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文艺评论 | 当乐评人成为网红

唱片时代,“职业乐评人”曾经是音乐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今,当流行音乐进入短视频时代,乐评人成为网红,又会给乐坛带来什么?

不妨以当下风头最劲、争议最大的丁太升作为案例进行一番观察。

丁太升进入乐坛做唱片企划已有20余年,上综艺点评音乐也已经有些年头,因其点评言辞犀利,江湖上留下了“黑刀”的名号。今年始,丁太升在视频平台发力,通过B站、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打造了“乐评短视频矩阵”。无论《早安隆回》《乌梅子酱》“泰裤辣”等歌坛热点、还是《声生不息》《天赐的声音》《乘风2023》等热门音乐综艺,他统统不放过,持续高能输出,终于在网友支持与痛斥的两极化争议中成了网红。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网红丁太升的乐评靠谱吗?

  • 翻看丁太升的乐评短视频,会发现一些显著的特点。

    勤于耕耘,及时发声。丁太升善于追踪歌坛热点,他的视频往往与事件的发酵同步。很多歌迷在观看综艺或听闻某一事件后,会想在第一时间听到专家的评价解读,一方面希望补充背景知识信息,加深审美体验或事件理解,另一方面也以此为对照,鉴别自身艺术品味并寻求自我确认。丁太升的乐评往往在音综节目播出后数小时便能上线,及时满足观众。不过,他频繁大量的输出维持了热度,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新意和深度。

    言辞极端,注重表演。之前录制音乐综艺时,丁太升就多次因为对歌手直言不讳指出问题引起风波,但基本上还算有理有节;现在自制乐评短视频,他逐渐放飞自我,由犀利走向极端,有些负面言辞已经丢掉了评论的品格而趋向“毒舌”。例如他点评某歌手“唱歌时的音色和她个人的文化水平一样,异常的干瘪、毫无亮点”,而谈到另一位歌手时说“她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高音品质……同时又有极高的审美”,这种“二极管”式的修辞容易挑动观众情绪,掩盖逻辑漏洞,这是丁太升的策略。在抛出这些极端论调时,他时而慷慨、时而讥诮,视频清冷的调色配合他冷峻的神色,刻意营造“横眉冷对”的人设,此时,他是一位扮演“乐评人”的演员。

    观点刺激,论证空虚。例如,他偏爱操弄话术来形容:“某某的(演唱)油量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候像三天没洗的脸,有时候像炖完肉没洗的锅”“某某唱歌时每一次张开双臂,总能看到尘土飞扬。那些尘土落在地面的油污之上,最后化作一片油浆的沼泽”,绘声绘色,让观众在语言快感中自行脑补音画,颇有杀伤力,但没有说服力。

    依凭经验,升华“审美”。丁太升乐评令人生疑的内在原因,在于他一方面想针对音乐作品本身展开评论,另一方面又排斥用音乐理论来分析解说,一味强调个人“审美(能力)”对音乐价值评判的决定性意义,而他所谓的“审美”又只能来自长期从业或聆听积累的经验的内化。既然这些经验来自音乐生活,也就无法用理性论证来解释,只可“我作类比、你来意会”。在他眼里,甚至音乐学者用专业理论来阐释音乐作品都是徒劳,他这样的“资深唱片企划”或少数他认可的业内人士才有流行音乐审美价值判断的能力。

  • 从感觉经验出发评论音乐,这无可厚非,丁太升也没有傲慢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受众,他总是强调“这是我个人看法”。然而,当他把经验提升至“审美”品味的高度,俨然缪斯护法的化身,无形中为自己的观点披上了不容置疑的圣衣。他那数十万粉丝、以及每个视频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播放量又提示我们他拥有可观的影响力。丁太升在乐评视频中毫不留情、甚至是夸大其词地指出乐坛明星们的问题,给他们祛魅。这种表演式乐评或许有趣刺激,但也不能偏听偏信。

    丁太升乐评的意义何在?

    如果把丁太升的乐评是否可信这个问题搁置,我们其实不难发现他对当下乐坛的确有实际作用,这也是为何他的乐评不靠谱却依然不乏支持者的内在原因。

    首先,丁太升的吐槽成为了歌迷的“出气孔”。可能很多“路人”围观丁太升并不只是想听他的音乐见解,而是来听他的花式吐槽。当他以尖酸刻薄的类比或汹涌的排比句痛斥某些当红歌手,大家第一反应是“爽”!这种爽感里,不排除有看骂战凑热闹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广大歌迷对华语乐坛长期低迷的怒其不争,其中包括对大牌歌手霸占资源却拿不出优质作品的痛心、对音综沉溺于翻唱旧作的抵触、对饭圈文化的反感、对新人新作的失望等。尽管这些问题的缘由和真实状态都很复杂,但歌迷们的怨气每每化作“华语乐坛要完”的悲号也并非空穴来风。丁太升现象背后,是歌迷们希望华语乐坛越来越好的朴素而真切的期待。

  • 其次,丁太升敢于发表负面评论,是对艺人和演出制作方的鞭策,是对歌坛饭圈文化泛滥的抨击。音综节目里往往是一派祥和,艺人间互相捧场,导师、嘉宾也都变着花样夸人,在艺术层面大家仿佛都已臻于完美,只能靠一些无聊玩笑插科打诨,如此,节目办成了一潭死水,既无竞技感、又无话题度。丁太升是这潭死水中的鲶鱼,不作“夸夸团”、立“反派”人设。他当质检员,对养尊处优的歌手们是一种刺激,那些毫无底线的商业互捧有了被拆穿的可能,粉丝再拥护、流量再汹涌,也要重视作品的质量,因为作品不好真的会有人骂。

    歌手及其粉丝与乐评人有时会呈现为“敌对”状态。当乐评人指出歌手的不足,无论他如何强调仅从艺术表达层面探讨、并出于希望帮助歌手改进的善意,都会被粉丝指认为对自家偶像的针对,质疑乐评人的动机。以前更多是粉丝在网络掀起骂战,现在,也有歌手在综艺或演唱会上自己出头,以针锋相对的姿态挑动粉丝情绪。丁太升的一些过激言论或许可以看作是与饭圈文化对攻,他的“以暴制暴”获得了许多同样反感“饭圈”的歌迷支持。

    其三,丁太升的鲶鱼效应,不仅搅动了音乐演艺圈,也引起了更多对乐评本身的关注。“丁太升现象”不仅是他个人那些爆火的视频,还有B站层出不穷的up主对他乐评的再评论以及弹幕里热烈的讨论。在这些次生视频中,如何评论流行音乐、如何建立有效的歌曲解读方法及品质鉴定标准,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且不说这些讨论能否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单就讨论本身而言就是对音乐发展的促进,它让我们反思当下“唯流量论”的音乐评价标准,并认真考虑在自媒体时代重建“职业乐评人”这个唱片产业中曾经不可或缺的环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从上述这些意义上讲,丁太升对于当今乐坛而言,是稀缺的,正是因为社会对音乐的评价标准太单一,他才显得很出戏。尽管丁太升会发表一些不着边际的、刺激性的观点,但陷入低迷的乐坛需要他的活力与激情,以及他带来的思考与论辩。

    作者:赵朴 流行音乐研究专业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编辑:徐璐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