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刺激的复仇只是剧情,现实里我们如何应对校园暴力

《黑暗荣耀》第二季一开播,就频频霸占热搜。 这部复仇爽剧的内核,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由校园霸凌引发的悲剧。 复仇成功固然大快人心,但受害者的灵魂早已千疮百孔。

因此,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校园霸凌也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文东恩所遭受的霸凌,是看得见的直接攻击,然而电视剧之外,更多的校园霸凌是看不见的隐性霸凌,更谈不上爽剧式的复仇,但它的负面影响却会伴随受害者终生。

  • ——————————————————

    文东恩被学校以朴妍珍为首的霸凌小团体选中,成为被他们欺负的对象。他们霸凌的方式多种多样,扯头发扇耳光只是基本操作,拳打脚踢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他们让她在课堂上出丑,逼她在大雨里罚站,去到她居住的地方肆意破坏。更甚者,直接拿滚烫的卷发棒在她的皮肤上留下火红烙印。

  • 她去警察局报案,被大骂“朋友们之间恶作剧至于报警吗?她去找班主任,换来一顿毒打。因为霸凌者们知道他们对文东恩再怎么残忍都不会得到惩罚,没有人会来帮她。 文东恩失去了所有,但是霸凌者们毫发未损。

  • 伤害她最深的仇人,也是她活下去的信念。于是,她去餐厅做服务员,去机械工厂做女工,不断学习最终考上了师范大学,考上了小学教师。通过心思缜密的布局,文东恩以双手不沾血的方式完成了完美的复仇:朴妍珍入狱,其余的施暴者也下场凄惨。

  • 令人唏嘘的是,这部剧改编自真实事件。2006年,韩国发生了一起青州女中学生暴力事件。年仅14岁的郑姓女同学,被金姓女同学等人长期霸凌,她所受到的伤害与电视剧里的文东恩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讽刺的是,《黑暗荣耀》的导演安吉浩,在剧集上映后也被人举报曾是校园暴力的加害者。据韩媒报道,安吉镐承认曾校园暴力他人,并表达歉意:“我在内心深深地向因为这件事受伤的人请求原谅,如果给我机会我会亲自去见面或者是通过电话传达我的谢罪之心。”

    而“校园霸凌”不仅仅存在于韩国,也不是偶发事件, 而是一直潜藏在青少年身边的危机,随时在全球不同的学校内外上演。

    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相当于每3名学生就有约1人,曾遭受校园霸凌。——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在全球范围内,有32%的学生近一个月内被校园霸凌至少一次。——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有29%的学生曾在受访前的30天内受到欺凌。—— (世界卫生组织GSHS)

    2015-2017年全国法院刑事一审审结案件中,57.5%的校园暴力案件涉及故意伤害、11.59%的案件甚至导致受害人死亡。—— (最高人民法院)

    以上这些数据,仅仅我们可看到的显性的校园霸凌。事实上,还有很多细碎的,隐形的霸凌现象并没有统计在内。

  • ——————————————————

    我们在讲校园霸凌时,通常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无法准确判定某一行为的性质,到底只是孩子之间的一般冲突还是已经构成“校园霸凌”?

    “霸凌”一词用英文翻译为“Bully”,特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一般来说,霸凌主要分以下几类:语言霸凌、肢体霸凌、关系霸凌、性霸凌以及反击霸凌等。

    怎么区分正常的同学间打闹与校园霸凌?共青团中央曾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辨:

    1、看是否有力量上的不对等性;

    霜凌是绝对强势者对于无抵抗力的弱势者的单方面压迫,正常打闹的双方力量常常是基本平衡的。

    2、看是否存在时间上的持续性;

    霸凌常有预见性和持续性,可能持续数个月、一年,未加于预时甚至是长期性的;而孩子们的打闹多非蓄意,且很快结束。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调查协会曾做过一份涵盖36000名受访对象的 关于“校园霸凌”的公众认知数据调查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表明:在公众认知中 “拳打脚踢扇耳光”、“威胁恐吓”、“下跪扒衣“等典型“硬暴力”行为,被认定为霸凌行为的比例超过85% (“拳打脚踢扇耳光”的认定比例最高,达到91.9%)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孤立排挤”、“讽刺挖苦”、“恶作剧捉弄”、“散布谣言”这四类软暴力属性的行为,被认知为霸凌行为的比例就只有50%左右的。 通过这份报告,专业人士指出:大众对于“霸凌”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

  • 那孩子跟同学发生冲突、感到委屈了就是受到被霸凌了吗?给孩子取外号,跟同学说不要跟某某玩,亦或经常性的讽刺挖苦某位同学呢?

