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春夏秋冬又一春》(下面均简称为《春》),是金基德执导的宗教哲学电影,2003年在韩国上映。

结合金基德的生平经历来看,他本人是个很有才华的导演,中学辍学养家糊口,半路出家写剧本,仅仅一年便凭借剧本《画家与死囚》拿到了剧作教育协会最佳剧本奖。于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他而言,电影成为了他逃避世俗的一个方式,但也正因为本人的不善言辞,他的所有作品都带有沉默的特点。即使是作为金基德作品中暴力和色欲成分最少的“纯真”电影,《春》中并不缺少金式美学该有的翻涌滚动的浓重情绪。不同的是,他用了一种平静的方式释放欲望,阐述他本人的哲学思绪。

回归到《春》影片本身,金基德选择了佛教和轮回的概念来讲述“罪孽与救赎”。虽然,但凡涉及佛教的电影多少都会涉及轮回概念,但我依旧认为《春》是少有的能把这种佛教的基本概念融会贯通的如此自然的影片。《春》分了五个小章节来讲述“春之恶、夏之欲、秋之止、冬之赎”以及轮回重复,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轮回故事,头尾相衔。事实上,这个四季分别对应的是佛教“四谛”的基本教义——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灭谛”;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道谛”。

所以,春季里小和尚在人性本恶的游戏里给鱼、蛙、蛇系上石头,老和尚便让其负石赎罪,其实二者本质上都是在践行着“苦谛”的本意——世间一起皆苦,何必为了自己一时之乐而为难别人呢?小和尚年幼,又长在深山之中,从未有人给过他恶意,他不懂什么是对错,单纯的快乐其实就是小孩子最为原始的欲望,无法束缚的欲望成就一切苦的源头。

夏季燥热,小和尚成为少年,初尝情欲毛头小子眼里至于爱情,沦陷在性欲之中,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老和尚说:“淫欲唤醒了占有的欲望,这会导致杀身之祸的。”欲念催生执念,执念造就杀意,揭示了“集谛”。师傅要送得到爱情良药医治痊愈的女孩离开,小和尚跪在佛前却无法心宁,他的放不下让他背着佛像追入世俗。终是红尘人,亦染红尘事。

很多人认为修佛就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从此不问世事。其实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的。据考究,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生在皇室,他在顿悟前能享受到多少人所享受不到的特权和优待呢?哪怕是短短的29年(相传释迦牟尼29岁出家修道),也许他都已经把常人一生的基本欲望都实现了。酒肉肠中过,佛祖心中留,大抵就是如此。修佛、修道不是单纯的修身,而是通过身体力行的修身进而修心。一个没有经历过世间欲望只知一味摒弃的修身者,不过是一个在不断蓄力的高压锅,只怕时间一到便会化身“炸弹”,摧毁身边的一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红尘,又哪来的所谓看破红尘。无节制释放欲望的是野兽,对欲望有所认识、有所节制的是人,而对欲望有清楚的认识并能在节制和释放中找到完美平衡的是佛。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人是红尘人,佛亦是红尘佛。

许是一语成谶,秋季之际,壮年的小和尚因爱而不得成了杀妻犯,带着当年背走的佛像逃回了湖心亭寺庙。这时的壮年小和尚满脸戾气,世俗的情欲、占有欲让他变得面目全非,全然看不出当年小和尚纯真、良善的模样。他的爱是占有、是毁灭,更是自私的,这摧毁了当年爱情最美好的模样,是集谛的延续。当老和尚告诉小和尚“有时候我们必须放弃一些我们喜欢的东西,你喜欢的,别人也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小和尚第一次愤怒的爆出粗口,大骂曾经的爱人是狗东西。这场似是而空的执念让小和尚再犯罪孽,只不过这次不是再是鱼、蛙、蛇,而是一条人命。

怀着杀人的罪孽,小和尚想要就此了结一生,但是老和尚却执棒打断了他的自杀,并告诉他:“虽然你能很轻易地杀人,可是却无法很轻易地杀了你自己”。没有自杀成功的小和尚也彻底断了自杀的念头,他用杀人的刀斩断自己的三千青丝,重新穿上僧袍,想要做回小和尚。

老和尚用猫尾在寺庙前的木板地上写下心经,让小和尚用杀人的刀刻录心经。如果把被人踩得脏兮兮的木地板比喻成小和尚被世俗蒙尘的心灵,那么老和尚写下的心经就是在小和尚的心灵里留下印记,那么让他自己刻录心经就是指引他进行自我救赎。小和尚自己用杀人的刀剔除肮脏的表皮,即使自己清除自己内心的污垢,留下净化心灵、抚慰疮痍的的心经,也是老和尚告诉小和尚曾做出的伤害都会在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心灵里留下痕迹,这就是罪孽。

