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着墨”国军形象,是电影《大决战》成功关键,值得剧版借鉴
电视剧《大决战》
▲于和伟饰演林彪
《大决战》
《大决战》电影三部曲的成功几乎是不可复制的。
首先是制作规模,八一厂最强制作阵容,六大军区通力配合,一比一还原解放战争全貌;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开篇“黄河解冻”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开篇“黄河解冻”
其次是艺术高度,《大决战》的拍摄是国家意志,因为它的意义远不是简单的一部电影,它塑造的历史观深刻地影响了观影者,体现出的超越成败得失的历史大气魄是掩盖不了的。
《大决战》
再者是人物刻画,全片不做过多的艺术加工,观点不偏不倚,对我党和国民度主要角色尽量做到栩栩如生的还原。
古月的毛主席,苏林的周恩来,刘怀正的朱德,郭法曾的刘少奇,卢奇的邓小平,还有马绍信的林彪,谢伟才的粟裕,这些角色不可谓不经典。
而国民党方面,剧组同样选用了当时最优秀的特型演员。
赵恒多
饰演蒋介石的赵恒多无论从外貌、身型都酷似蒋介石,更重要的是赵恒多有过军旅生活,因而演出了蒋介石的军人气质。
吴志远
而饰演宋美龄的演员据说换了二十多个,最后选择了气质和外形更合适的吴志远。
许还山的黄百韬
此外,许还山的黄百韬,郭碧川的黄维,陈学刚的何应钦,鲁非的顾祝同,张卫国的刘亚楼,卢学公的卫立煌,徐正运的杜聿明,周志宇的廖耀湘,李定保的傅作义,徐光明的陈长捷,金世驯的刘峙,都像是从历史画册里复制下来的。
对国民党主要角色的精细选角是电影版《大决战》成功的重要基础,此外对国军形象和国民度内部矛盾的精致刻画更是史无前例的。
以徐正运饰演的杜聿明为例,《大决战》对他的经历刻画足够深刻。
杜聿明
《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在黑山被东野打成狗,而杜聿明在飞机上眼看着东野50万大军从四面八方冲过来“收人头”,那个绝望的人物刻画真的是空前也至今都是绝后的。
《淮海战役》时,蒋介石微操准备放弃徐州的时候,杜聿明的不满也刻画的很到位,面对突如其来的空降微操,杜聿明的无奈让身为对立阵营的旁观者都心疼。
李定保饰演傅作义
《平津战役》中,对傅作义人生转折的刻画就更完美了,作为“平津战役”里的男一号,傅作义这个角色心境起伏不定,从被打鸡血到被掏空的状态中来回游走,而演员李定保很细致的刻画了这样的心理变化。
另外,主创不惜财力的还原国军行军震撼场景,严格遵循影视作品创作规律。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里廖耀湘的黑山大进军,高空飞机飞过,地面的驶过的装甲车和浩浩荡荡的士兵,磅礴气势简直是当今战争片不可比拟的。
《淮海战役》里黄维的十二兵团专业的进军素质,步、骑、车、炮、坦,单位面积行进速度各不相同,却在有限的空间内畅通无阻,这样的刻画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淮海战役的艰辛和我军的骁勇善战。
《平津战役》中导演把35军装备机械化表现出来,卡车一辆接一辆宛如长龙一般。
客观的讲,整部剧有些夸大国军的基础战斗力,但是对我军战斗力的描述也令人震撼。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炮轰锦州”
尤其是《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千门大炮炮轰锦州”的震撼场面,四野的炮兵战术水准也达到了很高水平,瞄准了锦州城里国民党守军的所有重点目标,用重型火炮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和纵深军事设施,展现了解放战争中我军极高的战术素养。
总的来说,电影版《大决战》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国军和国民党将领大篇幅且极其细致的刻画,由此也衬托了我军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摧枯拉朽”的气势,是非常值得电视剧版《大决战》借鉴的。
文\宋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