    孩子较成年人更为好动,也难以预判一些行为的后果。如果简单把所有玩闹行为归类为霸凌,但凡孩子受一点委屈就让孩子打回去,或者家长亲自出马去学校吵闹,同样问题很大。

    关键在于这个欺负的性质。挪威学者Dan Olweus对霸凌行为下了一个定义—— “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简言之,如果 一个或一群孩子,针对一个孩子反复找茬的行为就属于霸凌。

    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霸凌,还必须 尊重受害者的感受。无数悲剧已经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凭自己的主观经验,认为孩子没有受到伤害,而孩子的心理却早已不堪重负。

  • ——————————————————

    霸凌距离我们的孩子并不遥远。 避免孩子被霸凌,最好的方法是预防。

    跟老师保持沟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霸凌现象的苗头。定期向班主任老师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除了能获取孩子的在校信息外,客观上还能让老师多关注孩子的变化。

    来自某公立小学的班主任王老师告诉团长,很多孩子遭遇同学霸凌,一开始很有可能因为老师不经意间对他的负面评价。“其他同学以为老师不喜欢他,他们就很可能不跟这个同学玩了”。因此,他和班上的其他老师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不在课堂上给学生负面评价。

    很多同学不知道什么是校园霸凌,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王老师从三年级开始,就时不时在班会上给孩子们讲一些校园霸凌的案例和知识,同时明告诫班上的同学,不允许有霸凌同学的行为,一旦发现苗头他也会特别重视。

    《中国教育报》指出,如果孩子回到家后,出现了以下5种迹象,家长就要格外留心孩子是否被校园霸凌了:

    一、孩子是否无故不想去幼儿园/学校;

    二、孩子回家时衣服、物品是否有破损;

    三、孩子身上是否有不明淤青、伤痕;

    四、孩子是否老是提到不喜欢某位同学;

    五、孩子是否情绪变化大且睡眠不好。

    虽然孩子有以上现象不等同真的受到霸凌,但了解背后的原因事关重要,及时干预制止,能避免很多负面事情的发生。

    如果孩子已经遭遇了霸凌,怎么办?

    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共情。先做到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情绪或行为,然后才能更好地去疏导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良好的心理认知, 这样孩子才会有安全感,会愿意向家长袒露心声,勇敢说出事情全过程,以便家长做出判断。

    第二件事,即坚定地站在自己孩子这边。不管欺负孩子的是谁,都应该先让孩子知道家长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正如孩子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这个时候,父母就是孩子的铠甲。

  • 第三,家长需要跟孩子一起分析这件事。可以爸爸妈妈一起,真诚理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孩子觉得被重视。如果是孩子的问题,需要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如果是对方的问题,下面这位家长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陳十八作为一位四年级的孩子母亲,当她发现孩子在学校被同学两次勒索后,她选择:家+校+警三方合作, 做出了反击:

    一、保留证据,包括录音、视频、证物和对方家长的沟通记录等,还可以找证人(愿意作证的同学);

    二、跟班主任直接沟通,请求学校方的帮助,一致反对校园暴力;

    三、沟通无果就选择报警,警方会按照程序上学校找到施暴者及施暴者家长进行询问( 这对于施暴者有很大的威慑力,不光同学们会看到,家长圈也会传开)。

    日本学者斋藤环,曾讲过对校园暴力受害者来说,心理上恢复要做的3件事: “一是来自加害者的道歉;二是处罚施暴者,不处罚仅仅是口头教育没有任何作用;三是处理结果一定要让被害者满意。”

    我们教育孩子有教养、要谦让,但任何教养和谦让,都应该建立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违背了这一基础,我们就应该教孩子们如何反抗,并帮助孩子讨回公道。

    重要的是,孩子有了父母撑腰,认识到了反抗的必要性,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他们才能对陷于类似困境的伙伴出手相助。

    [END]

    免责声明:内容整理自"成都儿童团"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