直到15岁时才第一次游出海面。
动画片中,父亲的权威取代了祖母的权威,小美人鱼一直在违背父亲的“禁令”,也经常将父亲的意愿抛之脑后——以此来表达小美人鱼对于父权的反抗。小美人鱼还偷偷拥有一个藏有人类各种物品的“宝库”——这是“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她在这里畅想爱情和未来。
在爱上王子之后,小美人鱼勇敢坦率地追求爱情。她直接告诉父亲自己爱上了王子;在得知与王子结婚的是窃走自己声音的巫婆,小美人鱼与伙伴们大闹婚礼,表明自己的身份,拿回自己的声音,重新赢得王子的爱;小美人鱼最终与王子携手打败女巫,拯救了父亲和海底世界,也获得父亲的谅解。
动画片《小美人鱼》中的小美人鱼,是时代变迁中女性观念进步的缩影。小美人鱼以外,第二阶段的迪士尼公主,还包括《美女与野兽》(1991)中的贝儿公主,《阿拉丁》(1992)中的茉莉公主,《风中奇缘》(1995)中的宝嘉康蒂公主,《花木兰》(1998)中的花木兰,《公主和青蛙》(2009)中的蒂亚娜公主。公主形象更为多元化——有东方公主也有黑人公主;公主们也分享着一些相似品格:自主、独立、坚强,从被动的等爱者成为主动的追求者。
只不过,这个阶段的迪士尼公主也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一则,小美人鱼仍然没有挣脱出“等待王子爱上我”的爱情想象,为了赢得王子的爱情,她可以交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最动人的歌声。女巫告诉公主,“男人不喜欢说话太多的人。他们认为话多的女孩让人害怕,如果女孩不停地说话会多烦人……他们喜欢内向的女人,这样女人才能抓住她的男人”。固然这一桥段可以在童话故事里找到呼应,但动画片在有限的篇幅里对此予以强化和凸显,无形中还是透露出这样的价值观:为了赢得男人的爱情,女人可以交出自己的话语权,并通过外貌实现对男人的诱惑。
二则,虽然动画片中的小美人鱼自我意识更鲜明,但她也显得更为“自私”,更加没心没肺。比如她冒着再也见不到父亲和姐姐们的风险,不辞而别来到人间,见到了王子,心想事成后美美地睡了一觉。此时,她的父亲非常着急地寻找她,并下令“任何人不许睡觉,直到她安全地回来”,二者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再比如,固然父亲反对小美人鱼的爱情,但当小美人鱼面临风险,父亲毫不犹豫地交出自己的神杖,放弃权力,牺牲自己拯救女儿,也反衬出小美人鱼一意孤行的鲁莽。
三则,动画片完全剔除了童话故事中小美人鱼追求“不灭的灵魂”的部分。这更多是出于商业化的考量:剔除这一部分,可以让动画片尽可能变得简单纯粹,更好满足低龄段观众的观影诉求;剔除这一部分,也更改了童话文本中王子和小美人鱼悲剧结局的走向,从而遵循了传统的“白马王子爱上公主”的设定,让白马王子与灰姑娘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迎合了观众对于爱情美满的大团圆结局的需求。
真人版:保守陈旧的自我重复
真人版《小美人鱼》上映时,迪士尼公主故事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公主与青蛙》(2009)、《长发公主》(2010)、《勇敢传说》(2012)、《冰雪奇缘》(2013)、《冰雪奇缘2》(2019)等动画作品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第三阶段以来,女权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它们也深刻影响了迪士尼公主题材的创作。比如《冰雪奇缘》中,公主电影首次同步塑造两位公主,她们俩才是故事的主人公,王子只是配角;“王子和公主的爱情”不再是故事的主轴,甚至王子成了大反派;“女性情谊”在公主电影中被强化与凸显,女性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理解与支持,是对抗异己力量的强大动力——当安娜公主被下了诅咒需要“真爱之吻”才能唤醒时,不是王子吻醒了她,而是姐姐艾莎的“真爱之吻”救了她;公主动画的主题也跳脱出爱情的范畴,更多讲述的是女性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和自我追求……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真人版《小美人鱼》在女性观念的表达上,比第三阶段的公主电影“退步”了。真人版中的小美人鱼虽然比动画版有了一些进步,比如她与王子相恋,有着更多灵魂契合的部分;比如在与女巫大战时,她才是拯救者……但总的来说,真人版并没有超越动画版的范式:小美人鱼依旧有些“恋爱脑”;小美人鱼为了抵达人间,与女巫达成契约,不惜交出自己的“声音”——这是女性交出话语权的象征;“真爱之吻”依旧是拯救公主的密钥,王子与人间依然主导一切。而且,更为关键的是,真人版《小美人鱼》是基于动画版的改编,这也就意味着它再次失去了童话版“不灭的灵魂”的部分。至于真人版强行加上的不同物种之间和平共处的主题拔高,却敷衍了事、浅尝辄止。
从动画版到真人版,其对反派女巫乌苏拉的刻画一直是个刺眼的败笔。在古老童话中,女巫一直是以大反派的形象出现的,她们多是“又老又丑的女人,瘸腿、眼睛混浊、苍白、脏臭、满身皱纹”的形象。童话里的女巫形象,是西方从15世纪到18世纪的“猎巫运动”的折射——猎巫运动中大部分受害者是女性,体现出父权制时代女性地位的低下和社会普遍的厌女倾向。
安徒生《海的女儿》的一个伟大之处是,对女巫的描写并非全然的负面和偏见。童话中,是小美人鱼忘不了美貌的王子,为了能够到人间去,才主动找上女巫;女巫虽然取走了小美人鱼的声音,但这是她与小美人鱼的公开交易;在小美人鱼的追爱过程中,女巫并未迫害她。
可在动画版中,女巫成了最大的反派。她诱惑小美人鱼签下合约,夺取了小美人鱼的声音,并破坏了公主与王子的“真爱之吻”,让小美人鱼沦为她的奴隶。动画版强化的仍然是女巫的丑陋形象,很难说这种“恶女”形象不会对儿童的性别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迪士尼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2014年真人版的《沉睡魔咒》,对女巫形象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改写。在电影中,女巫是父权污名化的结果;仙女之所以异化成“女巫”,是因为她被男性的“真爱之吻”所欺骗;女巫虽然给公主下了沉睡魔咒,但她无陷害公主之心,最终也是由女巫的“真爱之吻”——而非王子的“真爱之吻”唤醒了公主。观众原本期待真人版《小美人鱼》对女巫的刻画,能在《沉睡魔咒》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可惜电影依然停留在“恶女坏到底”的刻板印象中,让人觉得可惜可叹。
总之,虽然真人版《小美人鱼》可以讨不少儿童观众的欢心——它仍然有着儿童故事的神奇、梦幻、趣味和美好,但成人观众大概率不会给真人版打出太高的分数。在演员的选角上,可以看出迪士尼在平权上的努力;但在故事文本上,却只看到迪士尼的不思进取、原地踏步。如此保守的故事,翻拍的意义究竟在哪?
作者|曾于里 编辑|罗皓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