小和尚在刻录完心经之后,直接累倒在经文旁,第二天早上升起的太阳直接照射到他的身上,而其他的所有人都在黑暗之中给刻录好的心经添上颜色。这里暗示着世人会给予真诚赎罪的人机会,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此外,给原本一片荒芜、黑暗的内心添上色彩,也是世人给陷入深渊的小和尚的一丝慰藉。老和尚在为心经上色的时候,特意留下个别字没有上色,保留木头的原色,实质上也是希望以此告诫小和尚能保有一方初心,不要因世俗而改变。

在我的理解里,老和尚应该是那一方天地里的主宰,类似指引者或者救世主一样的存在。所以他能做出许多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情,例如为何老和尚为何能在无船的情况下离开湖心亭等等。也正是如此,电影里作为指引者的老和尚唤醒了在阳光下沉睡的小和尚,不管是身陷美梦还是噩梦,现在都该回到现实中来,该上路了。

而在小和尚跟随警察一起回到俗世中服罪时,他让船停在了湖中不得离去,这时他的内心是不舍的,但在小和尚回头看他的时候,他还是挥了挥手,放他离开。缘起缘灭又一生,佛不渡人人自渡。这时,老和尚彻底断灭一切世俗痛苦,他完成了他的救赎,也指导了小和尚去化解自己的罪孽,他至此大彻大悟,进入理想境界,视为“灭谛”。大彻大悟,老和尚就此选择了圆寂,他在船上架上木堆,在纸上写上“闭”字封住眼耳口鼻,点火自焚,就此涅槃。封住五感就是象征着断灭世俗痛苦,而老和尚死前的流泪,即是大彻大悟的喜悦、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归于尘土的无畏。他的涅槃意味着救世主的离世,那么下一位救世主也必然会再次归来庙里,一代更替一代,这就是轮回。

冬季,小和尚已经步入中年,他再次回到湖心亭的寺庙里。这一次,没有老和尚等在庙里,冬天的寒冷也让湖水结冰,这次也不会有船再出来相迎。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小和尚在狱中已经逐渐沉淀了内心,他多了几分沧桑,也添了几分成熟,但却散尽了周身的戾气。他凿开冰封的湖面,在冻结的船内找到老和尚的舍利子,用红布包起来放进了自己雕刻的冰佛像的眉心内,供奉到冰泉之下。至此,湖心亭寺庙再次迎来了指引者、救世主,开始了新的一轮修行,小和尚也终于开始一个人修道。

但是,一个蒙脸女人打破了静谧的冬夜,她抱来孩子,想要偷偷将孩子放在寺庙内给小和尚照顾,离开时却不慎掉入小和尚开凿的冰洞里溺亡。虽无害人心,但却终杀人于此。在这里小和尚的身上再次背负了一条人命,同时,寺庙也迎来了新的一个小和尚,小和尚也升级成了老和尚。头尾相衔,轮回闭合。

冬季的最后,新一代的老和尚在身上绑上沉重的石块,抱着新佛像登山。这是他的修道之路,也是他的救赎之路,这就是“道谛”。佛教四谛基本教义一一阐述完毕。

又一春,新一代小和尚也渐渐长大了,他重复着当年师傅曾做过的恶欲小游戏。一次一次的轨迹重合,电影虽然没有继续讲述后面的故事,但是我们似乎也能猜想到后面的故事会如何发展。电影虽戛然而止,但却又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中。

金基德的电影是沉默的,但是却也是韵味十足的。《春》中的台词也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却句句精华,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如果说金基德拍电影就是他躲避现实的方法,那么他亲自出演冬季里的中年小和尚,亲自演绎拉着石块、抱着佛像上山登顶的修行之路,何尝又不是将演电影、拍电影变成自我修行的道路呢?稍微关注过金基德导演本人的影迷会发现,在几乎毫无隐私可言的娱乐时代里他的私生活饱受争议,但他本人又何尝不知,而这番选择亲自上阵演绎电影中最为辛苦艰险的片段也极为可能是其自我救赎的一部分。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世事轮回,因缘际会,缘来则去,缘聚则散,一切皆有定数。无论是老和尚还是小和尚,因因果果,都在于修心、修身、感悟,若能静心下来悟一悟,倒也颇得一番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